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湖南)张家界“南天一柱”(又称“乾坤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张家界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解释说,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神奇风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改名的举动顺应了景区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绝对不是“崇洋媚外”。(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截止到1月29日上午,在全国几个大的网站虎扑篮球:张家界“南天一柱”改洋名是否应该的调查中,超过90%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一作法“不妥”,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中国文化元素,是拜金主义、崇洋媚外”。

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在推动某一项工作时,总喜欢说是顺应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迫切意愿,或者是顺应了全国干部群众的迫切意愿,是众望所归,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顺应民意。比如这回的张家界景区管委会负责人就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就是顺应了景区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包括全世界游客)的心声。但是,我们这些“广大群众”不知道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景区原住居民还可以问上几个人,听取意见,那么广大游客的心声,管委会负责人又是怎么知道的?我设想,如果在景区买票处,随机询问景区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是不是看过《阿凡达》?”也许答案都会让我们失望。


张家界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是非常不自信的,将“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电影中虚无的“哈利路亚山”就是典型的不自信,在中国或者是放眼世界,是张家界名气大还是《阿凡达》名气大?是“南天一柱”名气大还是“哈利路亚山”名气大?答案不是非常明确吗?其次就是他们想改名,想赶时髦,却不敢说是自己的想法,而说是“景区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这又是典型的不自信。这些不自信加在一起,所做所为自然荒唐、滑稽、无聊了。

敢张口就说自己的行为顺应民意,是不自量力的体现,也是无知无畏的体现,更是工作作风粗暴、工作方式简单、工作理念落后的集中体现。民意不可违背,九成以上反对的声音应该让张家界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警醒,不能再违背民意,胡闹下去了;民意更不可编造,强奸民意,矫饰民情,逆势而为,只能引起全社会的反感甚至愤怒。

' />
日前,张家界推出“阿凡达之旅”,景区结合影片中的15处场景让游客感受现实版“阿凡达”,同时还成立“阿凡达办公室”(简称“阿办”),拉动张家界正式进入“阿凡达年”。对于景区因《阿凡达》改名一说,张家界市旅游局局长予以了否认。(1月28日《武汉晚报》)

自前几日张家界“乾坤柱”更名为“哈里路亚山”以来,张家界围绕电影《阿凡达》不断推出新闻。据悉,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阿凡达》科幻片中,约有半个小时有以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为背景的“哈里路亚山”,这一中国元素让《阿》剧更富神秘感。

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火了,张家界也会因此跟着火吗?我看不一定。看着张家界不断开展的“阿凡达活动”,笔者真为张家界捏把汗。

张家界景区为世界独特,风景绮丽迷人。这样的地方,为一些电影家所瞩目在所难免。这回是《阿凡达》在张家界取景,下回说不定又有另一个什么《达》也到那里取景,如果后者比《阿凡达》更火,所获得的荣誉更大,又如何是好呢?那样岂不是张家界自己耽误了自己的事?总不能再喜新厌旧吧?


还有,咱中国人讲究名分,现在《阿凡达》的导演等正如日中天,张家界如此这般或许还能够沾点光,万一(我说的是万一)将来他等有了不好影响倒掉了,张家界岂不也要因《阿凡达》而陪着背黑锅?

张家界如此地巴结《阿凡达》,这还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不是真的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好的市场效应还很难说。观众今天热《阿凡达》也属正常,不过是喜欢一部电影,明天可能他们又会喜欢上另一部电影,很有可能,过了这一段“热”,人们就会忘了《阿凡达》。到那时,张家界精心设计的《阿凡达》动作,岂不是白费力?

其实,张家界巴结《阿凡达》,是一种小看自己的行为,经过张家界这么地一折腾,很难说没有伤害到张家界的名声。张家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张家界,不靠《阿凡达》早已名扬四海,有必要再巴结《阿凡达》?张家界是永恒的张家界,《阿凡达》不过是一时的《阿凡达》,《阿凡达》岂能和张家界同日而语!看来,炒作经济,炒作文化,缺少了文化含量还真的不行。还好,幸亏张家界没有更名为“阿凡达”,否则就更加贻笑天下了。

' />

张家界风光? 资料图片

“南天一柱”更名“哈利路亚山”,引发亿万国人关注和讨论,张家界又一次成功营销,刺激和培育了多少国内外游客的潜在消费需求,这本该是一件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大好事,可是据某调查结果显示,竟有88.7%的网友表示“不能接受”,认为更名之举“丢掉了中国元素,是拜金主义,崇洋媚外”,一向以崇高著称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待时而动,忙不迭跳出来高调表态“这里头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不自信,真不知道这些创意者是怎么想的,真是挺搞笑的”。

