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汶川抗震小英雄”雷楚年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而被提起公诉,即将在成都接受审判。而此前在汶川大地震中,雷楚年因勇救7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可以看到雷楚年从救人英雄沦为犯罪嫌疑人的滑落轨迹。这条轨迹,是雷楚年自毁的轨迹,但又何尝不是一个英雄毁灭的社会悲剧。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英雄,毁在了哪里?

自成为英雄后,雷楚年的人生平台迅速抬升到了之前所不可能有的高度。地震过后,雷楚年救人事迹被广为传播后,“突然之间来了很多记者,报道他的英勇事迹”,甚至有电视台给他做了一期14分钟多的《少年雷楚年》的专题电视片。2008年6月,雷楚年成为全国37名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中的唯一一名学生成员,不久,他成了奥运火炬手。不仅如此,虽然雷楚年学习成绩一般,但不少学校想免试录取他,最终他选择了成都的一所重点中学,该所高中免除了他所有的学杂费,每月还给他发放200元的补贴,为了让他跟上全班的进度,各科老师还给他“开小灶”……雷楚年可谓享受到了极大的荣誉和优待。

从某种角度而言,英雄是社会所孕育出来的,在英雄相对稀缺的社会中,人们为英雄搭建更高的人生平台,用以回报英雄的英勇行为,这当然是一种正向激励。因此,那些赋予英雄的荣誉与利益,也大多无可厚非。

但是,从雷楚年涉嫌犯罪的行为看,其所处的社会,不仅为其搭建了更高的人生平台,也在其身上寄予了不恰当的期望。看看雷楚年涉嫌诈骗所犯下的罪行:帮人上户口、购买驾照、发包工程等,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几乎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上述这些事情是一个青少年所不可能办到的,即使这个人是一个英雄。

关键在于,这些受骗的人——其实也还有许多“没有机会”受骗的人,为什么会认为那些显然是非法或不合理的事情,一个英雄就可以办到?为英雄所骗的受害人,其实也构成了毁灭英雄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社会中存在的甚至流行的把权力与非法所为联系在一起、把英雄与特权联系在一起、认为特权就是法外之权的思维定势,就是导致英雄毁灭的原因。一想办超越法律的事,一想办越过规矩的事,就想到了权力,想到了英雄,如此环境,必然会毁了权力,毁了英雄。

毫无疑问,在抗震救灾的特殊关头,“小英雄”身上迸发出来的,是一种可贵的榜样精神。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全能”的,他就能够处理一切超越于其自我能力的不可能事件。

尴尬的是,我们的社会,在对待“小英雄”上,却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人们对他的崇拜,超越了其作为模范应该彰显的自我价值,以为被表彰的他就是全能的,以为他就能逾越基本的社会规则,可以在权力和人际关系间肆意游摆。

事实上,在“小英雄”的沦落过程中,如果社会不用金钱去交换他的自我吹捧,学校不用无视让他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家长不沉湎于他曾经的荣耀而时刻提醒他只是社会的普通一员……遗憾的是,当光环笼罩,所有这些应该被承担起来的责任都在大家的喧嚣中被消解了,以至于当冰冷的手铐落在这个曾经的模范人物面前,我们才幡然醒悟,才察觉到自己的失误与失职。

“社会对待英雄的心态有多不正常,英雄倒下的步伐就有多快”的简单道理已经在雷楚年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印证。但它同时也警醒着我们,在多元价值与社会认同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对“英雄”的推崇,如果不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律,不尽职尽责地引导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认知心态,那么,这种对“英雄”的塑造是带有极大的风险的。它不但可能颠覆我们的价值认同,还会在更大程度上消解我们今后对待类似榜样的自我观念。

这个社会究竟还存在着多少像“小英雄”一样的人物,以及对待他们的不正常心态?我们却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这让人忧心不已。 (四川张剑)

