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国3》上的6分钟亮相,让“章丘铁锅”一夜爆红。相关报道说,“章丘铁锅”不仅成了网民热搜的“神器”,其在天猫店的销量更是“同比增长了6000倍”,而且还受到不少来自国外的订单。这本算不上新鲜事,借助央视作为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和“舌尖”系列纪录片的品牌号召力,此前已有一批地方美食走红,但假如细细梳理就会发现,与之前那些美食凭借独特的风味吸引人不同的是,“洛阳纸贵,章丘无锅”则展现了另外一条道路。 为了突出“器”对烹饪的作用,纪录片提到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说到做鲁菜“煎转黄花鱼”时,需要厨师抛翻整条鱼,而铁锅经过锻打形成的深内弧,可以避免外抛。对此,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有网友说,锅的深浅实算不上什么特色,换个塑料锅同样的内弧也可以做到。不过,在我看来,人们追捧“章丘铁锅”,在意的并非是这样的细节,而是其作为一种手工之物所承载的精神。“章丘铁锅”的传承人说,一口好锅要“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较起真来得出这个数字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每口锅在制造时都要数着锻打次数,等等,都很难有确切答案,但这也未必就是决定性的。因为诸如“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这样的“标准”,承载的是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当一位手艺人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事,并不断追求极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成就品质。这大约与电影《一代宗师》中说“功夫是什么?就是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此而言,“章丘铁锅”讲的是一个“匠人精神”的故事。 还有一个是“品牌故事”。无论是片中还是此前的报道,都提到了“章丘铁锅”自上世纪90年代受到新型锅具冲击,铁锅师傅纷纷熄火转行,传统手艺濒临绝迹的状况。直到2009年后,年轻人冯全永等开了网店、注册了品牌、向当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对手工铁锅技艺争相采访报道,才让这一门传统手艺重回公众视野,最终形成今天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不能排除商业和营销的因素,但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古老技艺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和支持,但同样需要包装和品牌意识。站在营销的角度,讲好“品牌故事”并不是鼓励炒作,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发掘那些传统技艺的内涵与精神,恰当地运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将之呈现在现代人面前,拉近彼此间的时代距离。换言之,只有当人们切实感到了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才不至于在器物的层面上过分去考究其现代实用性和价值,从而真正保护和传承它。 “章丘铁锅”走红后,一时求购者众多。据说其位于济南的线下体验店,“每天都人头攒动”,很多人不远数百里专门赶来,期望觅得一口锅。照理说,这是好事情。不过,其传承人不仅拒绝了线下订单,甚至还下架了电商平台的铁锅商品并关闭网店,理由是“传统工艺的手工铁锅,都是一锤一锤砸出来的,不可能只为了赚钱而以次充好”。如果有人担心“匠人精神”的“沉稳”与品牌营销的“张扬”必然会产生冲突的话,那么“章丘铁锅”传承人的上述做法,无疑给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们期待这样的做法能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就像其呼吁的:“人们能以更为冷静的心态对待传统手工艺品,也能让匠人师傅更专注地做好手工铁锅,让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章丘铁锅,这样传统手工艺才会越走越远。” |
相关阅读:
- [ 02-26]春节节俭风尚标志消费观念转型升级
- [ 02-22]"消费提档升级"呼唤"服务日新月异"
- [ 02-08]“逢节必涨”消费乱象须规避
- [ 02-08]安全消费不是“技术活”
- [ 02-02]消费投诉创新高说明了什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