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文化产业真的太热了。这边,一南方城市在京宣布,要建成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和两大文化产业带;那边,一些虎扑篮球:文化产业的研讨论坛,一个接一个地召开。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人的“言必谈”。于是,无人问津的典故和传说从历史长河里浮出水面,濒临灭绝的地方歌舞曲艺也被加入时尚元素,重新“烹制”为文化快餐,甚至不少地方为争抢名人故里的独家冠名权而大打出手,千年古渡、六朝古都、诗歌之城、荷文化之乡……文化,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崛起,正在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地方重要的名片。
不过,各地在蜂拥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是否真正懂了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但现在的“趋”,除了上面提到的“挖掘文化元素”外,其路径模式大体相似,也呈现“趋势”特征。君不见,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如出一辙:政府大规模投资,大手笔建设各色产业基地与园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然后期待增加就业、提高税收。在这些地方政府看来,文化产业属性为“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门类之一,按照既有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错不了。
这并无不当。只是,很多人忘了,文化不单是一种产业要素,更是提供精神产品、影响思想意识的文化产品。如果文化只是被凝固成一堆无生命的数字,剩下一个“壳”,“产业”必将失去生命的内核。
文化产业的“地基”,是文化。影视、动漫、图书、网游……无论配套产业多么复杂,核心终归是文化,来自人类的思想和创造。而文化往往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要素隔得比较远,成本比较低。所以,有人干脆认为文化产业是“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矗立在它对面的,则是以水泥、石油、钢铁为“图腾”的传统经济形态。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许多专家在表述文化产业时,总会固执地写成“文化创意产业”,希望以此凸显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特殊作用。产生创意的过程是有成本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新土壤的涵养,需要投入和重视。但有的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心,仍主要放在铺路、盖楼、建厂等有形物上。这样做也不能算错,但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恐怕失之于浅,失之于窄。
建基地易,夯地基难。因为,基地易出显绩,建设熟能生巧;而地基,属于“潜绩”,看不出但却影响“建筑”质量与寿命。何况,文化产业的地基如何建,本身也是一个新课题。
“有无相生”,是中国人的朴素哲学。“有形”的基础建设和投资无疑是必要的,可为文化搭建起产业化平台;但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对无形的创意投入更多力量,补齐这块短板。因为,只输出“中国制造”而不输出“中国创造”,很难赢得别人的尊敬。
- 2009-10-26从动漫看文化产业的发展
- 2009-06-06以全方位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 2009-04-15文化产业:发展快但仍处困惑期
- 2009-03-24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 2009-01-06文化产业准备“过冬”
- 2007-09-18大力发展妈祖创意文化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