6月23日,汶川抗震时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涉诈骗被抓获。据悉,雷楚年被成都一所重点高中免试录取,却经常逃课打牌,月花销万元以上。由于“名声在外”,雷楚年吹嘘有“关系”,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46.3万元。(详见今日《海峡导报》27版)

6年前的纵身一跃,成就了一位英雄少年,当“小英雄”涉嫌诈骗被抓,无疑令人唏嘘。

但雷楚年逃课打牌,月花销万元,“喜欢说大话、谎话”,吹嘘有“关系”,恐怕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社会中赢者通吃的丛林规则,尤其是权力与人脉资源影响的处处渗透,不过是社会中普遍的潜规则。更易接近权力与资源的“英雄”和名人成为公关对象,不在少数。

如果说收钱却没办成事算欺诈,那么收了钱办成事儿的,莫非就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小英雄”的坠落曲线,究竟是如何划出的,又受着怎样的内力和外力牵扯,“英雄化”的捧杀与“赢者通吃”的畸形社会土壤,或许才更需反思。

?

6年前,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的15岁“小英雄”雷楚年,再一次跃入大众的视野,只不过,这一次他与违法犯罪捆绑,身陷囹圄,而事件的缘由还得从2008年“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荣誉称号说起。

雷楚年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同学,确确实实是善,是美德,也促使他成为牵动国民情绪大地震中的典型人物。名气的光环让这个从小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小男孩一跃成为聚光灯的焦点,当然也逐渐改变了他的人生处境。而如今媒体报道,由于雷楚年“声名在外”,吹嘘自己有“关系”,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名义诈骗资金46万人民币。

类似雷楚年一样,获得道德楷模声誉后干起违法犯罪的事件已不是初例,这样公然利用自身荣誉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自然不对,但问题的症结在于为何有人愿意相信?实际上,在社会实践层面,想当空姐,进入重点高中就学等除了按部就班进行考试外,还可以被“破格录取”,雷楚年本人就是破格获得了重点高中学习资质的。当年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雷楚年与各类名人、官员一同出入的影像资料难免不让人相信,除了拥有荣誉,雷楚年还逐渐拥有了普通大众无法接触到的人脉,即其所吹嘘的“关系”。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可以让接下来的剧情逐步上演。比起稳扎稳打的付出和未必能差强人意的结果,社会浮躁急躁的风气促使人们更愿意借助特殊关系让事情化繁为简,早日完结。况且在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利用特殊关系扮演掮客角色的人,破坏着社会规则,捞取佣金而达到所谓的“双赢”。“道德楷模”的身份标签,特别容易就成为了不明情况的群众产生信任感强有力的工具。明知雷楚年们的一些操作不符合规则,即便起了疑心,念着那张“道德楷模”的底牌也赶紧驱走了疑虑,加之,本身就是走灰色通道,成败本就是一次赌注,不相信就是放弃所谓的机会,违法犯罪的温床便铸就了。

说到底,这是一种漠视社会规则意识所酝酿出的必然事件。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规规矩矩走正常途径办事需要的时间精力成本高,走旁门左道能事半功倍,甚至有些人会更信赖所谓的“特殊关系”。如此一来,有些被贴上“道德楷模”的公众人物顺势去践踏规则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彭州初三学生雷楚年勇救7名同学,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雷楚年迷失了方向,声称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21人共46.3万元。日前,雷楚年因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提起公诉。(相关报道见A14版)

公允地讲,一码归一码,不能因为雷楚年现在涉嫌犯罪,就否定他当年的英勇。他救助7名同学时的冷静、机敏和勇敢,值得礼赞,其后荣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绝非命运的恩赐,而是恰如其分的褒奖。如果命运不曾拐弯,雷楚年无疑将前程似锦,人生收获更多的丰饶与圆满。可惜,这名少年英雄却走向堕落,如抛物线般摔倒在人生谷底。

