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入户调查”的欣喜与失落
www.fjnet.cn?2011-09-05 09:01? 然玉?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9月至11月,民政部将在全国城市街道社区工作者中开展“走千户、访千人”活动,入户调查了解居民需求。走访活动将了解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在社会保障和住房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专门民情档案,实行跟踪回访和定期巡访,注意掌握其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困难。(9月4日《新京报》)

居民的切实诉求,始终是职能部门有效履职的指针。一个封闭的行政体系,想必难以实现与民意的真正对接。在不少社会问题未得到完全纾解之时,“走千户、访千人”的入户调查,自然是一种积极姿态。本质来说,民众的现实福祉,才是公共服务优劣的晴雨表。征集民声、集纳诉求,是官民良性互动的开始。沟通与反馈,一方面可化解积怨,另一方面亦可升华公权品质。

须知,“对话”并非一贯畅通。长久以来,两种偏差的管理逻辑,一再阻碍着民情上达:“唯上不唯下”的责任制度,使得相关部门疲于完成上级任务,而对所辖地方居民的心声缺乏真诚回应;囿于“虚美、隐恶”的政绩观,一些民众的诉求、意见往往被解读为“负面因素”,继而遭遇无视、搪塞乃至压制。“多堵少疏”之下,部分人的不满情绪只会加速集聚。而今,“走千户、访千人”,可算是一定程度的纠偏。

“积极回应治安保卫、环境保洁、卫生保健等居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在入托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安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这些目标设定中,公众不难感受到全方位的政策善意。按照计划,此次入户调查不仅有助于救济弱势群体,而且可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较之此类具体的“效果”,主动向下寻求沟通、以民意为本位的立场转换,本就是值得期许的变化。

只是,当人们欣喜于一场“临时调查”的美好前景,又何尝不是对某些常设机制的一种否定?民意的表达与反馈,早就有一系列法定路径兜底。那么,合理的状态下,完全没必要再来一次“入户调查”。可以肯定,民众不会缺少发声的欲求,所缺的恰是接纳民声、消化民意的体制诚意——在某些政府网站、领导热线几乎形同虚设,在行政申诉、实名举报多半石沉大海,上诉效率低下等现实语境下,平民心声有时很难“上达”。

一场“入户调查”或许裨益良多,却仍不足以弥足某些“欠账”。且,偶然临时的“一次性纠偏”,也无法长久充当“对话之桥”。重要的,仍是激活那些沉睡、失效的民意反馈的常态程序。唯其如此,“走千户、访千人”一类的活动,才能够不至承载民众太多的廉价兴奋。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