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救群众于危险之中,就会有牺牲。但是,纵有牺牲,也必须义无反顾。这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所系,使命所在。在7月21日京城特大暴雨袭击中,北京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房山韩村河镇副镇长高大辉,就牺牲在了指挥群众安全转移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死得其所。

“再一次核对各村转移人员是否安全,人数是否一致,地点是否安全。”这是李建民发出的最后一个命令,几分钟后他因心肌梗塞而倒下,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大家不要慌,有我在这儿!大家放心!”这是高大辉给遇险群众吃的一颗“定心丸”。当村民很快被转移到安全地点后,高大辉又只身一人驱车前往下一个灾情地七贤村,在途中被无情的洪水吞没。

无论是被超负荷工作的劳累所击倒,还是在救险途中被危险所吞没,他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倒下的,都是为救群众于危险之中而牺牲的。领导干部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家人的平安盼归,也有保证自身安全之思虑。但是,在危难时刻危险当前之时,他们又必须在位,必须身先士卒之际,他们只能面对,担着,此之谓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群众需要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公共治理理论中,领导干部有被作为群众安全的“守夜人”的隐喻。正是有各级干部这些“守夜人”的存在,群众才可以放心睡个安稳觉。如果“守夜人”不守夜,岗位形同虚设,或自己怕危险先逃走,群众的处境就会危如累卵。那么,这样的“守夜人”,群众是不需要的。

作为“守夜人”,就是首先接触到危险并把讯息传递给群众的人,那么他就要比群众更先遭遇危险,甚至必须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群众的警觉与安全。这就是“守夜人”的价值。有这样的“守夜人”,群众才会放得心去,才会信赖他、拥护他、记得他。

在大城子镇,“我们最大的骄傲是,全镇无一伤亡”“除了镇长李建民”。在韩村河镇,村民都被安全转移,而高大辉却长眠于汹涌的水中。这是万幸之中的惟一不幸、万欣之中的惟一沉痛。然而,当这惟一不幸、惟一沉痛,换来万幸,换来万欣,群众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李建民、高大辉,还有燕山那位为搜救群众牺牲的派出所所长李方洪,不仅是当地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北京百姓的骄傲。相关报道见今天A03-A13版

在危难时刻危险当前之时,他们又必须在位,必须身先士卒之际,他们只能面对,担着,此之谓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群众需要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 />
灾情严重,善后的担子更重。受灾群众需要吃、穿、住,山区灾区道路需要修通,洪水过后需要防疫病流行,城市道路积水需要排干,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需要排查险情,有关善后安置、生活保障等还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7·21”暴雨袭京,其降雨总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给北京带来两大灾难性后果。一个是强降雨导致城区少数路段积水严重,给交通出行带来较大障碍。一个是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对不少村庄房屋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同时由于降雨极度不均匀,如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则达到460毫米,给局部地区特别是郊区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在暴雨中罹难的37人中,大部分在郊区。遭受最严重损失的,大部分也在郊区。

暴雨像魔鬼一样,在那一天露出狰狞面目。尽管它在第二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留下来的创伤,尤其是给郊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伤害,在短期内却很难消除。要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郊区的任务比城区更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北京要求举全市之力打好救灾善后维稳攻坚战。

灾情严重,善后的担子更重。受灾群众需要吃、穿、住,山区灾区道路需要修通,洪水过后需要防疫病流行,城市道路积水需要排干,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需要排查险情,有关善后安置、生活保障等还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这些工作,哪一项都不能疏忽,也都等不得拖不得,时间不等人,任务也不等人。

显然,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迅速建立科学的重建决策制度,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井然有序,令各方满意。在第一阶段的抢险救灾过程中,各级干部和职能部门全力行动,素昧平生的北京人守望相助,展现出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人文精神和自我拯救意识。灾后重建,首先就应当扬显这种精神,继续发扬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攻坚克难,迅速抚平强降雨撕裂的伤口。

