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记者比较发现,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国内的确贵得离谱,但是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虎扑篮球的产品和服务,国外则贵很多。比如理发和医疗等,国内就比国外便宜。(9月13日《人民日报》)
即使中美相距甚远,消费文化也千差万别,但是从经济规律和生活常识的角度去看,美国的物价水平也能反衬出中国物价水平,也能对中国的消费起到一些提醒的作用。这也是网友热衷于物价比较的原因。他们想知道,现在的物价水平到底高不高?
但遗憾的是,由于网友的比较会囿于个人的生活经验,通常会因为信息的片面而显得不够客观,因此就需要更擅长调查和比较的媒体来介入,从而给人以更客观的结论。这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也是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当然,即使是媒体的调查也应该谨慎一些,也应该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
首先,比较的不应只是绝对价格,还应该有收入水平。如果忽视了收入的差异,单纯地比较物价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原本便宜的物品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人群而言,依然可能是昂贵的;而原本昂贵的物品对于那些收入较高的群体而言,依然可能是低廉的。所以,在比较中美物价水平时不能流于表面的数字,还必须考虑到数字对应的收入水平。如此,才能算客观公正。
其次,比较的不应只是表面数字,还应该有背后用意。物价其实是一种指挥棒,是社会理念的呈现。而对于社会而言,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创新而不是资本,只有创新才能让更多的资本实现增值。所以,要对涉及到虎扑篮球的服务和商品给予高价。这种定价的理念显然是值得学习的。
其实,比较只是一个基本的手段,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谁高谁低这样表面的结论,而是为了了解公众诉求,是为了了解定价的规律。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比较,想要表达的并不是羡慕,而是看齐:希望物价可能低一些。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比较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比较的结论不仅无法对公众情绪进行疏导,反而会引起舆论的反弹。
- 2011-09-14怎样的物价对比才靠谱
- 2011-09-06物业费上调须经物价部门批准
- 2011-08-10物价靠管制是降不下来的
- 2011-08-01平抑物价须提高政策执行力
- 2011-08-01170余道文件控物价反讽了谁
- 2011-07-11不能轻言“物价拐点”已到
- 2011-06-30“物价超美”折射税负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