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旱区人员“外逃”有那么可怕吗?
www.fjnet.cn?2010-04-02 08:11? 羽戈?来源:东方早报    我来说两句

西南大旱。最早看到新闻称“村支书哭劝村民外出打工”,话说云南文山州砚山县水塘村村支书李少中,为了劝说备受干旱煎熬的村民外出寻找出路,不惜痛哭流涕:“我对他们说,你们出去吧。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我们帮着照看。”在该村大榔树组,除了几个村干部坚守在岗,村民纷纷外出。这样的村官,堪为中国基层官员的楷模。(《京华时报》3月22日)

然而,3月31日上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答记者问,当有记者问到“听说出现了人员外逃的现象,请问这个现象严重吗”,刘部长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保证了西南五省旱区的1939万人出现的人饮困难的人员喝水问题”,“我想不应该有人外逃,更不存在着人员外逃越来越多的情况”。这充分呈现了汉语政治的博大精深,左右逢源,令人瞠目结舌。刘部长不作事实判断,不确认到底有无旱区人员外逃,以及严重与否;只作价值判断,一句政治道德上的“不应该”,便表明了他的立场,同时将记者的问题一举打发。此乃四两拨千斤,为中国功夫之最高境界。

但两则新闻一对照,读者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就像你近日读到的另二条新闻,先是国家统计局发言,称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为1.5%;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报告则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两者差距几近20倍,不禁令人遐想,国土部与统计局为什么要在民怨沸腾的风口浪尖,相互给对方下不来台?你看,两个国家级部委所公示的关键数据都可能撞车,就别提一个大部长与一个小村支书的态度之不合。

耐人寻味的是刘部长发言的政治内涵。他为什么不愿坦承旱区人员外逃的情况呢?外逃有什么可怕?中国古来便有逃荒的传统,用西人的话讲,这叫“免予匮乏的自由”,那位村支书之言更加朴素:“出去吧,难道在这里等着渴死吗?”——为了生存,外逃天经地义,就像狗咬你,你拼命往前跑一样。

承认外逃,一是有可能造成旱区生活的人心惶惶;二来,民众逃荒到其他地域,则有可能成为此地的不稳定因素;三来,似乎——仅仅是似乎——有损政府的英明形象。所以刘部长讲话的结尾,必然强调救灾措施非常有成效,“目前灾区的老百姓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尽管这成效、这稳定的背后,是意图对公民生存权的漠视,是对真相的掩蔽。

外逃一事,对刘部长而言:稳定,还是不稳定,这是一个问题;对新闻人而言: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问题;对那些外逃的灾民而言,则要重复哈姆雷特的悲情命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幕悲剧,欲成哈姆雷特而不得,则是悲中之悲。(作者系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