灾后重建既是一个良心活,也是一个民心活。用心去体察群众遭受的灾难,用心去体会群众经受的苦痛,我们就应当把各项工作做得与群众更贴心,让群众住得安全、吃得放心、消除恐惧、缓释心理紧张情绪,使群众感到慰藉。同时,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排查检视各项安全隐患,找到解决城市抵抗暴雨等极端气候灾害、最大限度把损失降到最低的根治之法。如是,我们在这一场暴雨中失去的,必将在我们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 />
7月21日,北京遭遇强降雨。截至22日17时,大雨已造成37人丧生,7人失踪,其中25人为溺水死亡。

这次北京暴雨来势凶猛,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70毫米,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而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的降水量甚至达到460毫米,实属罕见,这样的降雨量放在中国其他城市,估计谁都承受不住。因此,从降雨量来说,暴雨成灾有其客观性。

然而,仅仅一场大暴雨竟让这么多人付出如此惨痛的生命代价,恐怕谁都不曾预想到。更令人震惊的是,悲剧发生在可能拥有全国最好基础设施的北京。问题在于,生命的消逝该不该是这场灾难的必然结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成果,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远胜于乡村等其他聚居形式。然而,在一些极端天气中,城市还是暴露出了脆弱的一面。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恐怕都不能百分之百地挣脱自然灾害的侵扰,但是不同的城市,面对灾难的承受能力,灾难对其的影响程度却可以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人的生命保障而言。

以北京的此次暴雨来说,它并不像地震、龙卷风那样突如其来,使城市瞬息进入被动受难的状态。降水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随着雨势加剧,气象台在14时将暴雨蓝色上升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8时30分,预警信号再次提高,升至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从降雨到灾害形成,其间有很长的演变时间,这段时间足够把人员转移出危险地带,恐怕也足够对陷入危险的人予以施救,本可以减少乃至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在为这些逝去的生命痛惜的同时,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不够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的良心”说又一次出现。客观地说,这些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关的问题很难一夕解决。即使机场滞留、交通瘫痪、暂时的社会失序、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等在所难免,也都不至于让情况演变至生命灾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完善的必要,但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面对暴雨等灾害,管理可能更加重要。这场暴雨正暴露出了管理的漏洞。比如预警问题,北京气象局回应称给市民手机发送预警信息尚有技术障碍,这一回应迅速遭到多家通讯公司的反驳,足见预警通报环节的问题。

再比如应急问题,预警升级后,应急方案随之启动;虽然具体的应急执行步骤并不清晰,但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为什么那些容易积水的地方预先没有派人守候?为什么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低洼居住地实施救援,导致25人在市区内溺亡?进一步而言,城市应急方案的设计究竟是以生命安全为先还是恢复秩序为先?

北京暴雨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并非只是“北京问题”,从生命保障角度来说,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

' />
在这次暴雨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本来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放弃了全网群发短信这一最高效的告知手段,为其工作留下明显的硬伤。

7月21日的大暴雨为什么气象部门没发送预警短信?北京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但戏剧性的是,北京联通、北京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却不认可气象部门“发短信存在技术障碍”的说法,表示全网发送短信不存在技术障碍,此前已与市政府合作多次。(7月23日中广网)

手机预警到底是否存在技术障碍?从技术上,相信运营商的说法是对的,这从大家日常收到的各种政府群发短信可证,去年在同样基站条件下,仅除夕一夜,北京的手机用户就发送了共10亿条短信。

当然,运营商的反驳也并不能说明气象部门在撒谎,具备千万级短信群发能力的是运营商,而气象部门自有的“短信终端发送渠道”就相当有限,其“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的表述也合理。

但问题是,在预测到特大暴雨后,既然已经有过多次市政府与运营商大规模全网群发短信的合作经验,又明知自有的短信终端不堪使用,气象部门是否选择了去求助运营商对市民广而发之呢?是意识问题,机制问题,沟通问题,还是经费问题?