国人强烈的“仇名”心理,我们已司空见惯。一旦一个人、一件事折腾出一点儿动静,便会迎来纷至沓来质疑和指责的声音,他们批判的角度往往很刁钻,很巧妙,貌似还很在理,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章子怡、范冰冰、李湘等“名人”为什么会负面新闻不断的深刻根源,而我们的老祖宗也早有先见之明,一语道破“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玄机,当然,这里所指的“人”,已可以推而广之到所有的“事”和“物”。

88.7%的网友反对,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同样的一件事情,如果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设置不同语境的“调查陷阱”,其结果绝对可以“乾坤大挪移”。


在“2009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中,“卡通市长”的网络支持率高达92.9%以上,而这88.7%和92.9%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在为张家界的旅游服务。网友的表态,往往是不难被左右和操控的,只要你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虎扑篮球:来自网友的“民意”,当然无需太较真,那些认为“丢掉了中国元素”的,或许都有一个叫得正欢的英文名;那些鄙视“拜金主义”的,也许正在为房子车子忙得焦头烂额;那些反对“崇洋媚外”的,见到老外可能比亲生的爹妈还要亲;那些歇斯底里叫嚣“保护、保护、再保护”的,他们其实比谁都懂得保护与开发的辩证法,没有开放和开发,哪来的发展和进步呢?几块石头,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保护得再好又能怎样呢?

当然,这些人也绝不会因为担心老婆红杏出墙而一事不做大门不出,而是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地捍卫爱情保护婚姻,他们知道,这种近乎变态的“保护主义”,只能够使一家子食不果腹。换言之,名字不过是简单的一符号,挥一挥衣袖、轻描淡写地改一改名字,便能使张家界获得不可估量的品牌效益,这不由不让人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幕后策划者“黄龙洞主”叶文智深表敬意。那么,就让网友们尽情地去争议和质疑吧,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取舍,到底是孰重孰轻呢?有人在评价说,叶文智是中国的卡梅隆,我宁愿相信,卡梅隆是美国的叶文智。

当然,作为“名嘴”白岩松来说,他完全是有资格和权利来反对“南天一柱”更名的,但他如果真有极大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话,那他早应该向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上书——将电视屏幕左上角醒目的“CCTV”台标,改回成“中央电视台”模样!因为,在这里头,也“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不自信”啊!白岩松为什么不为民请命,义正词严地指责台长,“真不知道你们这些创意者决策者是怎么想的,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台标,真是挺搞笑的。”

' />
1月25日,张家界“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正式被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当天数百名土著居民及海内外游客见证了更名仪式。(《红网》2010-1-25)

中国人历来注重与讲究名字,由此还诞生了一门姓名学,养活了一批半人半仙者,他们会给你讲一大堆有关取个或者改个好名字的道理,举出谁、谁、谁,还有谁,因为取得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而少年得志、终生受益;又有哪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因为名字不好而受穷受困、才高八斗无法发挥,半生被白白浪费,而一旦经高人指点,改了一个好名字,那可真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虎归深山、龙回大海,眼睛一眨,丑小鸭变白天鹅,东施变西施,贫民变皇帝等等等等,哪里说得完哪!

其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所谓的姓名学,其实不就是包装学吗?如今可是特别讲究包装的年代。在老艺术家赵丽容与巩汉林的一部小品中,巩汉林正是那种包装学的热烈崇拜者,一定要让唱地方戏的赵老师取个“玛丽·姬丝”的艺名,以便洋气十足,适合洋人的口味,可是老土的赵老师怎么也洋不起来,活活将它给当成了“麻辣鸡丝”。如今张家界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是不是也有一种生生将雄伟壮观、天下一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南天一柱”烹成了一盘“麻辣鸡丝”的味道?


“南天一柱”作为张家界“三千奇峰”中的一座,仅仅听那个名字应该说就够气派了。也不知它的这个土名当初是请一个“姓名学专家”翻遍姓名学厚厚的线装书、苦思冥想三天三夜,精心包装出来的,还是因为它鬼斧神工的奇特造型、顶天立地的大气形象,形似“南天一柱”而得名?我想可能是后者,如此自然天成的名字,何等大气磅礴,何等名符其实,为什么要被重新包装一番,而且将“南天一柱”包装成了一盘“麻辣鸡丝”之类的东西?对这个无知的问题,袁家界景区管委会主任宋志光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绝对不是“崇洋媚外”,只是顺应了景区土著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同时他还表示,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神奇风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现在把“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张家界不仅属于世界,也已经走向世界。

宋主任之所以回答如此重新包装“南天一柱”绝对不是“崇洋媚外”,那是回应一些网友对此行为的评价,网民的话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还有“数典忘祖”之类,这样的评价当然是不够理智的,多半也到不了那个份上。只是宋主任说此举是“顺应了景区土著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却让人有点不知从何说起?景区的土著居民真会有这样“与时俱进”的时髦想法?

