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30日讯(本网记者张永定 摄)? 日前,在永安市八一村科技文体服务中心会议室,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们正在商议准备提交给村两委的2010年工作意见与建议。

' />
山村夜话

[现场]12月20日晚,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气温不到2摄氏度,一丝月牙儿高悬寒空。

村部二楼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墙上,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八一村的大幅照片格外醒目,三幅村庄规划图十分明晰地勾画出未来八一村的建设蓝图。

18位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陆续到来。

19点50分,八一村2010年工作征求意见会正式开始。面容黝黑、身材壮实的村党支部书记朱光木简要通报了2009年村里的情况,紧接着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村民一组的刘应钦率先发言:“前坂自然村的河堤还有100米没有完工,希望明年可以修完。”

话音刚落,坐在后排的共产党员张先荣放出“连珠炮”:“有的村民随处乱倒垃圾,影响村容村貌;路灯坏了八九盏,要抓紧更换……”

朱光木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点头。

窗外寒风沁骨,屋内气氛热烈。村民们七嘴八舌,发言十分踊跃——

“拆掉乱搭盖的房子,屋顶全部改成红色的琉璃瓦,墙面刷成白的,这样,我们村就好看了。”

“村里现在还没有幼儿园……”

21点10分,会议结束。大家意犹未尽,三三两两围着说事。

八一村,毗邻205国道,下辖前坂、青石、半溪、张坑四个自然村。972亩耕地和4282亩山林养护着村里的229户812名村民。

开会通报情况,征集村民意见,是八一村党支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创设的一整套工作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三年多来,村党支部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给八一村做出的三次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员主体作用,带领群众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八一村从一个中下水平的村,一跃成为农业部与福建省共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今年,八一村预计实现农业收入965万元、工业总产值9400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38万元,预计人均现金收入7910元,比2005年增长3485元。


巨大鼓舞

[回放] 2006年1月, 正是莴苣收成时节。

13日下午,胡锦涛来到八一村田头,与农民朱昌义攀谈起来。

“你家承包了多少地?”总书记问。“6亩多地。”“种一茬莴苣能有多少收入?”“2000块钱左右。”“免税的事落实了没有?”“都落实了,农业税、特产税都已经减免了。”

在田间忙碌的农民见总书记来了,纷纷聚拢过来。

总书记笑着问道:“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们都知道吗?”

“看了电视,都知道。”大家抢着回答。“你们有什么要求?”“加快农村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要多投入……”

离开田头,胡锦涛来到刘茂千家。78岁的老刘是八一村的老支书。

“家里承包地了吗?都种了什么?”总书记亲切地问。

老刘告诉总书记,他家共承包了十亩八分地,除了种菜外,还种两季水稻。

“种两季水稻,粮食吃不完啦,你还把粮食卖给国家吧?”

一说到卖粮的事,老刘就有些激动:“以前粮食价格很低,才40多块,后来党中央、国务院给农民定了保护价,70块钱,那么多钱放进口袋,我们农民心里高兴。有了好政策,农民自然会富起来。”

老刘朴实的话语把大家都逗乐了。总书记说:“政策好,天帮忙,还得靠人努力。”他告诉老刘,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农业税的条例废止了,种田再也不用交税了。“2600多年来中国农村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办法已经彻底废除了。”

“是啊,是啊,现在,党的政策好。第一,公粮不用交;第二,农业税减免掉;第三,粮价实行保护价;第四,农村的道路修得好;第五,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过去农民是田埂上的杂草,现在农民是宝中之宝,我们做梦都想不到会有今天!”

