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普通网友对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缺乏理解,倒显得有情可原,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背后的深层原因,但作为学者的李银河为什么也给予批判甚至感到失望呢?这样的态度无疑让想嫁给“富二代”的女大学生们更加受伤。
实际上,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原因并不十分复杂,即使不论生存压力,那么住房压力呢?畸高的房价是她们所能承受的吗?在一片“房奴”、“蚁族”的自嘲下,她们还剩下多少幸福度可以被剥夺?我敢说,她们委曲求全、索性干脆嫁给“富二代”,其中必有几分理性。恩格斯就曾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颠扑不破的原则”。我想,想嫁“富二代”的女大学生们亦在所言之内。
' />富的标准是什么,哪一部分人的后代算是富二代,是亿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或是百万富翁的后代。若是千万富翁,按照《2010胡润财富报告》统计,到2009年底,中国大陆的富翁达87.5万人,若百万富翁,这个数字将会大得多,尤其是目前中国的富翁数量正快速增长,几拔世界头筹。将如此之大的一个群体打入另册,至少带来的是社会的不和谐。
其实,将富二代界定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的后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命题背后的价值判断。也就是曾经出现过的“富则修”,为富注定不仁,或者说越富越丑恶,假定这种判断正确,即我们就应该将贫穷进行到底,而不是去奔小康。
富二代有没有问题?有!但把个别富二代的不良行为无限放大,且将某一部分人标签化,既不理性,也不科学。看待某一群体存在的问题,一定要与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相联系。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不良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因此,把社会责任归咎于某一个群体,毫无益处。
大学生在很长时间里被誉为天之骄子,他们的价值观几乎代表中国的精神走向,因而社会对其观念的变化看得很重。但当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后,再拿大学生说事,就没有很大的必要。既然是普通大众,在道德要求和精神境界上便不应赋予更多的历史与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现实阶段,要对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作出科学界定,特别是不要把利益需要和追求金钱看得丑陋。
实际上,许多人在试图告诉别人如何道德的时候,却不知自己并不像自己要求和标榜的那么完美。或者说,在批评女大学生爱钱的同时,自己也有着对金钱的强烈渴求。不能回避,中国历来都有大批的道德家,自己内心里越是想,表现出来的越是骂,似乎非此不足以显示出自己已经出位,已经立身于道德的制高点。我个人认为,谁都应当平等地去讨论问题,而非建一个道德的裁判所,未开口,先把自己送上神坛。
从批评者采用的标准来看,很多人都是以过去的某个年代作为参照系,抑或以人类或中国人的再进步、再提高后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作为参照系,由此得出今天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其实,我们既不能把今天拉回到过去的某个时代,同时也不能将未来的某个时代复制到今天,判断的标准和参照物只能是现实。
现实生活中,法和道德是两个范畴,道德是高点,法是底线,我更不希望青年人把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降低到法的底线上。比如,我认为婚恋观与幸福观紧密联系,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讲确需要反思。去年世界公布的国家和地区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是拉美,最高的国家是哥斯达黎加,这就意味着金钱不是一切,一个人若把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切,是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的,所获得的充其量是浅层的感官享受。但是,在倡导和弘扬某种价值观的时候,还应有理解和宽容。
当代女大学生该嫁谁?同时附加一个问题:是不是富二代的儿子只有娶(嫁)家境贫寒且无任何教育背景或中学以下教育背景(超过就成了大学生)的姑娘(小伙),才能产生真爱?按照一些人的逻辑,女大学生不能嫁富二代,因为这意味着有了金钱便没了真情,也不能嫁官二代,因为这意味着有了权势便没了真爱,此外也不能嫁名人后代,因为这有可能致人浮华而无情,不能嫁工人、农民、渔民等各行业中率先富起来的人,嫁给他们的孩子都属于婚姻观的扭曲……那么,她们该嫁谁呢?是否请批评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 />不过,女大学生们这样的选择,却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点尴尬,怎么会是这样呢?这样的婚嫁观,无论古今,似乎都不能算正确。当然,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不存在所谓正确的某某观。