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学会网站2011年12月 27日文章 题:值得关注的5大经济趋势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的气候下,6名经济学专家指出了2012年最重要的趋势,不确定仍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加里·伯特利斯认为,美国会出现政治分化,随后会缺乏对当前经济萧条有力和连贯的政策反应;外交学会访问学者迈克尔·斯彭斯准确指出了以欧洲为风险中心的全球动荡;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说,中国在2012年的增长轨迹将降低,且随着新一代领导人的上台,其经济政策将经历考验;纽约大学的金融学副教授托马斯·菲利蓬和摩根士丹利的市场风险分析部负责人阿什利·莱斯特认为,2012年将是投资者寻求安全资产的一年,他们的选择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后果;而彼得森研究所研究员雅各布·柯克加德相信,事实上,贪婪将战胜担忧——至少在欧元区如此。

加里·伯特利斯:

美国进入政策不确定期

美国总统、整个众议院和三分之一的参议院都面临改选。如果某个政党控制了白宫和国会,那么执政党的选择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后果。两党之间日益加大的党派和意识形态分歧构成了对今后经济决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与商界打交道时,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曾号召行动一致。大多数共和党领导人逐渐放弃曾经治疗萧条的标准方法。他们现在选择治疗经济停滞的方法包括大幅降低公共开支和新一轮缩小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范围,但这些策略遭到了民主党人的坚决反对。两党之间的深刻分歧使得它们难以选择和执行一种连贯的政策来应对萧条。

我们可能会面临一场政治僵局,使得政府没有履行基本联邦职能的预算和为正常运行提供资金的借款能力。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政策不确定期,除非某个党派获得了毫无疑问的选举优势,否则这个时期还将继续下去。


迈克尔·斯彭斯:

全球风险中心位于欧洲

2012年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动荡。这是一个两种情况几乎势均力敌的环境,而全球风险的中心位于欧洲。

在一种情况中,欧洲央行对主权债务市场进行直接干涉,防止收益提高把一个可控的财政和增长挑战变为一个偿还能力的问题,从而支持核心欧洲通过意大利等关键国家的改革计划来成功稳定主权债务市场。在另一种情况中,欧盟就财政集中化展开争论,同时收益上涨,破坏银行资本化、改革动力,并最终影响欧元区的稳定。

在第一种情况中,美国将出现增长缓慢和高失业率,直到总统选举后才会采取大量政策行动,造成财政稳定、增长和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无人过问,结构调整落入私营部门手中,而没有大量公共部门的投资或支持。新兴经济体降至接近危机前的增长模式,并仍是全球经济不完整的增长引擎。

在第二种情况中,核心欧元区开始破裂,导致经济增长急剧下降,然后传导到美国脆弱的复苏以及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阻力。

黄育川:

中国在重重压力下崛起

历史将表明,2012年标志着中国转向一个放慢的增长轨迹,以及新领导人的上任。这些事件出现在中国面临艰难的内外挑战时期。

大约8%的增长速度会减少政策上的选择,但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可能更好。更持续的发展结果将缓解中国民众对日益增长的差距、腐败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的担忧。如果中国加大消费引导趋势,它就能改善全球贸易紧张局面。

但是,许多人预测欧元区持续的危机会导致经济崩溃,而其他人则认为北京能够避免急剧的下降。但由于其薄弱的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主导的增长模式受到批评,它可能不具备实现其目标的所有工具。

在国内,日益活跃的中产阶级正在施压,要求更加负责的管理。在国外,中国的崛起被看作是刺激了民族主义。北京对海上争议领土挑衅的反应加剧了紧张关系,并促使其邻国支持美国加大在该地区的势力。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迫使中国和美国重新定位各自的角色。亚洲国家可能勾画出两个大国的势力范围,但鉴于它们各种不同的利益,联盟会随着情况而变化。


托马斯·菲利蓬和阿什利·莱斯特:

