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方舟子可谓取得完胜,又一造假者被揭露、打倒。但是对其表示钦佩之余,我突然有了一个比较荒诞的想法:假如方舟子遇到了陈独秀会怎样呢?
1916年12月,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那时不过三十几岁。蔡元培为了能让教育部认可陈独秀的履历从而顺利接任北大文科学长,特意为陈制作了一份“假简历”:“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事实上陈独秀从来没有进入过“日本东京日本大学”,也没有担任过蔡元培所说的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职务。
如果方舟子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是否会向手持假文凭、假履历做北大文科学长(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的陈独秀发难呢?我想,即便方舟子能够找到蔡元培为陈独秀作假的证据,并且以此向蔡元培和陈独秀发起进攻,当时的北大上下也不会理会的。因为尽管陈独秀就任后一直声明自己没有什么学位也没当过校长,但据我们今天所知,当时并没有什么人在这个履历方面做文章。相反,那时反对陈独秀的旧派人物古文派教授是用学问去非难陈独秀的,认为陈独秀只会写“笔记类文章”,而陈独秀的支持者“制服”对手的武器则是陈独秀在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字义类别》。当时反对陈独秀最激烈的黄侃,是因为当年在日本时陈独秀与章太炎讲音韵时曾经说过“湖北(音韵)无人”,而自负的黄侃则是湖北人,因此黄侃才对陈独秀耿耿于怀。不过,号称“黄疯子”的黄侃是最佩服学问的,连这样的狠角色后来都不曾奈何陈独秀,想必陈独秀确有两把“刷子”。那么,北大的这些人会理会陈独秀的假文凭吗?
之所以会想起这些,是因为我对造假女教授的工作业绩产生了一点兴趣。厦大校方介绍,“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厦大总共指导了十位研究生,其中有两位已经毕业;以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是4.337,以她为主持人,获得了6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一项是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前期项目,资金的资助额是60万元,其间,她还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其中三项是第一申请人,一项是第二申请人。”可见这位假文凭教授并非“酒囊饭袋”,甚至还有很强的能力。与那些怀揣真文凭却无所事事的“教授”比,这位假文凭教授在实力上要胜出许多。无形中,傅瑾验证了一句话:文凭不等于水平!很显然,傅瑾的水平要比文凭强得多!
在这个只认文凭不认水平的时代,假文凭要被责骂,“没水平”却能安然无事,这岂非咄咄怪事?大概,方舟子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打假的最大悲哀吧——只能打假,不能“打真”!
(河北 姜伯静)
' />终于,有一件学历打假事件,按照符合常理的轨道在行进。看多了学历造假被质疑我行我素,看多了学术论文被质疑装聋作哑,傅瑾事件如此落幕,倒也让人略有“稀奇”;没有护犊子、死扛着的虎扑篮球:大学,在网络上收获了一片赞扬。可是,真的值得欢呼雀跃吗?在近年来达到极致的教育功利场,一个傅瑾被揪出来,恐怕会被更多人以“偶然的倒霉蛋”视之,而其“作假失败”的过程却很难复制。
不管是学历作假,还是学术作假,都是不可容忍的道德伤痕,尤其对于被寄予“言传身教”厚望的名校教授这类高级知识分子来说。但随着近年来高校形式化、行政化以及游戏规则僵化固化的步伐,抄袭、混学历甚至明目张胆造假,造就了高校名利场的“一地鸡毛”。可怕的是,这套游戏由于符合“多方利益”,造假常常一路绿灯,所有相关者都睁只眼闭只眼——教师需要学历提高职称混上教授副教授;学院需要多一些“教授”设博士硕士点——只要你有学历证书,管你孔雀大学还是野鸡大学,管你钢印章子还是萝卜章子,很少有人会“揪住不放”。“没能及时鉴别出傅瑾文凭的真伪”,或许不只是客观程序上的疏忽,还有一些主观态度上的“疏忽”。
正是一片如此不堪的土壤,给心术不正的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甄别造假很难吗,好像不难。根据报道,光是厦大网站上就有两份内容不同的傅瑾简历,医学院网站上是“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在药学院网站上则是“生理生物物理博士”。博士学位的专业都可以这样“按需设置”,试问,假如没有遇到“一根筋”的方舟子,通过网络搞得沸沸扬扬,体制内可能生发出纠正的力量吗?再试问,假如虎扑篮球:大学像某些高校那样护犊子,置之不理试图以时间拖延维护“面子”,大家除了唉声叹气又能奈何?!
