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超时放假弹性里藏着权力的任性
对大多数人而言,虎年春节长假的休止符都落在大年初七。但从昨天的新闻来看,有个群体似乎不在此列:七天春节长假已结束,一些政府机关却仍在超时放假。只安排少量人值班,大部分人员仍在过节,还有不少竟延至3月1日。新华社撰文指出,“政府机关超时放假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2月22日《扬子晚报》)
从报道中可知,有的政府单位在节前一周就放假了,并且准备持续元宵节之后,前后差不多有二十天的假。但对我们身边有些特殊行业从业人员来说,连享受一个完整的法定假期,甚至都是异常奢侈而艰难的。两相对比,自然显得格外刺目。
当然,某些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们不想上班,现在仍然肆意享受着超长假期的惬意与逍遥,这个心情咱们都能理解。毕竟,以常理度之,不管你是耍了七天还是几天,都没有人会嫌假期长的。
这一点,从每个大假之后,媒体上虎扑篮球:“节后综合征”的密集报道中可以得到印证。“时间怎么一到放假就长翅膀,飞得比上班时快N倍!”这话很有代表性,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其实钱钟书很早前就从构词本身,对此现象进行了经典解释,他说“快乐、快活”的“快”字,就说明了人生乐事总是悠忽即逝的。
所以不少小白领上班第一天,都将网络签名改成“身在单位心在家”,以示对转瞬即逝的大假意犹未尽。但这也只能是私下的情绪宣泄,和人家公务员公然的超级假期比起来,这连牢骚、抗议都算不上。
就在某些公务员的超级假期里,面对以亿为计量单位的春运客流量,网上书院气十足的专家学者们,还在总结出“家庭是中国人的宗教”等貌似精辟的哲语。这话不能说不对,不过很大程度上,人们狼狈不堪地卷入春运大潮,只因他们只能在这个时间回家。带薪休假等假日福利对他们来说,是跟房子一样的奢侈品。反套钱钟书的“快乐公式”,节假日因其稀缺,所以成为人们一年中少有快乐记忆。
故而,近年来,有关延长春节假期的呼声也一直不小,有人大代表呼吁春节长假延长到12天,让中国人能真正欢度传统佳节。这是因应保障公众休假权利的诉求,却也并不契合政府机关超时放假的语境,二者不在一个范畴。
春节的文化内涵并不能稀释政府机关超时放假的不合理性。在普通民众在春运火车上折腾掉大半个假期的情况下,这种超长假期就显得更为刺目,更像是心安理得地“炫富式”挑衅,也更难以让人接受。就像新华时评批评的一样,政府超时放假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
在过往的孟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背后,与民争利的形象曾让学者窥出政府公司化倾向。但是超时放假却颠覆了“公司”形象,市场中的逐利公司不敢悠哉游哉,只会争分夺秒。除非它能一手攥着计划的权,一手挣着市场的钱。而这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政府形象。
因为理论上讲,政府是受雇于民的公仆的集合体,由纳税人税金供养着,公务员自然得以服务于民众。这是政府机构行使公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而现在当人们都热火朝天开始了新一年工作时,公务员群体却超然于外,继续欢度佳节,这折射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官场生态图呢?
在官员财产公示等问题上,有网友曾精辟地总结到:老百姓都已过了河,官员们还在假装摸石头。这个点评可谓一针见血,点中了很多官场积弊的死穴。要说在这类问题上,人们还能暂时容忍某些“演技派”官员“浑水摸石”般拖延或作秀。那么,春节放假显然不存在上述的任何所谓制度设计或技术瓶颈方面的制约。它只检验着公务员们作为一个职员最起码的从业素养——是否按时上班、迟到或早退。从这个角度说,公务员享受的假期弹性直接反映出权力的任性。而太过骄纵任性,缺乏监督约束的公权力,肯定不是民众之福。(重庆时报)
- 2010-02-22“超时放假”是隐性超时放假公开化
- 2010-02-22政府人员没有理由超时放假
- 2010-01-05不“停课赴宴”就会“被放假”
- 2009-08-14且慢为“不放假”的暑期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