投资者寻求安全的资产

把自2007年以来连续出现金融危机归咎于投机者和不负责任的债权人具有启发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最近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可能与寻求安全资产而不是寻求风险更加密切相关。

与互联网泡沫不同,家庭和主权信贷繁荣更多地受到了安全承诺的推动,而不是巨大增长梦想的驱使。人们设想金融管理可以把风险抵押变成安全的房产和 3A级别的债券;同样,人们设想欧元可以把之前不负责任的国家变成遵守德国财政纪律的模范。

随着这些假象的破灭,2012年将出现储蓄者偏好和借款者需求的差距加大。由于世界经济风险更为突出,储蓄者会更加努力寻求安全资产。他们所购资产的安全性可能会跟3A次级债务的安全性一样虚无缥缈。

雅各布·柯克加德:

欧元区对风险的新欲望

自2009年年底以来,金融市场上日益加剧的恐慌逐渐把欧元推向了今天这个地步,即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公开质疑这种统一货币的存亡。

2012年欧元区的新趋势会在金融市场上显露,而不是在政治领域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欧元区的基本经济原则——以及欧元区政府杂乱的政策反应——肯定会造成渴望受益的投资者的贪婪超越对高收益但有风险的意大利之类政府债券所引发的市场担忧。

投资者们将开始抛弃安全但回报率极低的德国债券(考虑到通货膨胀的话其实是负利率),转而购买高收益但不再那么具有风险的意大利债券。那样的话,意大利的利率就会开始下调,降低实施新紧缩计划的必要性,从而可能把意大利以及整个欧元区经济从当前的“劣均衡”转向一种更好的均衡。

' />
2011年给欧洲留下的遗产是沉重的。由少数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让欧洲深陷困境。自债务危机以来,已有7个欧洲国家政府更迭,各类抗议活动更是此起彼伏。从部分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致词中不难看出,他们掂量这份“遗产”时的沉重和展望2012年的担忧。

欧洲领导人的新年致词有几个共同点:首先是欧洲深陷困境,民众忧虑增加。德国总理默克尔坦陈,2011年无疑是充满了深刻变革的一年。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仍然让我们提心吊胆。欧洲正面临着数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许多人在担忧共同货币能否维持下去。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2011年结束了,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磨难。欧债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数次濒临崩溃,其规模和破坏性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且远未结束。法国人感到更加忧虑。英国首相卡梅伦则承认,许多英国家庭正在为就业和支付账单而焦虑。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说,全球经济危机不仅使欧洲遭受影响,整个社会都面临严重问题。

其次是虽背负沉重遗产,仍强调谨慎乐观。默克尔总理指出,尽管2012年的形势肯定会更为艰难,但德国能稳坐钓鱼台!欧洲会在危机中越来越团结。消除危机的道路是漫长的,难免曲折,不过在走完这一程之后,经受了危机考验和洗礼的欧洲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萨科齐总统认为,2012年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犹豫不决是最可怕的,迟到的抉择需要付出更高代价,承受更大痛苦。摆脱欧债危机,构建全新的经济发展蓝图,孕育一个新欧洲,这将是新年中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我们不能无视新世界的存在。卡梅伦首相表示,2012年英国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并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届时全球媒体将聚集英国,英国也将放眼世界,向世界展示实力。奥地利总统菲舍尔呼吁国民不要因经济危机丧失对欧盟的信心。他强调,欧洲的一体化道路是欧洲伟大的政治家们在战后开创的,我们不能让这一进程半途而废。


三是各显招数,欲为欧洲摆脱困境出力。卡梅伦说,英国政府拥有清晰而有力的减少赤字计划,并在债务危机于欧元区肆虐之时,为英国提供保护。政府正努力使经济重回健康的轨道,制定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计划,使英国拥有更好的公路、铁路、宽带和新的房屋。同时,政府将致力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公共服务及社会问题。萨科齐表示,我们面临的问题并非新一轮的缩减公共支出,应该做的政府已经做了。现在,我们应集中精力促增长,增加竞争力,发展再工业化,才能增加就业岗位,提升购买力。他强调,法国的政策不会被市场或评级机构左右。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认为,国家必须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风险并应对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威胁,意大利人民应为避免金融崩溃作出牺牲。任何个人和社会团体都不能回避为公共财政作出贡献。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说,国际化已使世界更加相互依赖,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单独解决其面临的经济问题。最佳方式是欧洲国家进行合作。

