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养命钱,是我们年老体衰时的保障依靠,确实输不起。无论成熟的股市还是不成熟的股市,风险极大,赚的人少,赔的人多,这几乎是铁律。国内的股市顽疾缠身,风险之大让人不寒而栗。小散们赔得伤痕累累。养老金入市赔了怎么办?谁来负责?谁来弥补亏损?
然而,在物价飞涨、负利率的情况下,把养老金放在银行,风险也不小,那就是不断缩水,“蒸发”,货币的现实购买力大打折扣。去年CPI是5.6%,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不到2%,去年一年养老金的损失高达1000亿。2010年CPI为3.3%,养老金的收益率仍不到2%,当年养老金损失超过300亿。养老金在两年内损失超过1300亿。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入不敷出”,若不保值增值,后果不言而喻。
显然,要让养老金保值增值,没有保赚不赔的财道,就得投资,而投资就有风险,收益与风险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成熟的股市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养老金入市,也不失为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也许置之险地而后生。从欧美市场的经验来看,如果养老金投入股市20-30年,一般收益率能够超过7%。为了避免“鸡飞蛋打”的最坏后果,我们只能祈求相关部门赶快出台根治股市顽疾的举措,让股市成熟起来;让运营养老金的机构规范化,少交学费,让百姓们放心。如果入市的资本市场“短板”没有补齐,不妨放慢脚步,观察观察再说。因为让养老金入市不是为了救市、托市,而是让养老金保值增值,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话又说回来了,让养老金入市并不等于把养老金全投入股市炒股票。按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表示,入市的养老金主要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企业债、金融债等有固定收益的产品,委托人可获得不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有固定收益的产品,风险小,只要能高于同期定存利率,我们还能奢望什么呢?
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也是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一个难题,是回避不了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得义无反顾地迈入改革的“深水区”,在探索中前行,趟出一条新路来。但愿社保运营广东千亿养老金入市,能趟出让百姓满意的一条新路来。
' />今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对外宣称正积极研究地方养老金入市问题。两会结束,计划落地,广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
养老金该不该入市、“钱”景如何,公众显然没有某些专家那么急切与乐观,养老金毕竟是保命钱,伤不起。专家们给公众吃的定心丸是:在CPI居高不下、存款负利率时代下,养老金与其闲置而不断缩水,不如入市且重点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一些人还以美国“401K计划”为例,称之为“中国版401K”。千条万条,公众始终相信一条,投资有风险,世间哪有包赚不赔的生意?万一赔了,谁来填这个大窟窿?
资本市场有天然的风险,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稳赚不赔,哪怕被认为是成功个案的美国“401K计划”,在2008年11月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刻也亏得一塌糊涂,让许多即将退休的美国老人个人养老金账户缩水近半。
日本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日本AIJ投资顾问公司涉嫌伪造投资报告事件,该公司管理的约24亿美元养老金,几乎化为乌有。相对而言,我国资本市场仍未走出“战国时代”,其风险更多了一层人为因素。
此番广东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旨在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在我看来,此次实验,眼光不仅盯着养老金的投资分配、收益等操作层面,更要从高处着眼,从制度着手,建章立制,规范养老金入市行为,避免出现制度滞后效应而损害参保人利益的现象,这也许比区区的投资收益更有意义。
因为养老金入市在我国还是首次,制度供给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相关法律法规、运营管理、信息披露、监督制度等方面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完全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迅速补课。
