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很多词汇都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比如清朝时期最常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民国时期的“驱除鞑虏”“振兴中华”,解放战争时期的“攘外必先安内”,建国后的“改革开放”等等,都是时代的代名词。在时代的洪流下,有许多的词语被流传下来,但是也有许多被淘汰。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是“崇洋媚外”一词由于它的定义不确切却成为其中一支败笔。
“崇洋媚外”一词是在我们中国的词典里被使用,它不是全世界的使用语。在中国“崇洋媚外”一词的起源来源于清朝末洋务运动时期,是当时的“保皇派”抵制“洋务派”的而催生的词语。中华汉语词典中的“崇洋媚外”一词起源于茅盾的《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但历史证明:被称为“崇洋媚外”的运动对我国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所以茅盾老先生的定义并不准确,出卖国家主权完全可以是卖国求荣,如果是臣服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完全可以用卑躬屈膝形容。
“崇洋媚外”的再次盛行实在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的斗争非常残酷,知识分子的命运难测,许多的领导人也被打成了“崇洋媚外”,与外国勾结,造成了一大批的冤假错案。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词渐渐的沉寂下来,现在看来几乎已经没有对象适用了。
“崇洋”是我们不满足于自己的所处的地位或者是某项技术的水平,想和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进步,“媚外”的形容完全是出于国人的劣根性视点,自认为“崇洋”必然要谄媚人家外国人。“崇拜外国的一切事物,向外国人献媚”这个判断是武断的,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的。我们爱国可以,但是不能因为爱国而阻碍自己的求知欲和求强心。
它的存在是有碍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自我封闭的表现形式,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增加了那些希望得到其他国度先进技术或者其他文明的人的压力,它阻碍了我们对外联系的脚步。在日本是不用这个词汇的,因为日本人推崇外来国人引进外来文明,无论是来自那一个国度的,都拿来借鉴和创新,这是日本这个小岛国之所以能跨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我们可以在历史中看到,我们不能沉浸于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一个国度内,“一国两制”的伟大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无论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对“崇洋媚外”一词的最好驳斥。世界愈加文明开放,我们应该以一种世界人的眼光来看世界。
如今在教学中,许多学生都不解,崇洋媚外的词性是贬义的,茅盾先生用来形容促进了中国发展的洋务运动,明显是自相矛盾的。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这个词来定案的人也都得到了平反。
现在请您静下心来,找一个崇洋媚外的合适对象吧,如果找不到,那么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如此矛盾重重的一个词语是否该从中华汉语词典中剥离出去了,不应让这种词义不明确、没有合适对象的词语来考验小学生们的判断力了。
?
- 2009-12-22“父亲就业时代”到来之迷途
- 2009-12-22在弗里德曼的时代哀悼萨缪尔森
- 2009-12-21管好大学生的“候毕业时代”
- 2009-12-18“中国工人”入选《时代》不应仅获掌声
- 2009-12-18谁比中国工人更该入围《时代》人物
- 2009-12-18《时代》农民工
- 2009-12-18“中国工人”入围《时代》或许有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