雷楚年的悲剧并非孤例。曾在汶川地震时第一个进入汉旺镇的志愿者陈岩,80个小时救出29名生还者,被称为“最牛志愿者”,2013年却因犯诈骗罪获刑。再比如,安徽六安市护士何涛,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后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道德模范称号被撤销……

无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还是“最牛志愿者”,或者是“全国道德模范”,皆因特定时期的超常表现让人赞扬和钦佩,并被各种嘉奖和荣誉包围。这是一种自我塑造,没有超常的努力甚至要献出生命的危险,他们不会站在道德高地上,也是一种社会乃至官方塑造——正因为他们付出了不一般的代价,在危难时刻的惊人表现异乎常人,社会才愿意表彰他们,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犒赏”他们。自此,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加冕”之路,世人对他们的道德期许也迅速提高。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按照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有的人甚至沉沦了。

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与他们自身不检点、自律不严有关,但过滥的荣誉,也给了他们便于变现的机会。一些地方和部门遏制不住树典型的冲动,甚至把树典型、造英雄当成了一种政绩。人为无限放大英雄人物的闪光点,将人的本能无限放大,甚至将之圣人化,这就不正常了。

荣誉加身,英雄人物容易被娇惯,甚至尝到名誉变现的甜头,“一不小心”便会逐渐变坏。以雷楚年为例,走到哪儿都是英雄,最终迷失了自己。他的老师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踏踏实实地读书,梯子只能一格一格地爬,不能从第一格跳到最高一层。雷楚年,就因为这么一个事情,一下子收获了许多,他自己却不能正确面对给予他的这一切。当年雷楚年还未成年,却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各类荣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难以自持。特别是走到哪里都是笑脸,吃得开,资源可轻易变现,名气就是资源,而有时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的社会需要英雄,也不乏英雄,对待英雄我们应该赞美,但不能把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英雄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过多的荣誉容易让他们迷失。如果英雄不真实,就会让大众疏远;如果英雄获得太多虚空的荣誉,亦会让大众感到虚假。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那些在危险时刻做出英勇事迹的人,也许发自本能,并非出于想受到奖赏才会做。还英雄平静的空间,以及适当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过于耀眼的光环,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些道德英雄的摔倒,带给我们诸多沉重的警示。尊重英雄,就不要给予他们太多太滥的荣誉和“特权”,如果对英雄更理性一些,将精力用在发现平凡中的善,我们的社会将因之更美好,未来也更有质地。

【雷楚年的违法行为,将交由法律裁决。作为曾经为雷楚年的英勇事迹而感动的人,真心希望他经过这次风雨,能够重新站起,走向美好明天。】

涉嫌犯有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很难相信这些指控会和汶川地震中勇救7名同学的少年英雄雷楚年联系在一起。昔日抗震救灾英雄、奥运火炬手,今日犯罪嫌疑人、法庭上的被告,如此巨大的命运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六年时间,雷楚年从一名翩翩少年转眼成长为热血青年。但历史好像开了一个玩笑,他这段英勇救人的事迹,不仅没有帮助他树正气、走正道,反倒成了他欺骗别人的幌子。他头上的英雄光环是否害了他,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放大了他恶的一面,因此也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翻看当年报道,发现雷楚年内心里隐藏的“恶”已初露端倪。有报道提到,同学说雷楚年极其调皮,经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也不好。可能正是这种调皮活泼而不是循规蹈矩的个性,成就了雷楚年在地震来临时英勇无畏的表现;而又因为这种性格没有得到有效规束,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偏。其间,“少年英雄”这个身份或是一种“催化剂”或“膨胀剂”,既不能忽略,也不必过于放大。

