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5年间,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在期刊《晶体学刊》上发表了数量惊人的279篇论文。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前列,“垃圾论文”是否占据了大量比例?(2009年12月31日 《人民日报》)
作家余杰曾说,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是文字垃圾。每次提笔都“胆战心惊”的毕竟只是少数作者,对于一些功利的大学教授而言,垃圾文字的数量恐怕还是越多越好。不仅如此,有些教授专家还将这些垃圾文字“传播”到了国外,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的能力非凡,二来也可以在评职称、评优秀中大捞一把。
5年发表279篇论文,平均一星期就得完成一篇,这位教授的“创作激情”确实令人惊叹。一般而言,论文应当有一个反复验证、核对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比文字组织、逻辑推理更费时间。所以,在肯定这位教授“勤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说,他确实算得上一台“论文制造机器”。
当然,没有哪位文字垃圾的制造者喜欢干这种费力还得被人骂的事情,但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他们也就豁出去了。毕竟在很多考核评比中,论文的数量仍是唯一的标准。看看学界的种种评价体制,哪一个不与发表论文有关。上至大学教授、院士,下至中小学教师,但凡晋职评优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个论文的量化标准,至于质量及对现实社会的实用价值,就没有多少人去较真了。
笔者读研究生时,学校安排的必修课少,各位同学的研究方向又不一样,所以无法用分数作为“推优”的标准。在“突出科研重要性”的指导思想下,发表过论文的同学就将所有荣誉接收下来了。到了下一学期,那些眼馋的同学便买来五六篇论文,也顺利摘取了各种荣誉。有的学校还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否则将不予参加论文答辩机会。所以,就算再诚实的研究生,也会为了一纸文凭去买论文的。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我国论文制造已经形成产业链,从雇枪手代写论文到论文发表,都是流水作业,只需要十几天的时间,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就能顺利发表。据央视新闻数据显示,论文产业链规模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
梁启超先生曾讲过,“学术”是由“学”和“术”组成的。在文字垃圾组成的学术体系中,却形成了“论文大国、学术小国”的局面。更不用去说将“学”转化为“术”的那些学术理想了。缺乏了学术的根本目的,论文再多也只是在制造“文字垃圾”而已;无学术之灵魂,科研能力也就只剩下一具干尸。
在论文的数量和学术的质量之间,只有将论文的垃圾成分减少,才能让学术的“含金量”逐渐提高。只有改变现行的论文评价体制、剔除论文发表所附着的利益关系,才能还学术以清洁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