在这次暴雨预警过程中,气象部门本来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放弃了全网群发短信这一最高效的告知手段,为其工作留下明显的硬伤。

气象信息只有被公众所利用才有意义。事实上,过度依赖自有气象短信服务平台,而缺乏向运营商、公众免费提供手机短信预警动力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严格说公众获得气象信息是不应该收费的,但在某些气象部门,气象信息又常被看做一种可以垄断的资源,很多气象部门下属有专门负责销售天气预报的SP服务商。2007年,某省会遭遇暴雨袭击,由于当地气象局放弃移动运营商,而让自家公司发送预警信息,使大部分市民没接到暴雨预警,最终导致至少2人死亡。当地气象局称:“负责发送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的河南华云公司因技术原因,他们只能优先发送短信给交费定制天气预报的手机用户。”

人命关天,公众利益天然第一,希望此类悲剧不会再重演。

□信海光(媒体人)

' />
“山洪暴发,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有上百个小学生被困,110打不通。”21日晚,北京暴雨倾盆,一条求助微博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经过救援,截至22日,受困的351名学生以及60余名教职工全部脱险。但记者调查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学生培训基地竟然是建在排洪河道上。(7月23日新华社)

当地村民反映,这所少年军校所在的位置十多年前是排洪河道,在这里建房子简直就是“欺负老天爷不下大雨”。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侵占河道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所学校的下游河道位置,被人圈占后成了储货场,储货场一侧的围墙已被这次洪水冲毁了。

因为环境的破坏,北京很多河道已经丧失了天然的功能,大面积的河床十多年干枯裸露。因此,很多河道也被悄悄地开发利用起来。

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正是这些河道中的建筑之一,所幸的是,通过民众的积极救援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通过此次事件应该反思,谁应该对排洪河道上建房子负责?还有多少房子建在河道上?

无论如何,排洪河道上建房子,主管机关不论是没有把住审批关,还是没有把住监督整改关,都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但当下,汛期还没有结束,有些河流虽长年干枯,也说不定会突然发生洪水。有关部门还应启动调查,彻底排除影响防洪措施的河道建筑物,避免暴雨到来时措手不及的险情再次发生。

□兰守愚(职员)

' />
碎片化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了窥探灾情的窗口,也给他们参与救助提供了通道。

61年未遇的暴雨,让北京深受涝灾。而这两天,成千上万的微博也在关注灾情,不计其数的网友参与了爱心互助,扩散救灾信息、发动救灾行动。据新浪微博统计,讨论北京暴雨的微博已达千万条。

一场暴雨,淋出城市的脆弱,也洗刷出人心的坚实。喷涌的“暴雨微博”,传递着爱心的热量,也发挥着现实的救济效用。

有车一族“双闪行动”,免费接客回家;热心供给避灾临时住所,提供食宿;转发求救信息、救灾进展;鼓励救灾者,悼念逝去的生命……在转发、评论中,微博成了彼此救济、守望的平台,成了爱心蓄势迸发的容器。网民们慷慨施援、各尽所能,用充满切身体感与关怀的微博,拼接成大爱的拼图。

不只是民间互助,许多政务微博也高速运转:北京消防、平安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在暴雨期间,共发布754条微博,转发达50余万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救灾工作的透明度,而微博上发布的求救信息,也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更明确的救助目标。

媒体的官方微博也在暴雨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京报的官方微博,一夜发布60多条信息,不间断转发雨情水情和交通信息。

微博的爆炸式、裂变式传播,本就贴合救灾的紧迫性吁求。微博是网民们的“麦克风”和“扩音器”,当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交流反馈,公众的参与热情势必被激发。微博激起更灵活、更广泛的民间救灾力量,让政府和社会救灾渠道更宽广、更高效。因为微博提供线索,房山的数百名村民得以很快获救;因为“捎你一段”的微博互助,好多乘客免于被困。可以说,微博填补了政府救灾触角的诸多“盲区”。

见证就是力量,微博串联起人们的眼球,让其聚焦于救灾现场,这也会助推救济的步伐。碎片化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了窥探灾情的窗口,也给他们参与救助提供了通道。在伸手救援中,网民们不再是“局外人”角色,也成了行动者,和那些遭受水患的百姓心心相连,成了命运共同体。

当然,微博的工具性,总是依附于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向度上。正是民众的爱心集结,在微博上凝结成了一股强劲的人心暖流。

