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乡村沦陷”并不止于过去有论者所描述的:农田干涸、杂草丛生;老弱病残、了无生气;官商合谋、掠夺资源……从而导致整个乡村颓败困顿。接二连三的乡村事件,传递出的多是带有悲怆意味的乡村气息。所以,与其说是千余村民下跪,莫若说是沦陷的乡村在下跪。
原市长孙明去职,辽宁庄河“千人下跪”事件并未就此终结,村民们虎扑篮球:分配征地补偿款、村务公开的两个主要诉求,至今尚未如愿,而且,征地补偿款以及村干部腐败问题仿佛越挖越深。有村民表示,“我们不管是市长下台还是谁被抓起来,我们考虑的是以后的生计。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就只能走到哪儿跪到哪儿了。”(5月8日《南方都市报》)
“千人下跪”灼伤了舆论,跪翻了市长,但汹汹的舆论并没有让下跪的村民“站起来”——早就被写进法规条文的村务公开依然遮蔽着;被宪法定义成“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当地村民委员会,依然与村民隔膜甚至断裂着;村民讨要的“两个活命钱”(征地补偿款),在从近1.5亿元的拨付数字骤缩为380万村集体存款余额后,依然没有着落……在这起事件中,村民权益几乎被完全架空、掏空,更让我们反思,在庄河下跪的到底是百千村民还是整个乡村?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下跪事件发生前,绝大部分下跪村民所在的海洋村,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是一个创造了“海洋神话”的富裕村庄,是全国知名的养贝村,辽宁省的文明村、小康村,大连市的经济十强村。这样一个耀眼光鲜的外表下,是海洋村在向社区转变过程中,“卖山卖海”没有征地补偿;是已经停职接受纪委调查的原村委会主任,家族产业颇丰,仅好车就拥有数辆;是村委会要求村民入股办贝类养殖场,“挣钱是管理层的,赔钱是集体的”……
如此比对之下,或许能够得出一个模糊影像:表面上看,在“经济决定论”的误区中,海洋村一片风光,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标签累累,而内里却是只有少数人踏上了小康之路,大部分村民的法定权利被架空,积蓄被掏空入股,在不断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征地补偿无从谈起。局限来看,这是村民权益问题,深层来讲,这更像是一种“乡村沦陷”——从权利到财富高度集中于小集体手中,大部分村民无奈沦陷于底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乡村沦陷”并不止于过去有论者所描述的:农田干涸、杂草丛生;老弱病残、了无生气;官商合谋、掠夺资源……从而导致整个乡村颓败困顿。富裕如海洋村远近闻名,表面上经济指标充满活力,村民却依然要蒙受贫困之苦,这更加剧了人们对“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的猜测与想像。从前一段时间“杯具门”背后的征地补偿款纠纷,到“千人下跪”事件,接二连三的“乡村故事”,传递出的多是带有悲怆意味的乡村气息。所以,与其说是千余村民下跪,莫若说是沦陷的乡村在下跪。
在舆论的旋涡之中,一个人的权益被侵犯容易纠偏,而一个群体的权益被践踏,往往是舆论力所不逮的。正如有学者指出,资源贫瘠、环境恶化、黑恶势力盛行、权钱勾结等乡村沦陷现象,虽有多种因素促成,但缺乏真正民主的、有效的、以村民共同体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乃决定性因素。“千人下跪”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乡村基层,如何真正还权于民,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沉重话题。
- 2010-05-06“自治”的村民为何还要下跪
- 2010-04-30“市长被免”不能为千人下跪事件画句号
- 2010-04-28活人自焚和千人下跪的区别
- 2010-04-26上访下跪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