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06年超级女声全国第2名谭维维、2007年快乐男声全国10强王铮亮返回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参加“回报师恩”见面会,并受聘担任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学校表示两人并不因此承担日常教学。但两人同时表态,保证不当“空头教授”,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有关明星和大学“联姻”的传说并不少见。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娱乐明星随便“抓一把是一把”。虽然“超女”谭维维、“快男”王铮亮面对媒体表示“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还是引来舆论的一片“板砖”。舆论之骚动,不过是近年来有关“明星教授”话题争辩的一个切片罢了。
就如熊丙奇先生的分析:“事实上,有的高校聘名人当教授,不过是名声上的需要。这些高校的动机很明显,请院士,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请官员,无非是为了建立好的外部关系;请明星,自然是为了炒作学校形象。”舆论之所以不满,大致原因不过如此。
在我看来,一所大学保有的价值精神底线,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才是其不断壮大的基石。靠聘请明星教授“撑场子”,博取舆论关注的做法,不但无异于提升大学学术水平和学生能力,更有可能加剧大学“圈内”明星教授多寡的“恶性竞争”,进而厚了“面子”,薄了“学术”。从这个角度讲,对一所大学而言,明星教授越多,大学精神越少。
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明星教授”正越来越多,一些明星教授确实承担起了自身责任和义务,但有更多的明星教授实际上与“江湖郎中”无异:一年两年来学校抛头露面是常态,和学校只有“一夜风情”者也不在少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当前大学对明星教授的准入门槛偏低,二是大学对明星教授的退出机制残缺。
在美国,著名政客被美国大学吃闭门羹的例子并不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原来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不再担任国务卿后他本想回哈佛大学任教,但当时的博克校长却拒绝聘他。原因很简单,博克校长说“我要聘请的是教授,不是人物。大学聘请政治家当教授,不光看的是他们头顶上的光环,还要看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且有时间给学校做出贡献,给学生传授知识”。
反观我们的大学,“趋之若鹜”般敞开大门聘请明星教授。不论该明星是否具有深厚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不管该明星是否拥有足够的时间辅导学生,潜心专业。如此浮躁的心态怎能办好教育?而在该新闻事件中,谭、王二人身为“副教授”,却并不得担任日常教学事务,王铮亮3年只上过7次课的“细节”也被网友“紧紧抓住”,大加质疑。
前不久,网上曾掀起一阵虎扑篮球:“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探讨,最终的结论不了了之。我以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世界的合格大学。如果一所大学连基本的自我精神和价值底线都不能捍卫,整天大谈创建世界名校又有何意义?确实,大学需要开拓创新,需要唯才是用。但,并不需要“势利眼”,不需要人云亦云的价值选择。
- 2010-10-11明星被聘为教授是对普通教师不公
- 2010-09-21教授变身“社交达人”的根源在哪里
- 2010-09-19“教授下岗”与“终身教授制度”
- 2010-08-25为何八名复旦教授保荐难破省招办之“格”?
- 2010-07-14教授上课可找替身学生可不可替考?
- 2010-06-07记者“被没文化”源于教授没良知
- 2010-06-07当教授别学“孙叫兽”
- 2010-06-07教授放炮源于话语权被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