与此同时,在完善和创新养老金保值增值举措的同时,下一步更应探索的是,如何做好“用”的文章,把已有的养老金储备用到公民最迫切需要的“刀刃”上,改革现有的养老金覆盖方式和发放模式,让养老金入市保值增值的合理预期得到更多公众的支持。
' />事已到此,再去过多纠缠于“养老金该不该入市”这个争议,意义已经不大。公众对养老金的安全诉求,也应该到转换思维的时候了,那就是,不论养老金存放在哪里,现在都该让老百姓感觉到,这钱是离自己最近的,这钱的使用运作,老百姓都能够清晰地监督到。
这才是看待养老金问题的根本视角。毕竟,养老金既不是银行的钱,也不是政府的钱,更不是哪个被委托的运营方的钱,它就是老百姓自己的钱,而且还是保命钱。
现在,广东千亿养老金如期入市了,接下来,就要给老百姓吃一颗定心丸,来笃信这些钱的管理和投资,都能处于安全状态。
顺着这个思路来看,此次广东养老金入市的相关操作,广东省把养老金交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投资运营,作为一项改革,要想让老百姓有良好的预期,就必须使这种运作方式及时传递出应有的公信力。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配套制度支持。现在政府代管老百姓养老金,已不再是简单直接的“守门员”了,而是扮演了一个“二传”角色,把这笔大钱转到全国社保基金了。这就意味着,公众监督的目光被拉得更长了,到了离老百姓更远的运营方那里。这个地带要不出现监督的空白与断裂,才是制度解决的问题关键。
尽管现在社保基金理事会称,会坚持更为审慎的方针,新增资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确保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但对很多老百姓来说,社保基金会是离自己很远的组织,其运作状况更是复杂得不容易看清楚。那么,就应该有专门的专业机构,作为一个中间枢纽,来充当老百姓、政府以及社保基金的联系纽带,及时传递养老金入市后的具体状态。否则的话,老百姓对自己的钱缺乏及时知情权,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危险信号。
没有人会希望养老金有问题,也没有怀疑政府让养老金入市的行政善意,甚至人们也愿意对全国社保基金这样的组织经营能力充满期待。不过,再大善意,也要提防遭到黑手的掠夺。在养老金的问题上,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能有及时通途,让老百姓在一觉睡醒时,知道自己的保命钱处于合理正当的运营状态中,来确信自己将来不会老无所依。
现在,伴随着养老金的入市,相关配套制度保障是必须要跟上来的。这种保障,一方面指向养老金入市本身的监督,来保证这件以钱生钱的好事能真的做好;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弥补中国养老本身制度缺陷,才能彻底解决人们对养老金问题的隐忧。
' />早在消息未经发布之前,已有媒体报道过南方某省获准委托养老基金运营的消息,彼时外界即将关注焦点投注到广东省,但广东人社厅否认了传闻。此次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发文不仅证实了此前的传言,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就养老基金入市可能性之辩的尘埃落定。
从传言到确证,外界对养老金去向的探讨没有停止。普遍承认的是,养老金的收益率极低,在通胀率居高的现有经济形势下,把养老金放在银行必然会亏损。在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上,各方不存在任何异议。然而,具体到如何保值增值,目前看来,投资似乎是可以引向的唯一方向,而投资伴随的风险则是持反对意见者最关心的问题。
应当说,广东省委托养老金运营的行为是朝投资增值方面的一次尝试。既为投资,首先面临的是澄清投资主体,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运营广东省养老金并不能结束与此相关的争议。
成立全国统一的机构运营社保基金的建议是一个常常被提到的选项,毫无疑问,中央层面的集中运营以国家信誉作保,无论从资金运作、管理还是民众感受而言,都有着更强的信赖度。但客观情况是,现有的社保统筹集中在地方,统一收归中央既有现实难度,还会影响地方积极性,而以省为单位设立省级运营机构一方面是信誉保障的降等,另一方面区域运营管理水平参差,很难说不会出现乱象。
在养老金要不要入市的争论中,焦点常常集中在有没有风险,风险有多大,民众能不能承受等问题上,而此次委托投资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良好的资本运作能力似乎是一个扫除入市顾虑的不错理由,入市被简单地视为金融专业问题。问题在于,社保管理单位管控的资金来自于一般社保缴纳人,要不要入市不能只由管理方说了算,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涉及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决策问题,也就是说,投资运营的社保资金到底是谁的钱,投不投资、如何投资由谁做主这个基本问题反而被忽略了。
一些力促养老金入市的人时常以美国高收益的养老金运作为例,事实上,美国养老金中私人部分占90%,由个人选择受托机构提供的投资组合,公共养老金部分则不能投资股市,换句话说,在风险投资的部分,个人掌握着决定权。反观中国的养老金管理,几乎看不到投保人的意见。如果说征询每个人的意见是困难的,那么能不能启动现有机制,通过人大程序审议或者以其他形式提供一个公开的、充分的讨论平台,在征得公众同意的前提下确立养老金的运作方式?