“我们中央的同志顺民心,合民意,定政策,拿主意,还要靠基层的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干。”总书记高兴地说。

总书记的到来,给八一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月21日和26日,刘茂千和朱光木分别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给农民带来的好政策、好机遇,表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3月12日,胡锦涛亲自给刘茂千和朱光木回信,“请转达我对八一村全体乡亲们的问候,祝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希望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用好中央虎扑篮球: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2007年3月10日,胡锦涛在永安市委、市政府和朱光木的去信上又作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的重要批示。

总书记对八一村的三次重要指示,让村里的党员干部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他们反复思考着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带领村民增收,增加集体收入,建设好新农村。


核心力量

[镜头]初冬的清冷挡不住八一村的活力。冬日暖阳还没跃出山尖,村里已热闹起来了。

66岁的朱昌锦,稳当地走在自家责任田的田埂上,脚边一棵棵青翠欲滴的莴苣,像一名名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生机勃勃。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一脸愉悦地说:“过去是冬闲,现在是冬忙,大家都想趁着好时代,多努力,快点富起来。”

八一村在解放之前叫做张坊堡,周围被群山包围,是土匪常常出没的地方。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举消灭土匪,村民得到安宁。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张坊堡于1954年改称八一社,1984年又改为八一村。

朱昌锦1985年起连续担任1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们村在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任务上,从来没有含糊过。”八一村曾被评为“剿匪反霸先进村”、“卖万斤粮先进单位”等,村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或“基层先进党组织”。进入新时代后,依靠传统种植业的八一村,还没有找到一条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2005年村民年均收入才4425元,村集体收入仅万余元。

朱昌锦认为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够,而且长期务农,思想跟不上形势,和村民合计后,认为把在镇水泥厂当厂长的朱光木请回来当村主干最合适。

2000年,朱光木负重上任,当选为村委主任,三年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回村不久,看到村民刘圣赤利用冬闲田种植莴苣收入不错,就挨户动员村民发展这一种植项目,十几户村民报名种植40亩,朱光木自己带头种了4亩。村民缺资金,他出面赊来了三万多元的化肥;化肥没地方放,把自家一楼厅堂当作仓库。为了让村民种好莴苣,他花160多元复印资料,一户一份。就这样,八一村找到了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八一村村民,先后做出三次指示后,村干部深受鼓舞,又深感焦虑,他们不断考问自己:“为什么这些年我们致富的步子迈不快?”以此为契机,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动脑筋,谋划更好更快建设新农村。

总书记看望村民一个星期后,他们就着手新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规划、村貌整治等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一一排出实施计划;沼气、路灯等具体的项目,也做出方案挂上了墙。

村党支部带头,一个一个项目争取,一个一个项目落实。每个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六个步骤,由村干部专人分工负责。凡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一概为项目让路,成为党员干部内心的自觉。

发展烟叶,争取烟基工程项目,筑河堤、修水槽。时任村副支书的江惟贤,是河堤项目的责任人。河堤修建,需要占用5户村民的菜地和竹林,其中一户是江惟贤的父亲。他一亩多的竹林是20多年前在河滩上开垦出来的,一年可收入1500元。其他村民说:“要用我的地,得先把你家的竹林砍了。”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让。江惟贤对父亲说:“就看你了!我是村里的干部,你不支持我,我怎么办?”江惟贤让人砍了竹林,还用挖掘机挖掉竹根。老人家到现在还不时为此事数落儿子。

支委朱光亨去年10月起负责张坑路的扩建。道路取直,需要拆掉一户村民的厕所。这是一个大户,全家四兄弟十多人,怎么也不让拆。眼看着工程队已经进场,朱光亨十多次进户商量解决办法。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他都盯在工地上,顾不上田里的活,每年都种四五亩莴苣的他去年只种了一亩,收入少了一大半。

整治村貌,涉及朱光木前些年与人合资办的机砖厂。砖厂一年能给朱光木家带来5万元收入。朱光木的妻子赖玉杏心疼地说:“说拆就拆了,没了这块收入,老朱又整天忙着村里的事,家里的经济压力太大了。一想到这事,我就有气,就想骂他,可是,看到他那么累,就骂不出口了。”为了给家里谋出路,赖玉杏借款办了个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可是光她一人忙不过来,没人跑业务,订单接不上,厂子不景气。

