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关注明星的“婚姻秀”?

2015-10-14  第004期

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影星黄晓明那场高调奢华的婚礼备受非议。有人搬出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陈年论调,感慨“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近日,一篇题为《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的文章在网上走红。

网友乐于谈论明星结婚,这是事实

黄晓明结婚占据网络头条,网友都在谈论,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网友都很年轻,年轻人自然喜欢讨论年轻的话题。相反,身边很多四十多岁的师长级人物谈论屠呦呦者显然比黄晓明要多得多,至于后者,他们可能仅仅知道是一个明星,很帅。

另外一个原因,国人对屠呦呦所研究的领域不了解,不可能高谈阔论,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屠老的尊重,也并不妨碍人们对于科学的尊重。但明星结婚这事则不同,这是多好的话题?背后还可以引申出各个家庭成员的终身大事,全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谈资。 [详细]

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被媒体关注却是旁人的一厢情愿

事实上,屠呦呦的关注度并不低。媒体的采访铺天盖地,来祝贺的同事、朋友在自家门口的电梯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已经85岁高龄的屠呦呦希望不要宣传,屠呦呦的先生也表示,屠呦呦太累了。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被媒体关注,很有可能是旁人的一厢情愿。 [详细]

屠呦呦获诺奖也从来不是明星必须低调结婚的理由

这个世界既有屠女士这样潜心研究的学者,亦有黄晓明那样娱乐公众的明星,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他们不必构成相互PK乃至互证对错、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赞颂屠女士的贡献,与容忍黄晓明的“张扬”也并不矛盾。对于那些反感者来说,至少应当意识到那种法律框架内的“张扬”,恰恰是每个人的权利所在。

就像屠呦呦在不堪媒体采访之后表示不愿被打扰一样,亦是一种权利所在。认为一场婚礼秀会敌过一次诺奖的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真实与偏狭?公共舆论勿因某种狭促拉低了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详细]

让屠呦呦PK黄晓明,这是一种危险的逻辑

评价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标准是作品。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则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科技领域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PK,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 [详细]

况且,关注明星婚礼应有正能量视角

黄晓明和杨颖作为公众人物,这次举办婚礼事实上也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据报道,黄晓明婚礼上的喜饼并非由知名品牌高价赞助,而是采购自南京一家员工多为残障人士的工厂,婚礼选择以这种方式,呼吁公众更多关注残障人士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参与。婚礼邀请5名听障儿童参加并一起演唱歌曲,黄晓明宣布为杨颖成立慈善基金,以现场嘉宾的名义赞助527名困难儿童。然而,一些媒体似乎更热衷于对婚礼豪华场面的渲染,对参加婚礼的各色名人、明星的跟拍,却对婚礼凸显的爱情、孝心、慈善、环保等主题价值明显缺乏热情。

我们只要有更多的正能量视角,就能在明星婚礼上看到更多的正向价值元素。如果一味聚焦并“想象”明星婚礼有多么奢靡、浪费,却对其中真实存在的正面价值因素视而不见,岂不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详细]

媒体、舆论关注明星的婚礼,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但不能自以为是地选择性“失明”,对正能量的视角视而不见。这点值得警惕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