□佘宗明(大学生)

' />
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34岁的车主丁先生在积水最深达4米的广渠门桥下溺水遇难。媒体报道称,丁先生在最后时刻向妻子打了求救电话,请求妻子代为报警。其妻称丈夫说当时外面水压太大打不开车门,打电话报警总是占线。

一个生命以这样的方式离去,令人无比悲痛。而在各大网站的论坛里,有关车陷水中该如何逃生的论述,也引发了持续的关注。

但在现实的语境里,究竟该如何操作,才能让一个人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从容逃生,显然需要专业人士以最科学最专业的态度进行解读,包括车中该准备怎样的工具,包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破窗,包括遇到大水时,该以怎样的速度前进,或者是否该立即弃车逃生。

如今,驾校的课程里也有一些如车辆涉水如何处理的内容,但只是泛泛而谈,也很少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驾校课程里应把自救知识作为专门的一章,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实际操作。如果所有的司机都能掌握自救知识的话,那么类似于水中溺亡这样的悲剧,就会越来越少。

□王毅(媒体从业者)

' />
预防灾后疫情、防止次生灾害、彻底排查险情,这是雨灾善后的重中之重。而房山等山区的灾情比人们想像得更为严重,是善后必须“重点关照”的区域。

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前日强调,“举全市之力打好救灾善后维稳攻坚战”,包括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不出现疫病流行”;排查险情,开展道路桥梁、供电通信设备等受损基础设施的检查修复工作;杜绝次生灾害发生,避免新的伤亡损失。

“7·21”暴雨已过数日,天气转好,但此时,雨灾善后仍然不可松懈。有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场暴雨会带来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媒体报道看,房山等山区的灾情,比人们想像得更为严重,实际上,主要的死伤、受灾人口和损失都在山区和农村,而并非北京城区。善后,也必须“重点关照”这些地区。

雨灾善后,有几方面是重中之重:

一是预防灾后疫情。大灾之后容易有疫情,暴雨导致一些人员和大量牲畜死亡,饮用水源遭污染,加之雨后高温潮湿,这时候,若不能全面高效启动食品卫生、环境消毒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将有可能暴发传染病,给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服务和执法,密切关注受灾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救灾点的食品供应进行规范,严防各种卫生隐患;对动物尸体统一收集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等。

二是要防止次生灾害,暴雨之后,水库、河道水位上涨迅速,土壤因水分饱和而松软,很容易诱发出如滑坡、垮坝、悬石滚落等一连串的次生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一问题,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房山等重灾区尤其要注意。

国土地质等部门,应马上组织拉网式的专业排查,对受灾的河流、公路、低洼地带、高陡边坡等地深入进行调查,查出潜在的灾害隐患点,建立起预警和避险措施,组织基层单位和民众做好巡查、避险。

三是要彻底排查险情。经历了暴雨的考验,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损毁严重,如道路的路基、路肩被雨水浸泡、冲刷而变软,甚至塌陷。有些尽管表面上看未有明显损毁,但或许各种危险隐患已悄悄地埋下。

所以市政、建设等部门,不仅要修缮已知的受损路桥,还要未雨绸缪,进一步把道路体系受损情况摸清,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及早排险,预防未来可能出现塌陷等事故;对于各类在建工程、基础不牢、结构不稳的建筑物,如工棚、围墙、危房等,都要全面筛查,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加固。

这几大问题,在山区可能更为明显,山区的基础设施、防汛体系和民众防灾意识等本来就是薄弱环节,所以善后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这些区域。各个政府部门责任重大,须全力以赴,“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做好善后工作,其实也是在做预防工作,下一次如有暴雨降临,方能有备无患。

' />
7月21日,北京暴雨让不少车因路面积水而进水熄火“趴窝”,有车主反映次日被贴罚单。对此,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进行了说明和纠正。北京市副市长表示,突发灾害降临时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交管局称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岗位。(《北京晨报》7月23日)