默克尔总理表示,展望未来,我们的经济应该是成功的,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环保的,我们的财政将是稳固的,我们的金融体系应能承受危机的考验。她与100多位专家开始了虎扑篮球:德国未来的对话,也希望大家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则希望人们充满乐观并坚信,只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就能取得成功。他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信,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和高效率国家的理想。

欧洲领导人新年致词发出的信号是清晰的,但面对错综复杂的欧洲现实和利益分歧,各国能否从欧洲的大局出发,必要时牺牲一点利益、放弃一点主权,让欧洲一体化的车轮重新转起来,这恐怕是2012年摆在欧洲面前的一道坎。欧洲是否有勇气跨越,人们将拭目以待。(光明日报维也纳1月4日电/记者方祥生)

' />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灾难“奏鸣曲”——地球之殇

作者 吴旭

地震、洪水、干旱……2011年频发的灾害既似大自然奏响的悲愤乐章,又如人类鸣唱的哀伤曲调久久萦绕在世人心间。从日本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民众脸上痛苦的表情,到泰国房屋淹没后村民在屋顶上求救的画面,无不勾起人类对“地球之殇”的慨叹,以及对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期盼。

日本“震”撼人心 亟盼“后福岛安全框架”

“3·11”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与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如同一部好莱坞灾难片震撼全球。9级强震夺走2万人的生命;10米高的海啸吞噬数万人的家园;20多年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对日本和全世界的核工业来说,无疑都是一次重大事件。

在纪念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之际,福岛核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核能安全的思考。奥地利等本来就反对核电的国家更坚定了主张;德国、瑞士等已拥有核电的国家宣布“弃核”计划;意大利重启核电的方案在全民公投中被否决。全球核电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因噎废食从来不是最佳出路。核能无疑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但已经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再次提醒世人,核能安全仍是重要课题。

国际原子能机构6月份为总结福岛核泄漏教训召开的成员国部长级核安全大会上,各国虽在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核电设施安全标准的迫切性上达成共识,但在是否应推行强制性统一安全标准、是否应授权国际原子能机构随机核查各国核设施等具体问题上仍存分歧。

核事故的特殊性使其影响必将超越国界。只有把本国的核安全评估机制与国际安全框架相结合,切实加强在核安全领域中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核能发展的安全水平。


旱涝灾害频发 德班“拯救未来于当下”

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自去年以来席卷非洲大陆东北部并爆发严重饥荒。“非洲之角”变成了“死亡之角”: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1200万人因食物短缺而营养不良,280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重灾区索马里平均每6分钟就有1名儿童饿死;肯尼亚难民潮泛滥;连年战乱、政局动荡和环境恶劣又严重阻碍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这片被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为“世界良心上的一块伤疤”的非洲大陆变得愈发伤痕累累。

50年一遇的洪灾肆虐泰国。持续4个多月的洪涝造成该国数百万人受灾,700多人死亡,农田和工业区被淹。首都曼谷部分街区成泽国,市民被迫撤离。泰国国家灾害警报中心早在5年前就警告说,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雨量增加,如曼谷与邻近地区不及早沿河筑堤,15到20年内可能沦为水乡泽国。

8月份,飓风“艾琳”袭击美国,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数百万居民被疏散。岁末,热带风暴“天鹰”又侵袭菲律宾南部多省,致1200多人死亡,64万人受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说,盘点2011年重大天灾,大多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有关,可是国际社会共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却进展迟缓。

当人们渴望德班气候大会能够凝聚全人类力量,打造对抗全球变暖的“诺亚方舟”时,却发现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经历一轮又一轮“拉锯战”,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仍无意“同舟共济”。

