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首批“80后”将年满三十岁,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接近半数人群仍然处于无房无车的单身状态。(1月1日人民网)
2010年元旦钟声敲响,标志着史上首批80后进入到了“而立之年”。按照孔圣人的“十有五,志有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理论,没车没房的80后们是失败的。至于对“不立”的原因分析,媒体与坊间无非两种,其一,80后是堕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其二,80后是社会改革的牺牲品。受这两种论调影响,关注80后生存现状的文章是尤为的多。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诉苦、一种抱怨,更是一种矫情。作为一名80后,笔者却也想谈一谈80后与“三十而立”的关系问题。
首先,孔子是孔子,80后是80后,“而立“的标准也不应该相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再用2500年前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今日的青年,难免有偏颇之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只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根本不应该成为所有人的道德规范。只不过,孔子的“仁”和“礼”及“为政以德”观念正好迎合了历代君主的心理,才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和“圣人”的。
孔子生活的年代甚至于以后的二千多年时间里,社会风气都是以“礼”行事的。年轻人十八九岁成家立业是非常平常的事,而现在,上完大学就得到了22岁,更不用去说硕士、博士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当然有不同的30岁。让现代人做到“三十而立”也可以,除非我们回到“三代之际”甚至是“上虞”时期。更不必去说,那些已经成功的80后们了。
若要谈到受社会改革的影响,比80后更苦的还大有人在。拿“老三届”来说,出生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上学赶上“文化大革命”,就业赶上“上山下乡”,这一去农村就是十来年,改革开放初期,虽说在城里安排了工作,但好景不长,90年代初便赶上了市场化改革和“下岗”风潮。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是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力量。
可以明确的是,任何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虽然命运确也与机遇有关,但是绝不应该成为我们抱怨的借口。美国艺术及文艺评论家哈罗德·罗森堡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70后也好,80后、90后也罢,都不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而已。放在历史的整体环境之下去考量,任何一代人,都不会主动离开自己的“变革的重负”而选择“死于荒野”,这一点无庸质疑。
笔者的意思是,首批80后“无房无车”和“生态状态不理想”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有房有车的80后暂且不论,1979年出生的也未必就优于1980年出生的。那些所谓的困难,更像是整个社会的话题,绝非专有于80后。比如,房价过高,不是说只有80后买不起房;比如,“被”字时代的权利丧失,也绝非是专有于80后的。从社会的渐进与制度的完善角度来讲,我们更希望多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80后问题。
理性看待80后的所有问题比抱怨与诉苦更重要。在时代重负的担当面前,没有一代人是胆怯的。我们不需要娇情地诉说自己一代人的痛苦,那只是一种庸人自扰,我们只希望把我们自己放在整个社会中去审视、反思,并在这个过程中体味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 2010-01-03走邪道的80后告诉我们了什么?
- 2010-01-03该来的都会来,80后也不例外
- 2009-12-2880后领袖韩寒,挺起腰板就能去战斗
- 2009-12-10房子,让80后“垮掉”?
- 2009-12-06房子让8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
- 2009-11-26理性看待80后青年的婚恋观
- 2009-11-07为80后买不起房的好男人说句公道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