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23日表示,“中国在城市化水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问题、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人际交流淡薄、人和自然关系疏远等,特别是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太高,不符合宜居的标准。”这位中国著名城市问题专家说。(11月24日中新社)
也许对每一个作别乡村、走向城市的外乡人来说,都难免有人情淡薄之叹。走在茫茫城市,漂在一个又一个钢筋丛林里,蜷缩在狭隘的囚笼中,鸡犬之声难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城市的确不太宜居。
只是吊诡的是,如果说城市不宜居,哪里宜居?苍茫尘世,要找一块宜居的地方,除了城市,就只有乡村可供选择。那么,乡村宜居吗?
答案也许更让人悲凉。11月20日,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主任李仰斌指出,我国仍有约2.7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说连达标水都喝不上,这样的农村能宜居吗?另外,就我们视野所及,农村早已成了城市垃圾的倾倒地,有专家指出,我国城市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的。城镇以下,大多没有垃圾填埋场,垃圾围城、垃圾围镇并不罕见。环境污染对农民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农村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有些制假贩假的行为甚至直接针对农村市场。
此外,最不能回避的也许还包括乡村生态的沦陷。多年来,那些逃离乡村的新城市人,回望来时路,常常有一些 “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的吁叹,实际上,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除了生存不容易,更多的则让人心灵绝望,比如权力霸蛮、暴力、弱肉强食、以强凌弱、权力和资本合谋……试问,在这样的地方,我们能温暖和幸福地活着吗?
这是一个飞速运转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一切面目全非,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象的,即便是我们这一代来自农村的人,也渐渐怅惘。《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果真成了远去的风景。
最让人感到绝望的不是城市不宜居,而是根本就找不到宜居的地方,或者说,我们眼睁睁地看到原本相对宜居的地方,也变得不宜居了。如果说人际交流淡薄是一种病,那么这病是一场时代的征候,是享受不到优厚的公共服务而衍生、压迫出来的,这无疑最为可怕。
- 2007-09-14四大直辖市为何都不“宜居”
- 2009-11-25缺乏人情味的城市如何奢谈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