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0多年的一线教师待遇,可能还不如20多岁的学校团委书记。”自去年年初国家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以来,广东一些地区和学校分配方案出现“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2月22日《人民日报》)
“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这是不少一线教师的感慨;“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这是广东中山政协委员调查后发现的怪现象。这类现象不独存于广东,其他地方亦不同程度存在,也不止中小学,还存在于大学,比如此前北大法学院多名教授批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一名教授的绩效工资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
绩效工资是个好东西,但这个好东西为何一旦实施下来就变了味?为何“教得再好,不如当个领导”、“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究其因,是背后游动着两大断裂。一是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存在断裂。行政不是坏东西,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部门,没有行政不行,但行政化却是坏东西,过度行政化尤值得诟责。比如在学校,一切以行政为纲,唯行政马首是瞻,显然很荒唐。毕竟,最辛苦的是那些一线教师,他们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承担者,理应拿到更多的绩效工资;二是行政人员之间也存在断裂。显见的是,在一所高校,同是官员,绩效工资必然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不是因工作量而异,而是因为官职高低。
正如报道所称,“校领导掌握分配主动权”。不妨作一假设,如果设计分配方案的人是广大教师,或独立第三方,会把行政人员放在优先位置吗?其实,将目光放远,可以发现,不独学校,在其他单位,也往往存在领导优先、官员优先的情况,表面看这是官本位的体现,根本上看则与民众权利孱弱有关,即在学校里,校领导的遴选往往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这样选拔出的领导不需对教师负责,因此他们敢于权力自肥,敢于“绩效变官效”。一言以蔽之,如果不消除这两大断裂,不强化一线教师的话语权,绩效工资方案“让一些领导先富起来”便不会消隐。
- 2010-02-19兑现教师绩效工资咋有那么多人“眼红”?
- 2010-02-05绩效工资的好经为何让北大念歪了
- 2009-12-16教师绩效工资如何落袋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