专家指,德班气候大会再次折射出全球治理与“集体行动”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本质并未改变,国际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唯我独尊的超级大国,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分担与权力分享上难以协调一致。只有各国齐心协力,人类才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进展。为此,发达国家应拿出更多的政治诚意,与发展中国家同心协力,拯救未来于当下。(完)

' />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2011年的阿拉伯世界动荡不断,大事频发。下列重大新闻事件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突总统弃国流亡 地区动荡引深思

1月14日,在近一个月的全国性民众抗议示威难以平息的情况下,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迫宣布解散政府,随后同妻子流亡沙特阿拉伯,结束了近24年的统治。从突尼斯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动荡在西亚北非地区不断蔓延,数个国家遭遇政权更迭或深陷危机。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阿拉伯世界长期存在的诸多政治、经济痼疾的深刻思考。

二、穆巴拉克辞职 埃及艰难开启政治过渡

2月1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各界压力下宣布辞职,将权力移交军方,结束了其对埃及近30年的统治。8月3日,穆巴拉克因受到滥用职权、谋求私利、下令开枪杀害抗议者等指控而出庭受审。目前,埃及正在进行的人民议会(议会下院)选举正式拉开了后穆巴拉克时代政治过渡进程的大幕,但社会治安和经济重建能否尽快走上正轨,军方能否顺利还政于民,国家未来将走向何方,引人关注。

三、北约空袭利比亚 卡扎菲被俘身亡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3月19日,法英美等多个北约国家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参与下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此举给当时处于弱势的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过渡委)决定性支持,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力量对比逆转。8月23日,过渡委军队攻占了首都的黎波里作为卡扎菲政权象征的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统治利比亚42年的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俘身亡。

四、本·拉丹被击毙 反恐仍任重道远

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员乘直升机发动越境袭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的阿伯塔巴德地区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使这一恐怖组织受到重创。但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机构在也门依然活跃,与“基地”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索马里海盗依然猖獗。本·拉丹被打死是对恐怖分子的沉重打击,但并不意味着反恐战争的结束。各国在反恐斗争中应标本兼治,彻底铲除贫困、社会不公等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五、南苏丹建国 非洲大陆版图改写

根据2005年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2011年1月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部于7月9日正式从苏丹分离,南苏丹共和国同日宣告成立。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此一分为二,非洲大陆版图发生新变化。7月14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南苏丹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


六、巴入联努力受挫 实现梦想仍需努力

9月23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面呈交了寻求成为联合国第194个会员国的申请。由于受到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入联努力受挫,但此举反映出巴方希望打破巴以和谈僵局和重振民众信心的迫切心情。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投票通过接受巴勒斯坦以完全成员身份加入该组织。国际社会对巴同情和支持增强,但巴勒斯坦人建国梦想的实现仍需长期努力。

七、中东数国议会选举 伊斯兰政党明显崛起

11月14日,突尼斯高级独立选举机构公布了制宪议会选举最终结果,伊斯兰复兴运动获得了制宪议会217个席位中的89席,从而成为制宪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在摩洛哥,同样具有伊斯兰背景的正义与发展党在年末举行的选举中赢得众议院简单多数席位。而在埃及目前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伊斯兰政党也势头强劲。这些伊斯兰政党大多奉行温和路线,关注惩治腐败、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正成为阿拉伯世界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八、萨利赫签调解协议 也门局势前景难料

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提出的旨在化解持续10个月之久的也门政治危机的调解协议。协议规定,萨利赫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哈迪,成立由反对派领导的联合政府,于90天内举行总统选举,萨利赫在此期间担任名誉总统并享有豁免权等。12月7日,也门联合政府成立。尽管如此,也门局势依然脆弱,联合政府面临着国内尖锐的部落矛盾和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威胁,国际社会应对也门过渡进程给予更大支持。