婚嫁的选择,就像脚和鞋,只有合适不合适。女大学生们这样的选择,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她们中的多数人,不希望和自己的那一半在社会上打拼、奋斗,比较喜欢享现成的。想起一句眼下流行的话,女孩子都喜欢现货交易,对期货不感兴趣。只是,这种对于现货真金白银的追求,背后的密码告诉我们,现在的一些女大学生,尽管已经是21世纪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的观念其实跟清朝的女子并没有多少区别。一句流传了多少代人的老话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也就是说,我们的这些时髦而且前卫的女大学生们,骨子里对于婚嫁,还是指望找个依靠。能靠在一个实力雄厚的富二代身上,当然最为靠谱,一辈子吃穿不尽。
中国人喊女性解放,如果从戊戌维新开始,有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里,我们曾经以为中国的女性早就解放了,跟男人平起平坐,同工同酬。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女性离真的解放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这么多年的妇女解放运动,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家庭,造就了某些河东狮吼型的贤妻之外,女性的地位,并没有真的提高。就拿大学生就业来说,谁都知道,中国的就业,存在着特别明显的性别歧视,同等条件的男生要比女生占尽优势,即使女生比男生强,一些单位依然选择男生。但是,似乎很少见女大学生表示过抗议,对簿公堂者就更罕见了。女性受歧视,权利受损,又不知道争取和捍卫,这就是女性地位的现状。基于这种现状,产生这样的婚嫁取向,当然不奇怪。既然要靠男人,何不找个更结实的?在“靠”字当头的情况下,以往我们对于婚姻的其他考虑,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什么性情,品行,品位,甚至人们最在意的感情,都可以让位。其实,任何一个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婚嫁只图财,那么后果多半不会尽如人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停批判的这种婚嫁观,揭示的个中悲剧,现在尽管已经被忘记了,但道理却并不过时。当然,当下年轻人创业奋斗的路,的确也过于艰难,男生难,女生更难。这种社会状况,也刺激女生做这样的选择。
话虽然这样说,我怀疑这些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们,其意向的表达,背后也许有她们父母的意志。当今之世,我们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少有个人意志,能上大学的孩子,一般都是家中的乖宝宝,很多重要的抉择都由家长包办。连她们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多半也是父母的意思。谈婚论嫁,能够例外吗?
不过,富二代也不要为此而窃喜。自古以来,富家儿有更多的择偶机会,但是,也因此有更多的烦恼。命犯桃花,未必全是好事。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谁,把自己的人生立足在自己奋斗上,才更靠谱。
' />大概是“富二代”一词过于醒目,女大学生们所选择的其他中意对象在广大网民眼中因而失去了注意力。那些“近六成”的女大学生顿时成了被口水抨击的目标。不仅如此,主导《红皮书》的专家还调查发现,“男大学生最讨厌要嫁‘富二代’的女生,68%男生表示不认同。”
虽然人们一致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要不得、拜金主义不可取,不过以此认定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就必然是极端错误、腐化堕落,恐怕过于草率。幸福生活固然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但你不能说,嫁给“富二代”就一定不幸福;广大“最讨厌嫁‘富二代’的女生”的男生们,也未必个个都不想娶个“富二代”作媳妇。
既然我们都相信当今社会是高度物质化的,那么想想当今大学生们在社会上的境遇,你一定觉得,有奋斗的理想并不等同于有奋斗的舞台。老实说,每当从新闻中看到有些大学生为了找个饭碗而奔波劳碌,痛哭流涕,甚至绝望得轻生,我心里也忍不住要滴下几颗泪。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顺利地找到工作,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为事业而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高房价、低收入、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每个人的心理差距也必然是巨大的。
从这个视角来看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现象,实在不是件让人能观照到自己道德高尚的事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评判此现象时,总觉得女大学生选择“富二代”就是选择金钱,甚至选择堕落。这无疑是种偏见。现实中,确实有“富二代”飙车撞了人,有“富二代”喜欢炫富,有“富二代”道德败坏,不过这远不能代表全社会的“富二代”。如果在穷人、公务员等不同社会群体中寻找道德败坏者,相信人数也不会太低。