应该说,雷楚年变成今天这样子,更多在于他个人性格和人生选择使然。毕竟,成为英雄模范,通常会让人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而不是相反。这也让人感慨,当时尚未成年的雷楚年,要是有人拉他一把,让他正视自己的缺点,提醒他作为英模可能面临的各种诱惑和利益纠葛(如有人托他办事),或许他的人生又是另一种样子。例如,他的父母若能及时加强教导而不是放松管束,学校若能积极干预而不是给他开各种“小灶”,对他的成长都会有所帮助。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即该以什么态度对待英雄模范、道德榜样?曾几何时,只要一个人被推崇为英雄模范,仿佛就成了道德完人,毫无瑕疵,不容亵渎。问题是,纵然是人性闪闪发光的模范,也可能会存在缺点和不足。如果不顾客观真实一味拔高,这样的榜样就算不引起人们反感,也只能使劲装下去,直到牛皮吹破为止。从这点来讲,雷楚年误入歧途的事能够公开报道,被人们公开谈论,也是一种进步。

榜样的力量在于他的人格和行为本身,这不代表他没有丝毫缺点、不可能犯错。只有这一点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态度,人们才能更加亲近榜样,汲取积极的力量,而这也有助于减轻套在榜样头上那道光环的道德负重,让他更加真实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雷楚年的违法行为,将交由法律裁决。作为曾经为雷楚年的英勇事迹而感动的人,真心希望他经过这次风雨,能够重新站起,走向美好明天。希望那些质疑他、辱骂他以及被他伤害过的人,也能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对于一位英雄前后迥异的表现,每个人都会唏嘘不已。

很多人认为,雷楚年不该披上光环,正是他面前的“梯子”太好爬了,从而让他误入歧途。于是,网上很多论者都倾向于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年,即便做出了英勇的事迹,也不该大肆褒扬,不应该让他们得到太多荣誉。这种想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见得全面。

仔细想想,青少年英雄后来误入歧途的现象,其实只是极少数的个案。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涌现出的抗震英雄并不只有雷楚年一个人,还有很多优秀青少年的英勇事迹令人难忘。然而,在这些抗震小英雄中,像雷楚年一样蜕变的毕竟是少数。从更大范围来看,身披英雄光环而最终滑入深渊的,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此来看,英雄雷楚年的人生转轨变化,与其自身的价值认知相关联,只是个案而已,并不是英雄光环直接导致的恶果。

现实中,我们需要英雄形象的展现,而且还要让这种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正能量,进而成为国人的精神史诗,让英雄的事迹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起标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如果因为雷楚年这一个案,就担忧渲染英雄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未免有点以偏概全。

事实上,一个英雄陨落的反面教材,可以产生更具体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所谓英雄,其闪光点在于其英勇精神和行为,公众和相关机构对他们的赞誉,是对其行动举止的赞誉,目的是鼓励民众向这种行为学习和跟进。假如,时过境迁之后,英雄本人做出无德甚至违法的举动,也是留给公众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从这个方面而言,我们所尊敬和学习的英雄,实则是英勇的行为和事迹,而不是单纯将英雄的概念固化在某一个人身上。

说到底,对于令人肃然起敬的行为,我们还是应该献上赞歌并披上光环,不能因为极个别的现象,就片面地认为赞誉会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个社会,我们需要在行为上找到标杆和榜样,指引我们一直走下去。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汇聚更大的力量,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6月23日,汶川抗震时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因涉嫌诈骗而被捕。据悉,雷楚年被成都一所重点高中免试录取,却经常逃课打牌,月花销万元以上。由于“名声在外”,雷楚年吹嘘有“关系”,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46万元。(《成都商报》11月3日)

6年前的“抗震小英雄”,在6年之后因涉嫌诈骗而被捕,这样的故事情节和前段时间发生的“中国好人”何涛涉嫌买卖国家证件几乎雷同,简直是一出“黑色幽默”。除了欺诈行为外,雷楚年的一些劣迹也被扒了出来,比如,逃课打牌、月花销上万、泡吧一次花数千……这早已不是什么英雄,简直与纨绔子弟无异。

个别在媒体上曾经风光无限的榜样,突然之间就掉下神坛,让人唏嘘不已。对于榜样的走样,有人质疑其人品是不是被媒体夸大宣传了,有人质疑是过早成名害了本来普通的孩子,但笔者认为,一些榜样频频走样,首先要追问他为什么会成为“高大全”的榜样。将一个人“脸谱化”的宣传方式是否需要反思和改进?