九、阿盟实施制裁 叙局势走向令人关注

11月2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在开罗举行的外长会议称,出于解决叙利亚旷日持久的国内危机的需要,决定对叙实施制裁,其中包括禁止叙高层人士和官员前往其他阿拉伯国家、停止与叙中央银行的往来、停止与叙政府间的贸易往来等。这是阿盟历史上首次对其成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在此之前,阿盟于11月16日起中止了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叙利亚未来局势走向备受关注。

十、美撤出驻伊军队 伊拉克动荡继续

根据两国在2008年签署的驻军地位协定,美军定于2011年底前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在最后一支驻伊美军车队离开该国进入科威特境内之后,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12月18日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于2003年爆发,驻伊美军人数最多时达17万,在伊全境设有505个军事基地。这场战争造成大约4500名美国士兵死亡,超过10万伊拉克人丧生,受伤者更是难以计数。这场历时8年多的战争虽然结束,但伊国内教派矛盾激化,部族冲突不断,伊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 />
2011年,世界军事的发展与动荡、变革与危机、合作与竞争交织互动,形势变化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惊心动魄。国际军事走势呈现出战略大调整、军备新竞争、小战乱频仍的突出特点,世界军事格局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新的变化。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亚太成为大国地缘角逐主战场

今年国际军事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美国强势推进其全球战略重心由“大西洋—欧洲地区”转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将深刻改变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世界军事格局的基本走向。美国对亚洲新兴大国崛起表现出强烈的战略焦虑,强调“20世纪形成的国际体系面对新的威胁摇摇欲坠”“美国的战略要务和利益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亚太地区”。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帕内塔联袂东来,纷纷放言:“未来的政治取决于亚洲”“今后10年将把最大的投入锁定于亚太”“美国绝不会削弱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

在经济危机缠身、整体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西收东进的策略。西面急于从中东乱局中寻求脱身,3月有限度规避利比亚战争风险,5月高调渲染击毙本·拉登,7月启动向阿富汗当局移交防务工作,11月对伊朗核问题声色俱厉但行动上保持隐忍,12月宣布结束伊拉克战争并实现完全撤军。东面加紧按照“北固南拓、重心后移”的思路,构筑以岛链基地群为依托、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为南北“双锚”的战略布局,藉以实现遏中制俄的长远计划。外交上,稳固与日、韩、澳、泰、菲国家的传统军事同盟关系,并发展与印尼、越南、新加坡、印度的新型伙伴关系,企图在亚洲大陆边缘建立起庞大的海洋联盟体系。在第一岛链整并部分基地,后撤部分驻军,并鼓励日本在冲绳等地填补美军撤离后的“真空”。在第二岛链继续加快把关岛打造成西太地区战略中枢,扩建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军港和导弹防御阵地,并着力将澳大利亚建设成南部战略支点,继去年获得澳4处军事基地使用权之后,今年又与澳签署在其北部达尔文港派驻海军陆战队2500人的协议。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亚太地区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亚太地区大国也纷纷实施战略调整。今年以来,俄罗斯加强了推行面向太平洋的东方战略,新的东部军区涵盖了亚太广大陆海复合地带。日本防卫重心加快了向西南方向转移,强化西南岛屿军力部署,继续前推海空情报搜集、警戒监视、侦察巡逻的范围。印度提升了中印边境地区战场建设和陆空军力部署,继续推进东进战略,拉近与越南、日本的军事合作关系,增强在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的影响力。从发展趋势看,在美构建新亚太海洋同盟的大背景下,印度的东进与日本的南下将在南海交汇,从两洋方向形成战略“双弧”。


核天网领域竞争升温 大国谋求战略制高点

核领域竞争有增无减。美俄在开始履行新一轮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同时,围绕核攻防制衡展开博弈。今年以来,美国继续强调保持“安全、可靠、有效的核武库”,加紧完善部署在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在与北约反导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断然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年底前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第一批S-400导弹。印度积极研发远程打击平台,并成功试射射程3500公里的“烈火-4”弹道导弹。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份报告公开后,不顾新的国际制裁压力和北约、以色列战争恫吓,声称决不放弃铀浓缩计划。