就因为一部外国大片火和不得了,正在大把数钱,他们也就想借此西风,将自己从老祖宗那儿就有了的早已闻名世界的“南天一柱”“过继”给一部洋人大片,主动改成“哈利路亚山”?这样的土著有多少?是真土著还是“被土著”?至于是“广大游客的心声”,也许一些《阿凡达》谜在看了影片后的确很快来见识了一下“哈利路亚山”的现实人间版,在旅游的过程中,还真冒出过这样的建议,即便如此,能够代表多少游客的心声?如何就能够称为“广大”?是真广大还是被扩大?而且,是不是所有的“民心”都要顺应?如果民心是花样百出的,我们该顺应哪一种?


当然,宋主任又说了,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神奇风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如此一改名,张家界不仅属于世界,也已经走向世界。这样的说法也实在没有什么新意。自然遗产也好,文化遗产也好,不用说肯定都既是某国的,又是世界的。而我们知道,当我们说它是某国的时候,更强调的是它的所有权与收益权;说它是世界的,则是说整个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分享这个景观的美,不能说要将哪些国家的人拒之门外,但是更现实的问题是,分享的时候,可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核心的内容,不还是遗产搭台,经济唱戏?这样的思路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如今的问题是,为了让“南天一柱”更长久地唱好经济大戏,唱得久远而嘹亮,通过改个洋名,特别是一部电影中所给予的“洋大名”是个金点子还是个馊主意?要走向世界就得取个洋名?

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的苦心酝酿而打造出来的一件杰作,它的外形极似“南天一柱”,所以人们真正顺应了大自然的“心声”,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而“哈利路亚”是个什么玩艺儿?不就是一部热热闹闹一时的所谓大片中的一个景观吗?它能够热多久?它能够天天都这样大把数钱吗?当它的一阵风吹过之后,“哈利路亚山”被人们淡忘了的时候(要知道,如今人们的喜新厌旧心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强!),那已经被一些“高人”烹成了一盘“麻辣鸡丝”的“南天一柱”,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今天的“洋大名”也许的确迎合了一些洋人和时髦者的心理,迎来一些游客,“走向世界”了,之后呢?可能就是人去楼空、一片狼藉。


“南天一柱”不期而遇好莱坞摄影师汉森,到底是汉森之幸还是“南天一柱”之幸?如今恐怕还无法说清,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将汉森当成“南天一柱”的洋伯乐?为什么要急匆匆拜汉森为洋干爹,给它取个洋大名?为了让“南天一柱”唱好经济大戏,利用《阿凡达》的热播,进行造势宣传,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也可能取得不错的营销成效,但是做到要注销“南天一柱”的名字,重新给个不伦不类、让国人叫起来怪怪的,别别扭扭的洋名字的份上,实在干得不漂亮,难道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越是独特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谁说起个洋名就能点石成金?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很可能是因小失大。它反映出相关部门的浮躁与短视。

打油诗曰:南天一柱造化功,顶天立地万年耸。哈利路亚一阵风,热闹之后无影踪。

阿门!

?

' />
你说这张家界不是崇洋媚外吗?非要把山原名“南天一柱”改成《阿凡达》的“哈利路亚山”。朋友跟我说这个时,我正在看“刘谦跪拜日本天皇”的新闻。

好吧,我就再啰嗦一下。张家界不是崇洋媚外,他们就像当年的哥伦布一样,也发现了新大陆,只不过,这新大陆,本就属于他们自己的嘛。

这现象很正常,这就好比,自己一东西默默无闻好多年,就差点摔到垃圾桶,突然有一天,别人拿去用且用得很顺手,东西主人立马就重视起来,立刻觉得东西成了好东西,成了经济学上的“稀缺资源”,稀缺原因是“别人用出了价值”。所谓“书非借不能读”,是也。

张家界的山虽不是垃圾桶里的书,但从客观存在看,山还是那个山,柱还是那个柱,只不过被人家利用了那么一下子,用出了价值,用成了稀缺资源,山立马就成神山,柱立马就成神柱。

无论神山还是神柱,本来就属于自己啊――就像别人借了书一用,只是归还时加了精美的包书皮,张家界当然可以“连书带皮”一起为我所用,这叫守株待兔,这叫重审自我。

听完我发言,朋友狂点头。我猜想,他一定在想,自己啥时也能被大师包装下,连他带包装一起火一把,即使火不到火星,火到央视春晚也行啊。

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张家界涉嫌“强行沾光”,被大家讽刺挖苦也在所难免。只不过,适当变通很有必要。就个人而言,我赞赏张家界方行动的迅速,但对改成“哈利路亚山”保留态度。毕竟,“哈利路亚”属于特殊含义词汇,倒不如直接改成“阿凡达山”得了,这样既沾了光,又不让人误以为在宣扬某种特殊含义,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心转,牛憋不死,汉能愚死。面对别人送来的“新大陆”,张家界的风景管理部门很聪明,但千万不能做愚死的汉,也不能做脑袋钻沙里的鸵鸟“只顾头不顾尾”,做好宣传多赚钞票才是硬道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