无限拔高某一个人的事迹,不顾道德操守本身的不稳定性,不考虑个体的复杂性格和人性,容易把一些还是白纸的孩子宣传过度,致使“小英雄”过早受到功名利禄诱惑。道德培养要按照规律来,不宜片面夸大某一个人的道德,选择性忽视他可能存在的缺点乃至行为上的缺陷。

对先进人物的宣传必须契合常识与事实。在宣传雷楚年事迹时,有一些起码的道德表现要考察清楚,比如,雷楚年在学校表现如何,是不是传说中的“品学兼优”及“三好学生”?如果他存在其他缺点,并不必然湮没他的英雄事迹。但是,因为英雄事迹就不提不问缺点,甚至为其护短,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道德本就是多元的,人的性格也是多面的。因此,虎扑篮球:雷楚年,或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是兼勇敢与贪玩、救人与欺诈于一身的普通个体,只不过媒体报道时选择性报道了他的正面,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其性格应该都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

人类的情感和性格都是复杂的,更何况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这是必须要尊重的现实。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不夸大、不拔高某个人的道德,不打扰这些孩子的上学之路,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走完自己的教育历程,才是对这些孩子的基本尊重和负责。

固然,当下社会道德滑坡日益严重,社会急需正能量的雨露。然而,不违法、不犯法是正能量的前提,实事求是是正能量宣传的基础。如果英雄楷模继续被“脸谱化”报道,他们平常人的一面不能得到展示,他们有缺陷的部分不能得到及时监督,恐怕像雷楚年、何涛那样无法收场的“一秒种变负能量”的悲催故事还将出现。

6月23日,汶川抗震时勇救7名同学的“小英雄”雷楚年涉诈骗被抓获。据悉,雷楚年被成都一所重点高中免试录取,却经常逃课打牌,月花销万元以上。由于“名声在外”,雷楚军吹嘘有“关系”,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46万元。(11月3日 《成都商报》)

不畏生死的抗震英雄,成了诈骗案的主谋,这个角色反转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承受。抗震英雄何以迅速沦为阶下囚?个人因素肯定是其自毁的主因。试想,倘若雷楚年能够生活简朴一点,何必用诈骗维持“出必乘豪车、入则四星宾馆,每个月开销上万”的奢华生活?雷楚年先是玩“坐头等舱是英雄福利”之类的自夸,紧接着骗女友、骗老师,怎能不走向自我毁灭?

但我们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也该看到社会对英雄不断地偷窥、猎奇的影响,不可忽视。想想看,同是抗震英雄的林浩不也荒废学业,跨入影视圈了么?林浩凭什么在影视圈中“畅游”?无非就是英雄的知名度驱动。而雷楚年越骗越大,也是英雄名片遮蔽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就是关注度、曝光率、影响力,但是如果过分自我膨胀,把握不住方向,就可能在舆论的一片点赞声中迷失方向。

其实,雷楚年伪造了教育部门的公章,帮人买驾照,吹嘘能帮女友当空姐……这些只要细心就能看穿帮的骗术,之所以能蒙混过关,关键还是社会上有这样的需求。在人们的认知里,英雄有人脉、有资源,升学、就业等“小事”不值一提。所以人们才会不加犹豫,直接转账。正是这种不假思索的顺承,让雷楚年从自吹自擂一步步走向成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说,抗震英雄的沦陷,又何尝不是一次“它毁”?