空天领域竞争向纵深演进。美国2011年投入109亿美元发展“全球定位系统BlockⅡF”“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等太空系统,加紧研发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成功实施X-37B空天飞行器第二次试飞,并准备研制新一代GPS系统。俄罗斯将空天防御力量视为与核力量并列的两大战略支柱之一,11月初宣布组建新的独立军种——航空航天防御部队,12月1日开始执行战斗执勤任务。日本、印度、欧盟也在加快制订空天武器系统研制和部署计划,并纷纷推进导弹防御系统项目。

网络空间成为战略竞争新的热点领域。美国声称要像拥有核优势那样拥有对网络空间的控制,一方面将网络作为开展巧实力外交和输出民主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加紧推进网络空间军事战略构建和力量体系建设。2月美颁布新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突出强调应对“全球联通领域(网络空间)”挑战、发展“攻防兼备”的整体网络战能力。随后又在5月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彰显其建立网络空间国际同盟、主导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图谋。7月出台《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将网络空间列为第五大行动领域,强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更有效地慑止、击败针对美军网络系统的入侵和其他敌对行为。俄罗斯在发展自身特色网战力量的同时,积极与美争夺网络空间国际规制话语权,9月底在叶卡捷琳堡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上,提交虎扑篮球:保证国际信息安全的联合国公约草案,主张禁止为军事目的和干涉别国内政利用网络,呼吁承认各国对本国网络拥有主权。英、法、印、日、德、韩等国也将网络空间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谋求在塑造全球网络空间新格局进程中抢占有利位置。


大战不起小战不已的趋势延续 军事强国瞄向未来高端战争

2011年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乱仍在延续,2月泰柬两国围绕柏威夏寺爆发边境冲突,3月北约发起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埃及、叙利亚、也门等西亚北非国家实际上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内战边缘,阿富汗零敲碎打的战事还看不到尽头,11月北约部队武装直升机越境空袭了巴基斯坦军事检查站。这些战乱规模有限,强度较低,即便是吸引全球目光的利比亚战争,在作战手段、方式、强度和规模上,也不可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同日而语。

美国靠大规模战争拓展霸权的模式可能暂告一段落。10年反恐战争、4年经济危机,使美陷入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困境,联邦债务高达14万多亿美元,财政赤字连续3年超过1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不排除美将盟国顶在前头,继续有选择地打一些类似利比亚战争那样的小规模代理人战争,但不会轻易针对地区性强国发动类似海湾战争那种规模的战争,更无力挑起与其他大国的全面冲突与对抗。

在大战不起小战不已的状态下,世界军事强国并非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实际上在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未雨绸缪、厉兵秣马。这在亚太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域内大国或地区集团纷纷发展海空军力。2011年世界军费开支前10名中亚太国家占有6席,其中4国军费增长超过两位数。美国防部成立了推进落实“空海一体战”构想的专门办公室,按计划美军将把60%的航母战斗群、60%的潜艇、各种新型战机和无人机派驻西太地区,并在新加坡等地部署新型濒海战斗舰。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隐形远程战略轰炸机,准备将太平洋舰队建成东北亚地区最强海上力量,把“北风之神”核潜艇、“西北风”两栖攻击舰编入太平洋舰队,并增强远东地区争议岛礁的军力。日本12月宣布将购买42架“F-35”隐形战机,作为下一代主力战机。韩国计划明年投入124亿美元,购买新一代战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海上作战直升机、高空无人侦察机、远程空对地导弹等先进武器。印度12月20日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海上大阅兵,展示由航母、隐形驱逐舰、“基洛”级潜艇、超音速战机等构成的三维海上进攻能力。印度计划未来5年除维持130万军队的日常开支外,还将投入5.2万亿卢比(约合974亿美元)发展国防力量,今后15年将投入3万亿卢比(约合600亿美元)打造全新的多维“蓝水”海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 邓红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