项目完成后,村民们满意不满意,就是对项目责任人的考核。半溪南沟灌溉渠因设计问题,后半段无法引水。今年春耕时,村民们反映强烈,村党支部立即决定把整条灌溉渠用水泥重新砌过,缺少资金,就把三明市委农办奖励给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一等奖一万元奖金全部垫上。

几十年的土沟,修成了标准U型槽;基础垮塌、栏杆坏损的危桥,重建成车辆可以双向通行的八一新桥;昔日一遇暴雨就泛滥的低洼地,被防洪堤围成了高产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对于村主干的表现,村民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每年两次对村主干进行民主测评,没有达标的村主干将被取消绩效补贴。看着一个个项目变成现实,看着村里的面貌在一点点改变,村民们用自己手中的选票,给村两委打出了高分。在今年8月份举行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7位班子成员,5位获得连任。

江以轩今年8月刚刚当选村委,是村两委成员中唯一的“80后”。他年轻灵活,主动承担了社会治安维护岗并兼任综治协管员。他自信地说:“第一,这岗位对年轻人比较适合,我最年轻,有精力;第二,社会治安难办的是处理突发事件,我长期在外闯,处理过类似的问题,能及时应对。”


先锋作用

[镜头]八一村北面的黄城山上,一排排蓝顶灰墙的平房依山而建,整齐有序。这是茂千畜牧有限公司。

围墙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大标语十分醒目。大门一侧挂着项目规划图,另一侧挂着猪-沼-鱼-菜-果的循环生产模式示意图。

刚刚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的茂千畜牧有限公司,已经饲养了1300只母猪。猪舍里清洁干净,一窝窝小猪围在母猪身边,跑来窜去,十分可爱。山坡一侧,两口日供气100立方米的沼气柜已经建成。

这一生态养殖项目,是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老支书刘茂千引进的。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刘茂千家,与他亲切交谈,后来又给他回信。总书记对普通农民的关心,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让这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再也坐不住了,他思来想去,想到了要发展“生态农业”。老人说:“过去,农民苦于没吃没穿,现在农民苦于跟不上形势,致富渠道少。我虽然老了,但是心不老,也要为村里的发展作贡献。”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茂千得知一个从事畜牧业的福清老板有意投资办场,便要求刘信增、刘圣远两个儿子密切跟踪接触。整整跟踪了两个月,最终打动了对方。2008年元月30日,占地300多亩、总投资2000万元、年计划出栏生猪3万头的茂千畜牧有限公司奠基。

投资人之一林春斌介绍说:“公司已经被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部达产后,我们将向周围200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

为了让全村31位党员都能发挥作用,八一村设立了生产发展示范岗、乡风文明示范岗、计划生育协管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文体活动组织岗、村务公开监督岗,还把每个普通党员的岗位和职责张贴公布。

今年68岁的普通党员刘圣赤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就是“开展莴苣种植示范,带动村民增收”。刘圣赤是个种植能手,当过农技员,也是第一批种植莴苣的示范户。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一季莴苣的施肥、喷药时间,和每一茬的产量、销售情况。“有了这个,就能随时答上乡亲们的问题。”刘圣赤举了举本子,说:“自己富了,不算什么,全村人都富了才算好。”最近,他又在琢磨着试种雪莲果,打算学会后再教大家。

55岁的党员张先荣,是全村公认的热心人、“冒尖户”,不论村里动员大家做什么,他都抢在前头。他最早种莴苣,最早建起沼气池,最早用上太阳能。在他的示范下,如今村里8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看着用沼气的乡亲多了,他主动认领村沼气服务站岗位,村民有事,一个电话就行。

40岁的党员刘圣远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在镇里开办了一家灯具店。2006年4月,他组织成立了八一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小陶镇第一家、永安市第三家经过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年多来,合作社联合79户社员,直接联系市场,和其他合作组织互换信息,使村里的莴苣产业保持了平稳的价格。在他的努力下,八一村莴苣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在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村委会、党员、群团组织、六大员等实用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老年协会和普通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八一村的蓝图而共同努力。