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37人死亡的历史记录,其中就有在深达4米的积水中溺难的34岁车主丁先生。生命是最宝贵的,遇到暴雨车子熄火“趴窝”,逃命还来不及,却被协管员贴上了违停罚单,郁闷的心情可以理解。这些罚单该不该作废,也完全是可以讨论的。北京市表示作废“灾后罚单”,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但是,法治社会,任何决策都是需要程序保障的,我们在为作废“灾后罚单”叫好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其中的程序问题。

从程序上讲,作废“灾后罚单”,有两种途径。一是执法部门主动纠错,对暴雨造成熄火“趴窝”的交通违章性质进行认定,目前社会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暴雨中弃车属“紧急避险”。对于紧急避免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刑法》第21条和《民法通则》第129条分别作了规定,但违章停车所承担的是行政责任,我国《行政处罚法》对此并没有具体规定。但我们可以依据《行政处罚法》第4条“行政处罚应当遵循公正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实施、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规定,将暴雨中违停作为特殊情况,加以讨论处理。如果讨论的结论是罚单作废,则应该公告作废的依据,也以此为契机,对公民进行一下普法教育。

作废“灾后罚单”的另一种途径,就是接到罚单的司机,对处罚不服,可依据北京市《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程序规定》,选择向上一级主管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公安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之后,再看“灾后罚单”是否该作废。但由于“灾后罚单”涉及的不是个别司机,由司机个人以行政复议的方式来推翻罚单,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至于作废“灾后罚单”中涉及到的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的严肃处理,就更值得商榷了。虽然交通协管员是否有权贴罚单,一直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交管部门将贴罚单的权力交给交通协管员,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授权行为,所贴罚单有效。问题在于新闻所提到的“擅自贴条”四个字,如果在协管员贴罚单之前,已经收到了不得对暴雨中紧急避险违停车辆贴罚单的通知,以“擅自贴条”处理并不为过;如果之前没有作相关通知,则以“擅自贴条”处理,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实际上,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早在2008年6月11日就下发通知,取消交通协管员粘贴《违法停车处理告知单》和照相取证工作,这实际上说明了协管员所贴的“灾后罚单”是无效的,根本不存在作废一说。那么,又是谁现在赋予了协管员贴罚单的权力呢?这一违法行为本身,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依法问责呢?之前,还有多少司机遭遇过这种无效的协管员罚单呢?是不是也应该清理一下?

法治社会,一切都应该依法而为,都应该讲究程序。虽然我们对作废“灾后罚单”所体现的善意执法大声叫好,但其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更重要的是,法治社会,应该抓住一切契机进行公众的法制教育,虽然依法定程序、告知法律理由再作废“灾后罚单”可能效率没有如此之高,但普法的效果远比如此一声简单作废要来的更长久一些。

' />
据央视报道,因北京暴雨影响,目前首都机场滞留约8万旅客,到明天还难以消化。出租车机场到市内行驶困难,很多桥无法通行。微博网友菠菜X6连同望京网自发组织“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车队,据菠菜X6微博显示,车队已集结二十来辆车,开赴首都机场接人。(人民网,7月22日)

北京遭受60年不遇的暴雨,给市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并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社会各界对于突如其来的暴雨灾害,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条不紊地积极应对。政府部门发布天气灾害预警,积极疏导交通,全力救援被围困群众,市民们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展开救援行动。面对伴随暴雨而来的交通阻塞导致许多旅客滞留机场的情况,有网友自发组织爱心车辆赴机场进行免费救援就是大雨中的一抹亮色。

守望相助是我们从传统社会以来就一直坚持的人际交往准则,一直承担着政府部门之外的服务功能。然而,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守望相助的古老法则一度湮灭在人们行色匆匆的脚步中,钢筋混凝土更加僵化了对于“守望相助”这一古老社会关系法则的传承。面对暴雨带来的麻烦,“守望相助”这个古老的人际关系原则又被激活,将人们之间的温情传递出去。因此,暴雨中那些守望相助的身影是伟大的,是熠熠生辉的,他们所传递的守望相助的精神,诠释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底色,是城市精神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城市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城市精神不仅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更是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不只是字面上的文字表述,它是对于城市人文实践的综合提炼,并且要在具体的人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在这次暴雨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较好地诠释了暴雨中那些坚持的身姿,从发布暴雨预警到启动应急预案,从疏导交通到救援被困者,这些温情脉脉的行为,不仅较好地诠释了城市精神,而且把城市精神推向更高更远的境界。

