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国新闻网出现了中新社的一则新闻报道:《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该报道说,在中国车市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车价不再是阻挡农民工的障碍,中国的高速公路网遍布城市乡村。买一辆汽车,既方便回老家,也能给自己长面子。农民工虎年开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

老实说,这报道挺唬人的,至少吓着我了,难不成,春节前后几天没有读书看报,世道就有了突飞猛进?

我承认,农民中一些勤劳智慧者,再加上些机遇什么的,可能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云云,则肯定是在玩噱头,唬人的。

事实上,就在春节前,已有两则有关农民工回家的新闻让我耿耿于怀了。先是重庆晚报4日的新闻说,民工夫妇骑摩托车3天3夜回到家,两人共瘦13斤。后是 10日《深圳晚报》的新闻讲,珠三角十万农民工骑摩托车返乡。他们穿着厚实的棉衣,结实的绑腿,棉质护膝,防风头盔,皮手套,或成群结队,或独马单骑,车上大多数是小两口,或者夹带一个小孩,奔驰在国道上,成了春运交通线上一道道特殊的风景……

可以这样讲,无论是新闻还是身边的现实,无不在告诉我们:作为无可争议的中国弱势群体之一,农民工挣钱难,维权难;出门难,留守难……这才是真正的趋势吧?


我不知道记者是不是故意唬人,我只知道,记者在某些方面可能出了问题。首先,记者可能不知道啥叫农民工。明明是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却把人定位为农民工。敢情只要出身农民,就都叫农民工?朱元璋出身农民,后来当了皇帝,是不是也可叫农民工?其次,记者可能不知道啥叫趋势。一亿八千万农民工中出现几个拥有私家车的,并不稀罕,但绝不是趋势。

众所周知,与欧美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金字塔型结构中。按有些学者的划分,中国目前三个社会阶层,从上到下是:精英层、中下层、边缘化集团。而处于社会下层和边缘状态的约占中国人口83%左右。无独有偶,2009年年底,重庆社科院课题专家公布了重庆的社会结构示意图:倒丁字型。不管是金字塔型,还是倒丁字型,无不揭示:中国底层社会是个庞大的数据,而广大的农民工,正是这庞大数据的一部分。

当然了,私家车并不是洪水猛兽。中国农民工也并不应该天生就是穷人,归宿还是穷人。我巴不得他们一夜都暴富起来。但是再富,我们也要正视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可能比以往有所提升,但这是有条件的,学者秦晖拿中国经济与南非模式作比较所得出结论,称这主要得益于“低人权优势”,即使我们不承认这个说法,也当正视其所反映的问题;第二,即使农民工开私家车渐成趋势,那也不说明任何问题。2005年出版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贫困家庭中,75%有1辆车;30%有2辆车。在前现代社会,私家车是富人的硬件;但是在后现代社会,私家车什么也不是。我同事,大学教师,一万块钱买辆二手奥托,价格不如农民工的一个摩托呢。所以,记者还是关注一些实在性问题吧,判断一种事物“渐成趋势”,我怀疑其用心究竟何在?

' />
2月19日《新民晚报》报道:随着春节长假进入尾声,农民工返城高峰也随着到来。今天上午,记者在铁路上海站看到,虎年车站里气象新,“衣食驻行”间,新一代农民工带着新鲜的“虎气”衣锦返城。

中新社合肥2月17日电: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对中国人来说,忙碌了一年盼的就是春节合家团聚,农民工回家过年成了“迁徙”人群中最为庞大的队伍,虎年春节一种独特的春运工具―“农民工私家车一族”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农民工分一代二代,将来还可能出现第三代,第四代。一代农民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开眼界,没见世面,不会争理,人叫干啥就干啥。此第一代农民工有一种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说好听了叫作忠厚传统,说中性了叫作逆来顺受,说不好听了叫作有点“傻气”。