目前,全村农业高效经营初具规模,“烟-稻-菜”、“菜-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得到推广,莴苣、大棚蔬菜等种植面积达820多亩;工业从无到有,已动工开发了规划面积500亩的集中区,引进了八一纺织、永庆竹业、圣元太阳能、和亿化工等企业,总投资超亿元,就地转移劳动力110多人。


八一新貌

[镜头]走进八一村,迎面而来的是道路一侧背靠青山的那一排整齐漂亮的红色琉璃瓦三层洋楼,另一侧是花园式的工厂厂房。沿着整洁宽敞的水泥村道,来到村中心广场,广场中间的标准篮球场上,小伙子们龙腾虎跃;东北侧是一幢气派的科教文体综合大楼,楼内设有农家书屋、电脑室,大楼外墙上安装了一块电子气象屏,随时为村民提供气象服务,一楼临街是面积近百平方米的农家超市;广场南侧的休闲公园里,放置着各种户外健身器材。

在半溪自然村,有两幢在建的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半楼房,一幢外墙瓷砖贴了一半,已显出些许气派;别一幢进度稍慢些,工人正在二层楼的屋顶上砌砖。

这两幢新房,是村民江惟信四兄弟的。说起村里的变化,江惟信眉飞色舞。“以前不要说建新房,就是走路都会摔到田里。”他指着门口新修的村道半溪北路说,“这条路以前是三四尺宽的土路,1.2公里有36道弯。”

江惟信在一家石英砂厂当管理人员,月收入3000多元。妻子刘金萼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按照“烟-稻-菜”的种植模式,耕种4亩责任田,一年收入近4万元。江惟信的女儿江凤英去年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到四川绵阳当志愿者。

“我能培养孩子上大学,能盖新房,全靠党的好政策,全靠村干部的带领。虽然女儿当志愿者,每月还需要家里寄给生活费,但我支持她,希望她替我全家为国家做一点事,表达感激之情。”

2006年以来,八一村新建、在建56座新房。

朱忠良一家人就是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从张坑自然村搬迁到青石新村18号的。他原来居住的老房子人多房少,三个兄弟和父母一共只有三间房。兄弟们都成家后,不得不借两间房才解决了住房问题。村两委一班人看到了他们的难处,经过了解,发现和他们有类似困难的共有14户村民。经过争取,这14户村民实现了异地搬迁。2007年春,朱忠良住进了162平方米的新房子。

前坂自然村的刘应钦对村貌变化的体会更深。他家距离主村道有100多米,入户道路是自然村最长的。为方便出行,三兄弟多次打算硬化道路,都因投入太大而作罢。2008年农历七月二十,他们的心愿圆了。村两委对村民入户道路进行硬化,提供水泥、沙子,村民自己投工投劳。“30多个亲戚来帮忙,一天就干好了。晚上花了600元办了4桌酒菜庆贺,还打了糍粑吃,那天就像过节。”刘应钦喜滋滋地说,“现在,下雨天也敢穿皮鞋了。”

八一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房屋、道路上,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村民的内心,他们学科技、求致富、谋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村民们听说种雪莲果有效益,要求村干部带他们外出学习。13位村民从连城县曲溪乡冯地村取经回来,跃跃欲试;听说罗坊乡桥头村“修旧如新”后,村容变得很漂亮,又要求村里组织他们去考察。17位村民考察归来,在村里掀起了“平改坡”旋风。

村支书朱光木说:“三年多来,八一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关爱和鼓励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对八一村无私帮助的结果,也是全村人努力的结果。我们一定会牢牢记住总书记的嘱托,把各方面的支持化作前进的动力,努力把八一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现场] 12月23日晚上7点半,一吃过晚饭,朱光木就来到村部,为晚上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做准备。

朱光木说,村两委决定把近期要展开的新村“平改坡”、建村幼儿园、建后灌桥、村居拆旧建新、续建防洪堤、建烟田道路六项工作,提交给村民代表表决。“今天村里党员、村民小组长,还有一些村民代表参加了义务劳动,一起清理河道,天黑才收工,晚上的会会迟一些开。”