当然,这次暴雨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关部门对于暴雨预警以及暴雨给市民的带来的麻烦似乎估计不够,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方面尚存在提升改进的空间。如今已经进入雨季,防汛工作又是常年坚持的一项工作,相关部门早就应预计暴雨来临的应对预案,哪些路面会出现积水,如何疏导交通,群众被围困了该如何救援,等等,这些应该早就有相应的预案,并且应该进行过多次演练,以便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去年北京暴雨就曾暴露出施政基础设施的一些问题,如今这些是否已经解决,面对暴雨的表现如何?暴雨中发生的人员伤亡事件,或者由于困在车内无法脱身,或者电线落水触电身亡。虎扑篮球:暴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展开自救行动,市民是否得到相关的灾害应急反应知识培训呢?面对这次暴雨灾害,媒体大多强调“60年一遇”,但相关部门的应对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些都需要认真反思。

城市精神只有和实践结合才是鲜活的,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城市精神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精神只有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才能焕发出活力。暴雨中为救助群众而牺牲的派出所长,组织爱心车队运送滞留旅客的网友,那些默默守望相助的人们,无不体现了城市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同时,面对极端恶劣天气,在加强预警预报的同时,多向市民普及灾害自救知识,并提升灾害应对方案,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此外,未雨绸缪,加强施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城市精神的题中之义。

' />
日前,北京暴雨和扬州地震成为舆论的焦点。两事件都属于自然灾害,北京瞬间变为北海的境况很容易让人想起南京和武汉的情景,面对暴雨侵袭,城市建设竟然如此脆弱到不堪一击,着实让人汗颜。北京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这是政府的正确反应也是必须如此的反应,因为作为面对这种地质灾害天气,客观的难以避免,只能靠人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汇集的智慧资源和人力资源可谓居中国之首,而城市建设,尤其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应该也具备着最高水平的智慧。

城市内涝,不是北京自己的弊病,很多城市一旦暴雨来袭,多面临如此困境。那么,到底是雨量太大还是城市建设太弱,这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按照道理说,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在房屋建设过程中便有防震的基本要求,如不合格,便是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建筑。按照要求是不能建设的,但现实中,尤其是在多次的地震中,如汶川大地震,总能成为检测城市建设,尤其是建筑水平的特殊形式。在地震中,往往会检测出哪些属于豆腐渣工程,哪些是经得起考验的建筑。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副作用而已。如果说当自然灾害中刻意检测城市建设,那就有种幸灾乐祸的意味。

到底城市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应该依据什么?防震的指标,防水的指标,这些应该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涉及到城市长远发展的健康指标。北京地铁进水似乎不是第一次,那么,地铁进水必然涉及到城市建设的规划问题。地铁的出口难道能建设在地势低洼之处?否则,怎么会进水呢?可见,这仅仅是一个小的方面,反应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城市建设到底依据何在?是短暂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短暂的经济利益无疑是短视的,只有长远的利益才能为城市发展添加助力和羽翼。但众多的城市内涝已经让国人发现这个问题,城市发展仅仅关注“上半身”,其“下半身”由于不见阳光,成为被忽视甚至忽略的部分,这也可见城市建设者的短时所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扬州地震后,网友发现高邮地震局的新闻已经7年不更新,而地震局回应中声称,网站已经与科技局合并。总之,官方的回应总是有道理的,无非“黑客入侵”、“临时工”、“急着下班”等等堂而皇之的话语。地震考验着官方的回应速度和建筑的质量问题。在去年日本大地震中,严重的建筑质量问题并没有爆发出来,这说明,任何工作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高度在平时的建设中已经高度重视,而非依靠自然灾害去检测,这也成为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我们在面对邻邦的灾难过程中,不由得肃然起敬。

自然灾害,是任何人不希望出现的,然而这又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当自然灾害成为检测城市建设的特殊形式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悲哀于平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却要依靠这种形式来检测。

