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能在周五黄金时间,做出一个媲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这类综艺节目的纪录片,圈定海量电视人群,引来无数追捧、眼馋、惊讶、不满、吐槽,不管拍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耳鼻喉上的中国,这种际遇和高度,是纪录片的至高荣誉。总导演陈晓卿再次强调说:“从第一季我们就确定了,《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食物是出发点,蕴藏在背后的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中国人是对食物最有情怀的民族,生老病死、婚丧娶嫁的终极表达都是食物。那些七情六欲和坚硬的态度,幸福的、悲伤的、相聚的、分别的、愤怒的、喜悦的……通过食材的获取,通过烟火的萃取,通过香料的感染,变得柔软喷香,然后围桌举箸,感情深,一口吃。既然一切尽在吃中,所以也难怪央视爆炒诗情、清炖画意。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实在是远远大于吃本身。比如导演方挑拨式解读说:“拿《家常》里的月子餐来说,爷爷奶奶给儿媳妇做的是鲫鱼木瓜,名义上是补身体,实际上是要儿媳妇的乳汁哺育孙辈。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则是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吧。”这种微妙的关系和供求,通过吃做出的解读,也只发生在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态度中。 理解归理解,作为吃货,四集看下来,还是感觉抒情有余,菜式不详,只能当情怀看,想跟着学两招的同学请回吧。像“一早一晚滋味大打折扣,过夜再吃,便是已经隔世的雷笋”这样的天赐好食材,咱傻帽城里人根本摸不着,更别说炒望潮、咸肉蒸黄泥拱、钱塘江源头合川紫苏炒清水螺丝什么的,馋死不偿命,都别瞎惦记了。二来,摄影师忙着诗情画意,没工夫教你做美女私房菜,想学手艺赶紧换台,另外泡菜西瓜酱什么的,能关照到的都是童年吃过这口的人。回家的概念,显得很有针对性,这也是导演拼命讲故事的理由之一。如果不用一些普世的情绪,离去和归来、流放和留守来攫取视线,这么大的中国食谱,也很难把注意力统起来,尤其央视这样的高端平台,不会满足于纯美食节目。从美食中来,到美食中去,情感的撞击、关系的触碰,人性柔韧处,才是敲击落点,方能做出有别于香港老牌美食节目《蔡澜食尚》的姿态。 另外,作为“舌尖2”引起的美食学术焦点,第一集的重要争执点是西藏野生蜜属于“致敬还是抄袭”;第二集的重要考证是虎扑篮球:古法炼油优劣,武当功夫般的古法炼油出油率不高,还有苯并芘超标的嫌疑,是保留还是继承,又是一个生死命题;第三集的重要收获是知道了价值连城的切糕就是核桃加葡萄糖浆;第四集的重要自信点是,每个吃货心中都有一个红烧肉方子——上海人不服的是,为了孩子五年不回家的河南人做的那个不是上海红烧肉! 从豆花甜咸的大是大非,到回锅肉是放蒜苗还是青椒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些话题引起的文字游戏,都是欢乐的吸睛术,是高级红,绝对算不上批评 |
相关阅读:
- [ 05-14]舌尖2涉嫌造假:调味莫变味
- [ 05-12]城管整治烧烤,舌尖民生何去何从?
- [ 05-06]对“舌尖”上的“飞鱼”,咬咬更健康
- [ 04-24]我们为何想念舌尖上的“土菜”
- [ 04-23]《舌尖2》是自娱自乐的“世外桃源”
- [ 04-23]严惩舌尖上的犯罪,还须完善责任体系
- [ 04-23]当“速度与激情”在舌尖碰撞
- [ 04-22]美味难抵舌尖,缺的是政府这根“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