20点过后,静静的村道上不时有摩托车声响起,一道道车光由远而近,21名村民代表三三两两地来了,村部热闹起来了。

20点20分,会议开始。首先介绍“平改坡”补贴方案:村里将按实际面积每平方米给予补贴40元,春节前完工的每平方米再奖励20元。

村民们不时低声交谈,一脸笑容。

“新村‘平改坡’建设,21票同意,全票通过……”

21点15分,六项议题全部以全票通过。

会议结束了,但是对于八一村来说,这又是一个开始。


新时期基层党建的一面旗帜

福建日报评论员

人心齐、发展好、面貌新,永安小陶镇八一村给人感觉大不同。

村民们说,变化始自2006年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八一村时说的“政策好,天帮忙,还得靠人努力”这句话,深深烙刻在他们心底,一直鼓舞激励着他们。

村民还是原来的村民,田地也还是原来的田地,人努力不努力,成了一个地方发展好坏快慢的关键所在。

怎么努力法——

村党支部,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讨论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事关全村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抓到底,落实到位,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村委会,制定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具体方案,发挥组织实施作用;

党员队伍,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实施过程,发挥主体作用。

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队伍、群团组织、六大员、专业合作组织、老年协会、农民等“八个方面”的组织和队伍,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在各自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一个村,200多户,800多人,各有各的想法,如何让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八一村逐步摸索出一套办法,规范村党支部带动其他组织和队伍发挥作用的方法方式,确保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终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这套办法,被总结为“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即建立一套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机制,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八个方面作用”。

这一工作模式,明确了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的职责任务,强化了村党支部的核心带动作用,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规范了村级组织的运作方式,搭建了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发挥作用的活动平台;

这一工作模式,体现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融合,化解了村两委产生矛盾的利益根源,实现了党务与村务的互相促进,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八一村的迅速发展靠的就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的就是好的政策和机制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加以推广。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需要认真学习和大力推广八一村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实际成效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动力、增活力、聚合力。

' />
  寒气初生的田头上,依然透着收获的喜悦;轰鸣的纺织厂里,织布机马力十足。争先行,比发展,入冬时节,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一派繁忙图景。

  “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八一村天天都在变。”村支书朱光木告诉记者,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和回信后,八一村喜事连连:工业从无到有,已引进4家工业企业,去年实现工业产值3580万元;农家超市、农家书屋进村了;气派的科教文体综合楼建起来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350米长的半溪防洪堤竣工在即……

  “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八一村的发展,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朱光木说,“争当海西新农村建设排头兵,八一村义不容辞。这段时间,国家和省里陆续出台了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好政策,更增添了我们先行发展的信心。”

  “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只要踏实干,在农村也能有发展。”朱光木说。

  1998年退伍后,村民朱华汲一直在外面干个体。看好村子的前景,前年5月,他毅然返回村里,还当上了支委。54岁的张先荣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算了笔账:3亩多莴苣卖了2.3万多元;6亩烟叶,卖了1.8万元;宰了两头猪,卖了6000多元;6亩烟后稻获高产。“粗粗一算,今年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开福,近来十分关注土地流转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里企业陆续投产,越来越多的村民会到企业上班。我们要引导、鼓励将农田流转到种植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记者 薛希惠 谢振华 郑长辉 通讯员 黄光棉

(责编:谢添实)

' />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3日讯(本网记者 郑长辉 通讯员 童长福) 800多亩的莴苣才刚种下不久,就引来了一拨拨的经销商进村抢订单。日前,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圣远,又一次来到莴苣种植地里,与3家农户签订了5万多公斤的莴苣销售协议书。莴苣种植大户朱昌屯手持订单微笑地说:“现在莴苣种得再多,我们也不愁没有销路了!”