' />
61年来最强暴雨袭击北京,这成了刚过去的周日里一条重要新闻。

即便是“61年来最大”,我想它验证出的,不过仍然是城市市政建设与应急机制的短板,它们乏善可陈且再次令人失望,或许正是如此,关注此条新闻的媒体更多将目光聚焦到暴雨袭城中的“普通公民”身上:一位陌生的市民开车将在暴雨中跋涉了一公里的母女送回了家;一些被水压冲开的下水道井盖前一直有环卫工人把守,拿身体作警告标志;一辆车被积水淹没拖不出来,警察对人群里喊道:“谁来帮忙拉一把”,结果几十人冲上去;还有人在微博上主动提出,愿意义务去机场运送滞留的旅客……凡此感人的种种,不胜枚举。

即便身在千里之外,我也无法不为这些温暖细节而感动,平凡人的善举总是最容易打动人心。一辆没有漠然驰去的小车,风雨里坚守下水道井盖前的环卫工作者,以及那些不约而同伸出的救援之手、微博上主动发出的“义务”声音,于骤然来袭的危情前,它们是自救举动,是守望相助,也是可贵的公共精神——— 此刻,所有人只有一个名字:受灾者。而所有人都在同一艘灾难的伤船上。

只是,在我为灾难中的公共精神感动不已时,也不由得思索与想象:当暴雨退后,当灾情不再,这些有爱且有担当的市民还会“存在”吗?换而言之,我们还会再邂逅到随处可见的公共精神吗?

答案或是不乐观的。充塞于公众庸常生活中的,可能仍会是整体不堪的道德观感与市民印象:身边那些擦肩而过的市民依旧自私、冷漠与难以被信任,他们可能依旧会不敢扶起马路上摔倒的老人,依旧会在微博上无端约架,也依旧会时不时蹦出几句“排斥外地人”引发轩然大波的言论——— 此间的形象断裂意味着什么,到底哪一种才是最真实的?

反感用“中国是复杂的”来诠释此种断裂,在我看来,“灾难中的公共精神”与“寻常生活中的庸常道德”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对应了最真实的生活背景。之所以会以某种近似二律背反的悖论出现,其实不过是说出了两点真相。其一,并不像某些人刻板成见的认知,我们并不缺乏公民精神与公共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本身就是普通公民的自觉与本能;其二,于寻常生活中,缺少的可能更是公共精神的表现动力与路径。于是,围观者更多看到的是寻常个体者道德之“小”,以及只有灾难与大型事故才能检验出的公民成色。

别去怀疑“人性本善”,公共精神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它首先要来自于一种常态公共生活的实践。

可反观现实,此种实践的参与途径与氛围都是不够的。无论是监督公权、社会自治、道德建设还是平等意识的培养,许多公共事务信息不透明,公民意见表达常被遮蔽,难以达成公平的博弈,这一方面必将导致公共事务“最大公约数”成效的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必然挫伤公民的参与热情,被迫自我归类于“局外人”。最终的结果自然只会是,常态语境和现实中,看不到诸如民间组织自治中的自我主体性,也很难生出对他人苦难、遭际的自然同情与援手。

常态的公共精神从何处来?怎样才能把灾难中的人性瞬间固化为更永久的叙事,成其为触手可及的社会良性资源?它显然需要常态化的“出口”和引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公权者有着怎样的道德形象,就会衍生出怎样的示范效应,公权者必须积极加强自身道德形象的塑造,以感召和激发公众的日常之善。此外,制度建设必须发力,让公众参与到社会之善的共同培育中来。譬如,可否对暴雨中努力作为的普通人加以表彰,以衍生出更多社会正能量?譬如,可否从救济机制着力,减少普通人行善的后顾之忧?