“富二代”不等于纨绔子弟。事实上,有不少“富二代”是极富事业心与进取精神的。去年10月,上海有两家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富二代”专题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富二代”们普遍认为社会大众对他们存在误读,其实他们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半数以上乐于自主创业,或担任家族企业的领导者。
同样,女大学生选择嫁“富二代”也不代表嫁给堕落。她们也会作理性选择,没有人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幸福被金钱收购,被纨绔子弟葬送。事实上,有些女大学生抱持的是先嫁人后创业的设想。两年前,有媒体曾报道过女大学生“曲线就业”的事儿,指的就是先选婿后工作。
' />作家告诉我们,每个年轻女生都有一个“灰姑娘梦”,等着白马王子来临,带上她过上幸福生活。
而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时代在变迁,女性择偶观也随之而变,与之对应的,每一个时代总有某个精英群体成为女性憧憬中的择偶对象。以此观之,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其结果会是:大多数女大学生愿意嫁给解放军。回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果又会是:大多数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工人。等到了80年代,最愿意嫁的对象又变成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富商驰骋商场,创造惊人财富,已是最受瞩目的精英群体之一。这个时候,他们及后代成年轻女性择偶首选,不是很正常吗?年轻女性所做的,不过是将“白马王子”从工人、知识分子置换为富二代而已。
这样的选择无可非议,符合趋利避害的正常人性。如果因此苛责“59.2%的女大学生”,无异于怒斥我们活在其中的当下: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让富商群体如此吃香?这样的思维岂不是逆潮流?每一名女性,都有选择愿意嫁谁不愿嫁谁的充足权利,这是宪法和婚姻法明确规定的。这样的天赋权利,怎能因为她们心仪的对象是富二代,一些人就觉得可以理直气壮地炮轰,称她们“道德堕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只要法无禁止,人们就可尽情张扬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59.2%的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是时代进步和个性自由的体现。
' />记者每天忙于采写新闻以飨读者,却似乎总也写不尽新闻背后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从“打的就是你——记者”到“你敢乱搞事,我就叫人埋了你”,记者采访受阻被打或遭威胁恐吓之事几成“家常便饭”,间或就进入公众视线。
面对频频上演的种种事实,我们往往会被复杂的情感所裹挟着:一方面因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被矮化、合法权益得不到常规保障而鸣不平,另一方面我们又为一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角色定位错位的非理智行为所叹息。就这样,虎扑篮球: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孰是孰非的问题判断往往易于陷入“罗生门”,难辨真相。
不过,理越辩越明,一件事有争议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原本值得争议的问题上感性的思维左右了理性的判断,情绪化的观点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当“钱砸记者”一事出来后,公众感情的砝码不约而同明显倾向于记者。尤其是新闻要素中充斥着“富二代”、“豪华跑车”、“飙车”等足以挑动公众情绪的惹人字眼,加之深夜扰民理亏在先,网民们几乎将所有愤怒的潮水都涌向扬言者,以及他们背后站着的那个早已被妖魔化的“富二代”群体。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会追问记者缘何会“被扬言”,亦鲜有人去探究记者自身行为有无不妥之处。
不可否认,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是社会赋予新闻记者的权利,但享有权利并非意味着可以滥用或越权。读者向媒体反映深夜飙车扰民问题——正常途径应该是先向交管部门反映——作为“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但是在面对与自身潜在对立性的采访对象时,记者更应找准自身定位,审慎处理好关系。且不论采用暗访方式是否合适,当“面对镜头这些‘富二代’开始躲闪了,不愿正视这一幕”时,记者仍然拍照采访,显然有以自身道德优越感咄咄逼人之嫌。一个巴掌拍不响,而因被逼急了口出狂言“拿钱砸死记者”也不是不可能,就如贵州“中华女”被激怒后连扇记者耳光“打出了受辱后的心声”一样。
不言自明的是,记者是新闻事实的忠实记录者,并不是交警或者其他什么公职人物,在处理问题上角色错位只会加剧与采访对象关系的扭曲。因此,呼吁“敬畏记者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同时,尊重采访对象也应该成为记者们的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