这是八一村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求实效的一个缩影。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八一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强化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意识,提升科学发展本领。他们依托胡总书记下田纪念亭、回信纪念碑、重要批示石雕、多媒体教室、科技图书室等“教育基地”开展学习,树牢党员群众科学发展意识;聘请有关专家到村农民技术夜校开展农业、科技、医疗、法律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学知识、学科技,提高素质;以信息流通栏、读书看报栏、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未来展望栏为载体,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方面情况,营造科学发展氛围;组织开展评选公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好样榜,培育树立坚持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八一村理清了发展思路,推动了科学发展,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也大为增强。“能人”张先荣敢为人先,带头试种百香果10多亩,目前长势良好;31个新农村建设项目,中青年党员和两委干部,每人都必须挂包一个,抓好抓实注重成效。今年1-10月,该村经济社会保持较好较快的发展势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700多万元,村财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00多元。

' />
东南网-福建日报10月19日讯(本网记者 郑长辉 通讯员 童长福 郑继涛) 14日,在永安小陶镇八一村秋收后的广阔田野里,村民们正忙着栽种莴苣。共产党员张先荣认真细致地指导着朱建减栽种莴苣苗。张先荣是八一村村民公认的种植能手,在去年八一村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中,他主动认领科技致富示范岗,把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八一村有4个自然村,人口812人,其中党员34名。村支书朱光木自豪地说:“34名党员都不是闲人,每人都有岗位和责任。”去年,八一村在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因地制宜设置岗位,共设立了科技致富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乡风文明劝导岗、计划生育宣传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文体活动组织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等7个岗位,全村党员都自愿认领了相应岗位。“自从对党员设岗定责后,大家有了奋斗方向、工作目标,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真正成为一支为百姓干实事的队伍。”

说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民们无不称赞:“党员有了‘岗位’,就不一样了。”

张先荣凭借自身特长,认领科技致富示范岗,发挥种植蔬菜技术优势。在履责过程中,他引导朱增林、朱昌雅两个农户种植了夏阳白、西红柿、黑美人小西瓜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使他俩年收入均增加了近万元。认领文体活动组织岗的朱华汲牵头组建了朱氏龙灯表演队、妇女腰鼓队和秧歌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朱氏龙灯表演队还被授予“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刘圣远也认领了科技致富示范岗,他虽在镇上经营灯饰生意,却特别关注村里的蔬菜生产,每到收获季节,主动帮助村民联系外地客商,使得八一村的莴苣远销虎扑篮球:、上海等大城市。

同样肩负科技致富示范任务的党员刘信增出手不凡,今年5月,他投入1400多万元在村里办起茂千畜牧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养殖,现在已试养了700头母猪。他介绍说,公司科学养猪,发展循环经济。猪场里建有大型沼气池,发酵猪粪。产生的沼气除自身利用外,还提供给周边农户,沼液则无偿给村民当作种菜肥料。“沼渣、沼液用作肥料,不仅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保证党建工作更规范,村党支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确定每月举办党员活动日;以“有上岗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有党员履责记事表、有岗党员花名册、有上岗党员履责计划书、有上岗党员履责记事本”等“五个有”标准规范每名党员。年初,向村民通报全年工作计划和奋斗目标,请群众监督;年末,向村民通报全年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请群众打分。通过加强群众对村组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地位,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八一村村两委换届选举,7位班子成员中,5位获得连任。

83岁高龄的老支书刘茂千看到村里的新气象,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村里的党员都行动起来,有能力、会干事、想干事,让整个村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八一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全村农业高效经营已初具规模,在抓好传统的优质稻和烟叶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烟-稻-菜”、“菜-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莴苣、大棚蔬菜等种植面积达820多亩。工业也从无到有,目前已动工开发了规划面积500亩的集中区,引进了八一纺织、永庆竹业、圣元太阳能、和亿化工等企业,总投资超亿元,就地转移劳动力110多人。去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540万元,工业总产值7520万元,比2005年增长17.3倍;村集体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4425元增加到7250元。朱光木信心满满地说:“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八一村有望实现农业总产值600万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