尽管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强调委托投资运营不可误读为委托入市,大部分资金投资的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广东养老金的收益前景尚不可预知,但伴随投资运营行为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未经公众决议的投资行为一旦遭遇风险,有没有责任承担方,谁来承担责任便是新一轮的问题。
广东先行托管养老金是一个尝试,但这或许并不是其他省份跃跃欲试紧随效仿的开端,养老金运营依然要慎重对待。
' />尽管有关方面表示,这部分资金将更多地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但资本市场上的有关人士比照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规定,很快便测算出在这1000亿元委托资金中,可进入股市的资金将有400亿元。这400亿元资金对于因资金缺少而愁眉不展的A股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众多基金管理公司开始争抢这块肥肉,已经有18家基金公司将于近期上报养老金产品方案。
自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年底上任伊始即提出养老金入市以后,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议在资本市场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拥护者认为,养老金入市既可解决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又可以为股市增加流动资金,是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反对者则担心,将素有“保命钱”之称的养老金投入风险莫测的股市,将使其承担巨大风险。但是,在这场持续的争议中,身处资本市场的人士,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操作者,都一概地站在“正方”。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养老金的管理机构,也对此表示坚决支持,理事长戴相龙在多个场合发表谈话支持养老金入市。而反对养老金入市的“反方”由于没有权力的后援,其声音显得很微弱。
最为关键的是,在这场争议中,养老金真正的主人却完全处于失语状态。我国养老金的基本构成是职工的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政府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收缴和发放。可见,养老金的真正主人是广大职工,而不是养老金的管理机构,更不是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但是,在此次有关养老金入市所引起的争议中,“主人们”却没有渠道表达意见,养老金的管理机构俨然成为代言者。当然,要求养老金管理机构一个个地去征求“主人”的意见并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机构就能越俎代庖,起码应有相应的监管制度,以保障养老金缴纳者的利益。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养老金入市问题表达了他们的担忧,遗憾的是,他们的担忧未能上升到议案提案,会议也未就这一议题形成任何决议。养老金入市,就这样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此次围绕养老金是否应该入市的争议中,争议双方都纠结于投资股市的输赢。反对者提出,养老金入市以后一旦输了,怎么向民众交代?而拥护者则认为,养老金入市不会输,能够保证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这种争议看似激烈,其实殊途同归,只要养老金入市有赢利,那么争议双方就可皆大欢喜。就在此次广东1000亿元养老金获准委托投资的前几天,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了其从2003年6月到去年年底的股市投资成绩单,说是在这8年半里累计收益1326亿元。社保基金理事会以此为据,振振有词地认为养老金入市能够保证赢利。其实,如果把社保基金入市的赢利与股市投资者在相同时间里所遭遇的挫折放在一起观察,反而证明了公权力的强大。如果无视基金主人的基本权益,利用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来赢取利益,这样的赢利,又有多少意义?
在养老金入市问题上,养老金主人的失语状态,其实与当下社会权力的膨胀一脉相承。我相信此次养老金入市真的能实现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双赢”,但是,在养老金管理机构顺利地按自己的意愿实现入市以后,谁又能够保证养老金的管理机构在未来不会打着同样的旗号,将广大职工的“保命钱”用到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 />3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这意味着,余额高达2万多亿元的地方养老金入市试点正式启动。
在养老金本身面临极大亏空的情况下,拓宽养老金的投资渠道,的确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更为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股市并非一个好的投资选择,2011年更是以跌幅24%熊冠全球。地方的养老金没有投资渠道,充其量只会缩水,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地确保投资安全的机制,贸然投资股市很有可能面临巨亏的风险。
广东这次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养老金1000亿元,从制度设计和初衷来看,依然是把投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相对于国内其他的公共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从成立至今至少从收益表来看成绩单还不错。按照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的说法,在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里,全国社保基金共实现投资收益2847亿元,年均收益率为8.41%,比同期通胀率高出6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单似乎意味着,如果将地方养老金交给社保基金运营,起码从投资的历史看,是较为安全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全国社保基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非完全是投资于股市。全国社保基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IPO发行的一级市场享有其他投资基金不可企及的优势,在股权直接投资领域,社保基金也参与了一些收益率不错的项目,加上赶上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所以,平均的收益率远高于一般基金。
所以,如果仔细分析社保基金的年度收益以及类别收益,在大盘大跌的2008年和2011年,社保基金的总体收益率也只有-6.79%和0.85%,股票类投资亏损是拉低收益的主要原因,并非每一年都能包赚不赔或者跑赢CPI。
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地方养老金,相对于一般基金的确较为安全,但在确保投资安全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种委托投资依然蕴藏着很大的风险,整个投资决策的过程如何体现透明和公众的参与,还有待观察。
社保基金理事会也表示,受托投资运营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将坚持更为审慎的方针,新增资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确保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但这仅仅是资产配置的安全要求,在投资决策、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依然一片空白。
要确保养老金的安全,最紧要的无疑是两件事:一是必须抓紧出台养老金入市的具体试点办法;二是对于地方养老金入市,必须制定特别的投资决策和监管以及遴选和更换基金管理人的制度,定期公布基金管理人的业绩。
唯有在保证养老金安全的前提,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安全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将养老金投资进而推广至全国。
□马光远(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