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又在酝酿改版了。据介绍,明年《新闻联播》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都将发生全新变化,节目形态与语态上也将发生变化。而《焦点访谈》将加大舆论监督报道,重点聚焦民生问题。

央视改版,总是能引来舆论超强的关注,特别是涉及到诸如《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类王牌节目。以《新闻联播》为例,虽然它就是一档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的联合展播,但因一些历史因素,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早已超出一档新闻栏目所应承载的全部价值。《新闻联播》的权威性,在数十年的持续强化中,几乎到了“神圣化”的地步。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一举一动都将受到非比寻常的关注。从几年前的引进年轻主播,到节目形式的一些微调,每次变脸,都引起热议,哪怕其整体形式和风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目前信息来看,这次酝酿的改版,也多是在包装形态上有所改变,不过也要引入新报道形式;《焦点访谈》将加强舆论监督。这样的更关注民生、积极回应民意和社会关切,尊重民间诉求的新闻改版,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

网络时代,民众对媒体和资讯服务,有新的要求。不论何种媒体,也不论其形态如何,不论栏目是多么权威,如果其长期一成不变,逐渐僵化,甚至逐渐模糊了媒体的责任与方向,不主动回应市场诉求,那么这样的媒体和栏目,必将衰败。

几年前,《实话实说》已倒掉;曾备受追捧的《焦点访谈》,现也风光不再;《新闻联播》也面对受众减少的压力。央视近来改版上不断着力,肯定也是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新闻能脱离民众吗;能摒弃人本关怀和民生视角吗;可以主题先行地选择性报道吗;可以沦为冰冷空洞的说教吗?想来职业新闻人都不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可是谁能保证每次新闻操作,都完全恪守这一条条本该刻进媒体人心里的基本准则呢?要让新闻真正喜闻乐见,只能全面深刻反映转型期的民众诉求,契合民生实际,让媒体承担起公权之外“打捞沉没声音”的重任。

以《人民日报》不久前一系列“本报评论部文章”为例,它们引起了业界和民间的广泛赞誉。这一系列评论,在选题、语态、文本、表达上都很亲民:以关切民生的主题、平和说理的风格,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党报语言固有的“刻板”印象。

改造我们的说话,刻不容缓。特别是对大众媒体,节目和包装形态都非最主要的。有些表达出发点是好的,正义感无懈可击,道德力量无可怀疑,但就是在价值内核上露出破绽,就可能前功尽弃。如果只是垄断所谓精英话语,抑或站在官本立场,仅是假大空式通报发言,那么这只能让受众望而却步,空耗社会信任。

与改版的节目形态相比,新闻价值内核,才最为根本。新闻只有不违背人类基本理性和崇高情感,用常识说话,以真实与理性的舆论影响力,服务社会,让受众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样的媒体和栏目才能赢得公信和民心,不被观众所弃。这或是对各种媒体都适用的新闻价值。

' />
昨天,中央电视台举行了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透露了部分明年的节目安排及调整。《新闻联播》将以迁入新台址为契机,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作出调整,而且节目形态与语态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北京日报》9月21日报道)

网上有个调侃《新闻联播》的段子,有一句这么说:“那里物价基本不涨,交通基本不堵,环境基本改善,贪官基本落马。孩子上得起学,穷人看得起病,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新闻联播里!”如果你常看《新闻联播》,你甚至觉得自己不会老,因为每天出镜的几个主持人,都是一幅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样子。从我记事起就那模样,要不是罗京不幸病逝和邢质斌退休,真怀疑在《新闻联播》里永远年轻。

开播第一句话,“各位观众你好,今天是某某年某月某日,农历某某某”,和“恒源祥,羊羊羊”那句广告词一样深入人心。除了形式上刻板,《新闻联播》里播出来的基本是八股新闻。所谓八股新闻,借毛主席批判党八股之意,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喋喋不休,新闻报道套话连篇。正如网友调侃,不管社会、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主持人嘴里说出来的都是“基本改善”,物价上涨、交通堵塞与房价攀高,主持人不知怎么地就什么都“基本控制”。

