最近电视剧《蜗居》正播得热火朝天,其对城市居民在高房价下的生活状态的逼真再现,着实撩拨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已到婚育年龄的年轻一代心中那根敏感而脆弱的心弦。
2009年,又是房地产界“牛气冲天”的一年,房价曲线非但没有回归理性,反而愈发高傲地“漫步云端”。在高房价的压迫下,房奴大军后浪推着前浪,一拨更胜一拨。可悲的是,很多人因无法支付首付,竟然连做房奴的资格都被剥夺,充其量只能站在“准房奴”的大军队伍中。
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迫,房奴们,其实大多是年轻的房奴们,已经别无所求,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未来的那一套房子。地铁里的疲惫身影,写字楼里的灯火通明——拼命为房子打工,已经成为众多房奴和准房奴的无奈选择。
高居不下的房价正严重挤压着他们的一切,这是一种从物质延续到精神的持续压迫。每月动辄几千元的房贷让“城市月光族”的队伍不断壮大,贫乏的物质生活让原本该激情四射的思想与活力灰飞烟灭,他们不再青春,他们不再理想,他们不再激情。他们渐渐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是诗里的豪情与意境。
目前在他们眼中最为憧憬就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谋求属于自己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模式——这种近似乎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普通农民最切实的理想。这就是现实,没有“地和牛”,去哪里招来老婆,又怎么养活孩子。马克思不是说了吗,物质是基础,离开物质谈什么都是白搭。
好在《蜗居》的剧情最后,姐姐海萍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也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这给了人们一丝希望和安慰,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就有了生存的信心与激情。
这又让笔者联想到另一部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遥想以前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我们的先辈们又是怎样“激情燃烧”的呢?我们似乎缺少些什么,革命意志?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精神信仰?也许新生一代面对高额的房价,已经无法再静下心来感受先辈们曾经引以为豪的革命信念和人生经验,更无法攀爬先辈们曾经到达的精神之巅,他们更愿意去关注一些更加具体的“微观现实”。究竟缺少什么?这也许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自有一番参照和思量。
- 2009-11-27华谊兄弟:《蜗居》停播风波对财务影响轻微
- 2009-11-26谈谈《蜗居》引发的几大社会问题
- 2009-11-26BTV青少停播《蜗居》 广电总局称属正常调整
- 2009-11-26《蜗居》:成也“房事”,败也“房事”
- 2009-11-25《蜗居》给社会的伤口上抹了一把盐
- 2009-11-23《蜗居》之刺,电视剧正义担当的隐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