这样的例子,其实并非是孤本。刚刚沉冤昭雪的赵作海,不也曾风风光光的出任公民代理么?赵作海凭什么干起律师的活?无非就是名人效应。但名人效应递减殆尽之际,赵作海也只能沦为清洁工。由此观之,英雄应该是膜拜的圭臬,但不该成为不断地挖掘新闻价值,反复炒作的工具,更不该是人们办事的“后门”。给英雄留一点空间,在生活中留一个合理的位置,也许才是抗震英雄的自毁,给公众最大的启示。

英雄失足2014-11-04 08:22

【“危难之中人之善良一闪,难敌悠悠岁月恶之腐蚀。”网友@董洁林的这句感叹,用在22岁青年雷楚年身上似乎非常恰切。】

6年前,雷楚年是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镇中心中学初三的一名普通学生,在汶川大地震的生死时刻,他表现出超凡的沉着冷静,先后救出7名同学,成为人人称赞的“小英雄”;而在近日,据@成都商报报道,雷楚年涉嫌犯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已被提起公诉,可能面临10年以上的刑期。而昨日在庭审上,除对女友、胡某某及巫某某的诈骗,他对其他诈骗供认不讳。

英雄和嫌犯,这两种身份的反差令人惊诧,但它们之间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商报报道,雷楚年正是仗着自己的“英雄”名气,和人吹嘘有关系、能办事,才因诈骗46.3万元而沦为阶下囚的。

翻看几年前的报道,雷楚年曾在做事迹报告时说:“那些天(指汶川地震期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磨炼。对友情的力量、亲情的宝贵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责任感,我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如今,友情、亲情和社会责任感去哪儿了?让人深感惋惜。

“曾经热血的青年为何会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呢?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金钱的魔力真的不可抵抗吗?是社会的错?还是自身的错?”@新浪阳江的发问,代表了许多人的疑问。但是,若想寻找到一个单一的答案,恐怕不容易。

雷楚年变了,他自己的“劣迹”是最直接的证明——据报道,因汶川地震时期的事迹而被保送重点高中后,雷楚年不仅没有好好学习,还经常逃课、打牌、泡吧、到处旅游,开豪车、住五星宾馆、坐头等舱。这些实实在在的花销,并不是一个“英雄”的“虚衔”可以应付得了的,这似乎是他想办法利用这个光环赚钱的导火索。

然而,这种改变究竟为何发生,除了其自身的因素之外,许多网友认为,对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英雄的光环太重了。“梯子只能一格一格地爬,雷楚年却因为汶川地震而一下子收获了许多,他自己却不能正确面对给予他的这一切。”被雷楚年称为“黄哥”的黄老师这样分析。

网友@裹马对此深表赞同:是否英雄,媒体都不应过度褒奖,人性使然。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在褒奖的同时,也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东方网认为,对小英雄的关心与爱护,我们这个社会似乎还有瑕疵,荣誉过多未必是件好事,反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如果在表彰之余,告诫他如何珍惜荣誉,如何遵纪守法,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恐怕不至于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

当然,告诫和教诲是一个方面,而社会上他人的“捧杀”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些看似是受害者的“被诈骗人”,实际上也是让雷楚年堕落的“帮凶”。他们怎么会相信英雄就可以办到非正常的事情?@光明网的评论引人深思:社会中存在甚至流行的把权力与非法所为联系在一起、把英雄与非法成就一些事情的能力联系在一起、把占有一些社会资源的人与一些特权联系在一起,进而认为特权就是法外之权的思维定式,就是英雄毁灭的滑铁卢。

这样的分析掷地有声,但“英雄之毁灭”的说法却不见得人人赞同。@军粉团认为,此事应辩证看待。“我们本来就只应景仰英雄之行,而非英雄之身。人总是有贪欲的,一时的壮举可敬,一生的坚守更应学。”故而英雄本就不是一个人可以佩戴一生的标签。“地震小英雄”林浩不读书进军影视圈也好,雷楚年“堕落”成为阶下囚也好,英雄本身也是多面的人,不论其之后道路选择的对错,他现在的行为可以被否定,其当初的英雄之举却总有被褒奖的价值。