当然,《新闻联播》是老牌和影响力巨大的新闻栏目,是宣传党与国家各项建设成就的重要平台,其报道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老百姓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现场感越来越真,《新闻联播》还一味地“基本”不着边际,它的宣传作用基本适得其反。这倒不是说人们把《新闻联播》的内容反过来看,而是说《新闻联播》的报道方式让观众厌恶,从而观众对新闻内容反感和排斥。

今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有关新闻报道的会议,会议指出,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基于“三贴近”的要求,我看《新闻联播》现在改版,基本应该了。

' />
20日,央视在京举行2012年节目推介会,透露《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将在明年有新变化。其中,《焦点访谈》将加大舆论监督报道,重点聚焦教育、就业、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保障房建设等民生问题,还将与国家部委、消费者协会等紧密合作,对中央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涉及民生等问题进行权威调查、权威报道、权威解读。(9月21日《新京报》)

与《新闻联播》节目片头、形态语态、报道形式的“全新变脸”相比,《焦点访谈》的“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只能称得上“微调改版”。然而,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寥寥数语,却让我们对这个17岁的“老节目”焕发新生充满期待。

焦点访谈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开办后,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不过,近年来收视率的下滑却是不争事实。前不久,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做客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时坦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很久没看《焦点访谈》了’。”

焦点访谈锋芒不再,除了网络新媒体崛起、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拓宽等客观因素外,舆论监督功能的弱化难辞其咎。《焦点访谈》一直被视为舆论监督的“晴雨表”。原国家总理朱镕基在为焦点访谈栏目题词时,“舆论监督”也是放在“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前面。但由于种种原因,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退步。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47%,200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与之相对应的是,观众越来越感到,焦点访谈“高射炮打蚊子”、“不过瘾”。

痛定思痛,在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起伏后,《焦点访谈》在此次改版中明确提出加大舆论监督报道。这是对现有问题的正视和反思,更为重新赢得受众指明了方向。凡事知难行易。《焦点访谈》要想真正强化监督,公众还有三个期待:

一是选题突出时效性。以9月20日晚播出的节日《国际名店为何屡失诚信》为例,其关注了重庆沃尔玛5年被罚20次一事。而相关新闻早在9月5日重庆工商部门通报情况后就被媒体和网络沸沸扬扬。过了半个月后,焦点访谈再推出监督报道,公众和社会已经产生视觉疲劳,效果大打折扣。当下,人们的诉求渠道、言论尺度、互动频率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一档老牌栏目,焦点访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第一时间捕捉鲜活内容,在公众关注度最高的节点推出报道,而不能再按过去的节奏“小火慢炖”。

二是多做监督“回马枪”。做监督报道难,做出监督效果更难。2010年,新华社记者曾对“新华视点”报道过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跟踪回访,结果表明,大部分舆论监督案例没有进展。焦点访谈也是如此,2009年5月曾点名批评河北省霸州市梅花味精生产基地污染严重,但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舆论监督不能只是“雨过地皮干”,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更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对接,在跟踪解决上下功夫。否则,再多的监督报道也都是浮云。

三是善于“盲点”变“焦点”。在这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一味地跟风扎堆,势必造成报道内容的雷同僵化,媒体资源的重复浪费。因此,焦点访谈不仅要关注显性焦点,更要“创造”隐性焦点,充分运用自己国家媒体、品牌栏目的优势和资源,发掘其他媒体没有报道或是不敢报道的社会问题,揭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让更多假恶丑暴露在阳光下。

“我们不仅要面对黑暗的现象,还要背对着被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敬一丹对于舆论监督发出如是感慨。焦点访谈强化舆论监督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它多一分敬意。这不仅关系到一个栏目的凤凰涅槃,更是中国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的见证。只有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利益诉求,都能得到有效表达,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