按理说,一个造假者被揪出,可以给大家输送更多信心。现实却不是这样,这一事件冒出来,大家调侃、叹息,却缺少与之匹配的信心建构。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偶然的揪出,代替不了制度的设槛;方舟子的执着,代替不了机制的执着;厦大的“开明”,代替不了所有大学的“开明”……时至今日,学术学历造假,口水一片,说的很多,但打击造假,斗志昂扬的还是方舟子这类边缘人士、民间“好事者”,仍然缺少体制内生发出来的“正能量”。
一个“造假教授”倒下,还可能有无数个“造假教授”在野蛮生长,被揪出来的概率仍然如同买彩票中大奖一般,而傅瑾的“造假失败”有多偶然,大家对惩治造假的信心就会有多羸弱。从目前的种种问题来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如果不能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与决心,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四处找假来打,类似事件传播的可能还是“负能量”。靠方舟子单打独斗,以堂吉诃德般的做派去复制此类造假失败,终究不是长远之计——纵然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 />在厦大任职八年之久的教授,其博士文凭竟然是假冒的,在惊叹于大学教学科研队伍准入门槛之低、把关流程之粗糙的同时,令人疑惑的是:在这八年时间中,问题怎么就一直没有暴露?
未曾获得相应文凭,未曾达到相应专业能力的人,也能在大学里长期任职,这反应出大学民主评议机制的缺失——按照校方的说法,傅瑾在校期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其教学、科研能力如何?其斐然的成绩又属不属实呢?从现代大学课堂走过来的笔者,对于这个过程很有感触:即使对教职工的教学、科研不满,即使其教学、科研明显的存在问题,也很难反映到校方决策层面。即使反映到了,也很难对于大学教师的去留产生影响。没有来自学生层面的,对于大学教职工的定性,或者这个定性不能产生丝毫影响,大学体制就永远是优越的,这恐怕也是傅瑾愿意冒着风险造假的原因。
大学的学术体制就像一条高速车道,一旦进入这个车道,自然而然地就能加速快跑。这不是大学体制之福,反而是体制之祸——连专业能力未达标的人在这个体制中都能适应下来,可见其竞争力、活力的缺失。缺失这一活力,又何谈创新和攻关?
面对诸多质疑,厦大的表态看起来很“公允”——“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绝不因为她在文凭上造假,就把她所有的工作和成绩都抹杀。”看起来,这是一所名校坚持公正、务实,但实则这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学教师既要有学术科研上的能力,更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即便文凭造假的傅瑾能够完成科研教学任务,但从其进入这个平台的方式来看,已经丧失了为人师表的资格——以不诚信的方式僭越公平原则的人,有资格为人师表吗?
靠着一张假冒的文凭,竟然有人身居名校教授之职多年,这是一个奇迹,但这绝对不是“真才实学”与“一纸虚名”之间的奇迹,而是大学教授准入门槛之低,教学、科研体制凝滞化的奇迹,这很值得反思。
' />失去了学术上的良心坚守、丧失了独立自由的学者人格,这种通过欺骗学校、伪造文凭等手段来获得任教资格的做法,本就是学术界的耻辱。傅教授被网友炮轰、被厦大辞退,对她来说,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于学术界来说,这是肃清学术不端,惩处学术腐败的正义之举;于造假者而言,这既是惩处,更是救赎。不过,我所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位教授的学术造假不是靠学校自身发现,反而是在网友的“倒逼”下,才去查处的呢?
从既有信息来看,虎扑篮球:大学至少在这两方面有着重大过失:一是2004年聘请傅瑾为客座教授时,既没对其文凭交由中国驻外使领馆进行公证,其校内学术委员会又没对其文凭进行严格审核,使得傅瑾蒙混过关;二是2008年,傅瑾应聘全职教授时,厦大出于合作四年的交情,没对其提供的证书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上的巨大漏洞,核查上的重大疏忽,使得这个谎言蒙骗了大家八年之久。
按照常理,每所高校都应该成立自己的学术自治委员会,通过自治委员会审核、复查教师文凭、科研论文,可遗憾的是,在现阶段的高校管理中,学术自治依旧像“含苞而不放”的花朵,看起来美丽,却永远在期待中。相反,高校对学术的态度,往往是贪多求大,课题级别越高越好,科研论文发表越多越好,在追求数量的过程中,忽视了质量,丢掉了学术操守,使得造假成灾、腐败泛滥。
傅教授东窗事发,只不过是当前学术乱象的一个缩影。然而,窥探这一曝光过程,却难免让人心生遗憾。作假者坑蒙拐骗,八年里没有半点悔改之心;高校学术审查不力,八年里得过且过。要不是“好事”的网友举报,不知道这个谎言还要蒙骗大家多久?