然而,即便雷楚年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在名和利的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也许不会引起如此轰动,但都同样令人痛心。但愿社会这所学校,能多教教年轻人如何坚守道德和法律,少给他们荣誉能用来作为替人办法外之事的幌子赚钱的错觉。

【说雷楚年是被“捧杀”的未免言过其实,但此事也足以警醒每个少年成名者,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光环,应该如何继续被荣誉改变了的人生。】

雷楚年,这个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敢营救出7名同学,获得众多荣誉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6年后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昨日,有媒体曝出他因涉嫌诈骗21人共46.3万元以及伪造机关文件及印章等多项罪名已被提起公诉,即将在成都接受刑事审判。

这个至今才21岁的年轻人,在短短6年时间里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巨变,从“抗震小英雄”变成“诈骗嫌疑人”,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身为一个充满了无数可能性的少年,在他身上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和转折,都不应该太令人惊奇。他本可以像当年跟他一起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孩子们一样,开始一段更加丰富和精彩的人生,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最好结果,但他实际的选择与大家的期望南辕北辙。对他的关注和评议中,既掺和着人们的这种失望与愤恨,也掺和着大家对典型和荣誉的授受方式的反思。可以说,雷楚年的所作所为伤害的,不仅是他自己,而且是更多关心着他的人。

从法律意义上讲,雷楚年所犯的罪行,与他此前营救同学的行为谈不上递进关系。我们大可不必以他今天的“非”,去否决他当年的“是”。但二者之间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他在犯罪过程中,不仅利用了自己的“抗震英雄”的名气,还利用了名气背后潜在的“获利能力”,至少在某些受骗人看来,他能被免试招进重点中学读书、获得各种荣誉,想必有着某种特殊的人脉或能力。这种逻辑,与几年前一位以写高层内幕小说见长的作家被当成“有特殊关系的人”而骗取钱财身陷囹圄一样。

而最可怕的是,雷楚年本人,也误以为自己拥有了这种神奇的力量,进而丢掉了淡定平和之心,从虚荣心始,最终到了铤而走险的地步。

当一个心智尚未健全的少年突然被笼罩在光环之下,荣耀和赞誉蜂拥而至,他个人原有的缺点也许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时间久了,连他自己都会将光环下那个光明耀眼的形象当作是真实的自己,也会确信自己拥有了无所不能的力量,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少年。说雷楚年是被“捧杀”的未免言过其实,但此事也足以提醒我们,或者警醒每个少年成名者,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光环,如何继续被荣誉改变了的人生。

□曾颖(作家)

雷楚年,当年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个彭州初中生,在地震发生时勇救7名同学,与林浩等一起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也因此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然而,雷楚年变成了如今微胖的犯罪嫌疑人———成名后他借着自己的名气,声称可以通过自己所谓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了21人共46.3万元。(成都商报11月3日)

汶川抗震小英雄雷楚年,一个在地震中冷静、勇敢的孩子,在被无数的光环笼罩,曾风光一时,每天淹没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就这样迷失了自己,深陷犯罪的泥沼。雷楚年今天的堕落,刺痛了我们这个社会。抗震小英雄沦为嫌犯,令人深感痛惜。

从某种程度上说,英雄变嫌犯的巨大反差,既是他个人的不幸,笔者更觉得是全社会的不幸。荣誉过多未必是件好事,反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如果在表彰之余,社会告诫他如何珍惜荣誉,如何遵纪守法,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恐怕绝不止于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

由此可见,对于英雄人物,社会给予的各种荣誉应适可而止,过多过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与爱护,反而助长其自恃功高的膨胀心理,就会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成为一个英雄不容易,我们要关爱英雄,但不要无限度的“消费”他们,让我们的“小英雄”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