风尘仆仆、弓着背背蛇皮袋的农民工是一代农民工的标志性动作,然而,穿着时髦、拉着拉杆箱的新潮人甚至染了“一头红”却并非二代农民工的标志,绝大多数一代二代农民工仍然在背着蛇皮袋子。

节前笔者遇到五六个农民工坐公交车回家,他们甚至把工地上的破木材也当作了扁担,所挑的行李只是大铺盖小铺盖,当然还有几口旧锅旧碗。其中有一农民工手掏手机打电话,但那手机充其量是只值二三百元的二手货。在春节期间农民工讨薪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中,农民工仍然是被包工头不良开发商欺骗的对象,从西藏拉来青岛的牦牛当工资,某工地所发的年终工资是某商场的购物券。农民工向包工头要工资,包工头威胁说,不要连购物券也没有。


昨天还在某大桥上跳桥讨薪,昨天还披一身几个月都没有洗一次的外衣干苦活,今天就摇身一变为“一头红”,昨天还为挤不上火车而落寞于异乡的车站,今天却又买上了新车回家过年,到底谁在说谎?谁在替农民工“被私家车”?

“一头红”只是一种个例,但远远还没有形成主流,甚至连末流细流都不是。也许他是某个发廊的打工仔,回家前在发廊已经染好了头发的缘故。否则,他去工地打工,未必就能过包工头这一关。二代农民工玩PSP吃洋快餐恐怕也只是一小部分,上有一代农民工的父亲罩着,他们大约还没有领略到生活的全部艰辛。

“你心理阳光一点好不好”据说是春晚新流行语,但网上却早有了“心理阳光网”。看来,对于农民工购私家车,还是心理阳光一点为好。既不能盲目让农民工“被私家车”,又不能看不到农民工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前去的大趋势,但要想农民工拥有私家车由“被”而成真,还需政府农民工权益部门、法律部门的共同努力,否则,就只能出现拉在浙江一带做安徽的茶叶生意的茶商购车硬说成是农民工购车的打肿脸充胖子式的“新闻”。

' />
  
  看到这里,笔者实在不忍卒读,不知这位记者从何处获知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这一结论,是否有经过详细调查?如果仅凭李先生等少数已经致富的农民工购买汽车回家过春节便臆断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不仅会严重伤害大多数农民工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
  
  我们知道,大多数农民工仍然分布在城市服务、加工、建筑等低薪行业,即使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又大多知识水平有限,所能从事的行业也多集中在服务、加工等初等技术要求的行业。不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他们的父辈,大都还是选择蜗居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我们所知道的80后里“剩男”、“剩女”们和每逢过年害怕回家的“恐归族”们,都有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试问,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如何能扛得起汽车的消费?
  
  衣锦还乡是中国人几千年墨守的陈规,这一说法无可否认,但是,衣锦还乡的前提是保证生存,如果众多农民工打肿脸充胖子去购买汽车回家过年,又将靠什么来生存?笔者认为,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只能是一个传说,它属于个别暴富或致富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属于那些衣锦还乡一族们,与大多数农民工无关。
  
  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农民工年底艰难的迈步在讨薪路上,农民工为父母的红包,孩子的压岁钱发愁,为回家买不到票或乘车太贵或返乡过年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相信对于他们而言,购买私家车回家过春节只能是个遥远的梦想。
  
  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积蓄越来越多,不再为生存和生计担忧,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将不再只是一个传说,也不会成为极少数农民工上演“衣锦还乡”的道具。因此,此时根据三河县农民李先生的说法和一部分农民工买车回家过春节的现象便简单的推知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无疑显得过于乐观,乐观的形势估计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大多数农民工回家过春节路上饱含辛酸的泪水。同时,如此乐观的形势下,也必然重挫大多数还徘徊在生存线上下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媒体,舆论的引导者,新鲜现象的报道固然重要,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无疑是一个新鲜事,事件的本身也能起到鼓舞农民工士气的作用。但是,绝不能据此主观臆断并推定农民工开私家车回家过春节渐成趋势这一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