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参选院士应当撇清职务身份嫌疑
www.fjnet.cn?2011-05-27 07:29? 张玉胜?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名单共485人,提名材料将公示一个月。随即有人统计发现,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5月26日《京华时报》)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近半院士候选人是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不免让人质疑是拿学术头衔当福利,异化了院士的评选标准,担心会导致院士的官僚化倾向。面对公众质疑,主办方的回应是,现任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等职,并不能否认其以前从事过科学技术工作,且目前不少企业老总仍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的工程技术,故不能因职务身份就将这些人拒之门外。

诚然,主办方的回应符合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办事原则,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如果确有真才实学,入选院士也未尝不可,但增选院士毕竟是一项纯学术性质的严肃活动,不能掺入过多的政治和功利的考量。主办方要撇清企业高管和政府高官的职务身份,就必须拿出令公众信服的入选依据,详细公开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具备的学术能力,而不是只公布其姓名、年龄、所在单位及涉及领域等一般性的简单信息。

其实,公众质疑高官高管参选院士决不是出于对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的本能敌意,而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出于对院士评选活动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善意维护,和对院士作为学术精英团队的尊重和爱护。时下社会,学历注水、学术造假、“专家”泛滥、“仕”“士”交融的情况屡见不鲜,无孔不入的潜规则和盛行无羁的功利化倾向,让公众对各类评选活动的公正性产生习惯性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的质疑监督,有助于院士评选的公开透明和客观公平,有助于提高中国工程院及其院士的社会公信力。

平心而论,众多高官高管扎堆入围院士人选本身的确值得围观。首先,他们从事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职务要求与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潜心的学术研究。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工程管理经验,一般情况下应当不及企业总工程师或总会计师等。韩愈在《师说》中有句名言,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短腿的弱项,有得有失乃客观现实,能够把鱼和熊掌兼得的天才尚属少数。工程管理学部院士评选是对学术造诣的评价,而非对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考评。

其次,在崇尚精细化管理的今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领导是企业管理法人而并一定是某一学术带头人,企业管理不能等同于具体的工程管理,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是也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由其一人独享。更何况多数央企主要靠行业垄断和政策优惠经营,与其他民营企业的竞争并不在同一起跑线,其能力未必能充分体现。

质疑是规范而非否定,是监督而非找茬。质疑高官高管参选院士与“仇官”、“仇富”无关。人们希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希望高官高管“撇清”职务身份嫌疑,干干净净、名正言顺地成为学术精英。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