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震视”农房

2014-08-06 08:28:18?晏佳伟?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地震无情人有情,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从解放军和武警救灾部队到消防官兵,从医疗人员到志愿者,抢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迅捷有序地向灾区集结,源源不断地输送生命的血液。大灾当前,中国人绝不退却。

像历次灾难一样,鲁甸地震再度激发了守望相助的情怀。@新华视点在抗震救灾中发现了一些触动人心的场景:在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地下水和自来水在地震后变得水质浑浊,有限的净水被优先供应给伤员,救援人员全用浑水泡面、做饭;地震突袭时,龙头山镇的杨建国侥幸逃生,但发现屋内有人被埋,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屋内,徒手刨出两人;两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被埋,她们手牵手,不断相互鼓励“不要害怕”,在废墟下坚持3个小时后被救出……震恸过后,守望相助,始终是支撑人们在灾难中挺立的正能量。

汇聚正能量抗震救灾,@新华视点感触于自救、他救的顽强,以多个画面展现救灾中的不懈精神:“震中乡镇干部群众积极自救,有人不顾自己受伤,用手刨出埋在废墟下的邻居。解放军、消防官兵等救援人员冒着大雨、滚石、滑坡、余震,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医疗队伍辗转突破被阻路段,让伤员救治有了新生力量。”

大灾当前,争分夺秒救人是第一位的,让受灾民众免受冻饿之苦是第一位的,防范各种次生灾害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如何防灾减灾,也为舆论所关注。

地震来临时,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房屋。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强弱,直接影响到灾害的严重程度。似乎是为了强化这一常识,@王石以一个房地产企业家的身份,倡议政府未来应多建减震房:“工业发达的日本社会,减震建筑已经很成熟,救援系统也很完善。相比之下,中国地震多发的地区大多处于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筑减震能力有限。关注民生,建筑的减震功能必须重视。”

不同于@王石的远观,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着眼于当下,认为农村房屋质量亟须进行统一检查,“如果有相关制度出台,对农村自建房进行安全管理检查,并采取统一加固措施,这次昭通灾情会乐观一些。”

不仅仅是脆弱的房屋需要“加固”,当前的地震预警系统也应全面升级。作为提示灾难的第一道警钟,争分夺秒就是争取生命的时间。基于此,@新京报评论呼吁“推广地震预警系统已不能再等”。当务之急,“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制定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规划,不仅在法律上确定地震预警的地位,也明确预警建设维护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地震预警的权责。”

减震房屋建设和地震预警系统构建都是长久之计,对于这次鲁甸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有人提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解决方案。@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鲁甸地区的地震数据后,发现“震区2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曾有过5级以上地震记录44次。而震区依然存在人口密集(265人/平方千米)、房屋抗震性能差等问题。”基于此,媒体人@曹景行建议重新思考灾区重建模式,他认为,应根据灾后实际状况,大幅降低灾区人口密度,特别是帮助本来已外出打工的灾区民众把家搬出去,胜过原地重建。

将灾民搬迁,用腾讯网@今日话题编辑王杨的话来说,就是“灾害移民”。选择移民而非重建,这位评论编辑举出两点理由:一是鲁甸地区旱灾、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长年不断;二是水电、矿产等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让自然环境更脆弱。因此,比起耗费巨大的重建工程,“对于震中龙头山镇等不宜居地区,搬迁是恰当的选择”。

灾难当前众志成城,防灾减灾建言献策,一项项落到实处,下一次不可抗天灾来临时,才能将伤害、损失减到最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