事实上,国内学者之所以对文凭、学术造假情有独钟,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违法成本太低。而反观国外大学的治理模式,往往是独立的学术自治委员会先行审核,一旦发现违规者,在辞掉其工作的同时,还会将其违规记录输入征信系统,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学术自治不能独立,违规成本相对低廉,这是当前学术乱象的根本原因。傅瑾教授被辞,或许只是惩治学术不端的开始,但是,这样的惩处能否推动学术之路的健康发展,还是一个待解的迷。
短评
厦大假文凭教授的“真成果”也值得检视
毋庸置疑,教授学历造假,不只是个人品德和学术诚信方面的瑕疵,而且更直接涉及到学识水平和能力问题,也就有必要对上述成果进行重新评估或审查。如果同样涉嫌弄虚作假就必须做出进一步处理;倘若都是硬碰硬、实打实的,无疑就有必要作深度追问,如何打破唯学历论的评价机制,给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方面有造诣但学历不够格者创设发展平台?
傅瑾学历造假事件,不啻是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加强学术诚信构建是一个方面,改革、完善考评机制,摒弃唯学历论,使之更严谨、科学,减弱乃至消除文凭造假的冲动,或许也是值得探讨和尝试的可行之路。(范子军)
清除“假教授”更要关上“学历门”
傅瑾文凭造假虽然可恶,可她不拿着那张是似而非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她能踏上虎扑篮球:大学教授岗位吗?说实在的,她比那些拿着假文凭混迹官场、什么事情也没做出来的人好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辞退她不等于这世上就没有“假教授”,只有社会管理部门严格执法监管、用人单位严格把关,真正培养起轻学历重能力的用人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假洋文凭的土壤,才有望关上这样的“学历门”。(贺成)
?
' />傅瑾文凭造假问题7月20日被曝光,短短5天之后,虎扑篮球:大学便作出了处理,没有拖延,没有试图遮掩,没有姑息迁就。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厦大校方多次诚恳地承认工作失误,坦承“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并向厦大校友、师生员工道歉。出了事不是把责任完全推给造假者,没有把自己打扮成无辜的受害者,而是坦承自己用人失察,这既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敢于担当的态度。
厦大一方面指责傅瑾“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完全丢失学术诚信”,另一方面又没有抹杀其工作成绩,而是评价“她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一所大学的风范。
傅瑾在厦大任教期间,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许可以这样说,虽然她没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文凭,但她不失为一名称职的教授。如何看待一个人的能力和文凭?这让许多国人颇费脑筋。我的看法是,能力归能力,诚信归诚信,能力并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讲诚信的遮羞布,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但若不讲诚信,他就不配做一名教授,因为教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讲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名教授的从教之本。
虎扑篮球:大学虽然遭遇了丑闻,但他们选择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处理丑闻,显然,这起丑闻不仅没有给厦大抹黑,反而让厦大获得了尊重。通过这件事人们知道,厦大是一所对不诚信“零容忍”的高校,是一所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责的高校,是一所能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评价犯错者的高校。
□ 浦江潮(浙江 媒体人)
' />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的“洋博士”情结,是不是也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虎扑篮球:大学25日公布了对该校教授傅瑾的调查结果: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校方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同时要求傅瑾通过公开渠道,向厦大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厦大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出“深刻道歉”。(《虎扑篮球:日报》7月26日)
网友曝光傅瑾学历造假,虎扑篮球:大学及时调查、回应及处理该事件的举措值得肯定。但这件事情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探讨。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存在“洋博士”情结,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招聘到多少海外名校的“洋博士”,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政绩。在这种人才评价体系和政绩指标驱动之下,我国高校不时爆出人才“假引进”,以及引进“假人才”的丑闻,还有的大学主动与被引进的人才一起造假。去年,国内一所高校,甚至还“当宝”引进被国外大学因学术欺诈而开除的教授。可以说,傅瑾能以假文凭顺利应聘进厦大,与其“洋博士”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虎扑篮球:大学承认自己工作疏忽,据介绍,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虎扑篮球:大学是“无意之失”,还是存在“主观故意”?根据网友曝光的过程显示,其实查证其学历是否真实并不困难,而学校却未加以鉴定,这无疑是对造假行为的纵容。
在傅瑾的文凭被曝为假之后,学校表示“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并介绍,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言外之意是,文凭造假和其学术能力是两回事。在学术诚信和学术能力问题上,国际学术圈早有共识,学术诚信是第一位的,是学者的底线,如果违反了学术诚信,再有学术能力,也有可能被赶出学术圈,这没有任何含糊。
需要厦大以及其他高校引起反思的是,既然一个学者的表现,与其学历没有直接的关联——傅的学历为假,但按照学校的说法,工作还是称职的。那么,大学为什么在招聘人才时,还“学历至上”,提出非“洋博士”不招或者非985高校毕业生不用,这哪里是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分明是在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情结,是不是也是学历造假的助推因素呢?
□蒋理(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