暴雨“走”后,公共精神如何薪火相传?这是更真实的“娜拉之问”。在为暴雨中的遇难者送上一支素菊外,它一样需要被追问。否则,如同暴雨中似乎无解的“看海”现象,每逢灾难才现的大人性之美,它虽催人触动,终究难以令人释怀。

' />
相关评论:

一场暴雨,检验公民社会的成色

暴雨中,微博也是救灾新平台

雨灾无常,预防机制应做“最坏预设”

学会自救,灾后急需的社会行动

本网评论热词:北京 特大暴雨

一场60年来最大的暴雨终于远离了这个聚集了23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从7月21日上午10点开始,到次日凌晨2时,北京市区的降雨量达到了212毫米。为此,北京市气象台21日18时30分发出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这场暴雨也最终导致了至少37人死亡,近1.5万人转移,个别地铁出现塌陷,以及超过300个航班遭遇取消和无法统计的人群因为交通阻塞而无家可归的结局。

暴雨袭来,列车停驶、航班取消,这些基于安全的考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导致多人丧生,造成河水倒灌,以及引发全城交通拥堵,使得大量人群滞留室外,却足以令整个城市陷入省思。更何况,类似的情况无论在最近几年的北京(如2011年6月23日的北京也因为特大暴雨引发类似后果),还是在其他规模相近的城市(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也出现多次因为暴雨导致的城市问题),都已经被重复过多次。故而,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诸多城市,在应对极端气候的时候,都为此交过不少学费,也都到了必须进行深刻反省和行动的时间节点。

7月21日晚,面对这场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暴雨造成的混乱局面,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不已的行为。而做出这些行为的,既有服务于公共机构的人员,例如奋力救人、忠于职守的七千交通警察,和那些站在每一个井盖被冲走的下水道口的环卫工人,他们的提醒显然避免了更多悲剧的出现;更不乏来自民间的热心人士:微博时代,信息的流通更为便捷,这也使得微博上的“爱心接力”代替了以往的争吵欢愉,一些由私家车组成的便民服务队穿梭在城市间,也同样让人觉得那个雨夜并不缺乏温情。

不过,温情固然宝贵,感动诚然必需,但却不应该盖过反思。对于政府而言,危机过后,大力表彰公职人员并非不可,但却更应该建立一个反思的平台,让更多危机中的受害者诉说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一个持续存在的悖论却在于,如果一些人的遭遇无法列入公共机构的统计列表,那么这些人的问题就可能会忽略,原本的社会问题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政策层面的问题。

以北京的大量底层人员为例,鉴于高房租的压力,很多人只能选择栖身于地下室,一旦遭遇暴雨,室内浸水几乎已成定律。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从官方的统计数据中找到北京市居住在地下室人群的确切人数,更无法知晓7月21日晚到底有多少“京漂”无家可归。但我们却能够看到,早在2011年初,公共机构就曾严令地下室不得用于居住。这一不切实际的指令显然无法真正实施,这也使得整个地下室居住人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甚至因此遭受劫难。更为糟糕的是,这些人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一点,从微博上充斥大量中产阶级互救的话语便可看出,在地下室的一族,他们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言。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死结,也可能还是回到舆论普遍抨击的下水道建设糟糕这一点。但的确,对于担负着城市规划和建设主体一职的政府,如果在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建造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大规模的动作,那么可以预见,每次暴雨之后,批评的声音都会传向政府。因此,对于今天中国很多城市的管理者而言,记住雨果“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一格言是有必要的,以此作为城市建设的标准,这是许多市长都需要认真对待的议题。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同样的也是民众的,反思需要进入政府议程,却也不应该缺位于民间。换言之,在城市的排水设施完善之前,民间社会需要意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一套自救、互救的网络、经验,以及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政府政策的变革。对于民间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却更是一次机遇。危机面前,如果民间社会能够尽可能由自己克服,或者能够通过将问题细化,以科学、详细的论证推动相应的政策,那么城市的主体就有了真正的回归。而当城市的主体真正回归到芸芸大众身上,城市的精神也就有了真正的生长土壤。

' />
相关评论:

一场暴雨,检验公民社会的成色

暴雨中,微博也是救灾新平台

北京排水问题再遭质疑 媒体五问暴雨应急

学会自救,灾后急需的社会行动

本网评论热词:北京 特大暴雨

近日,暴雨来袭,让多个城市深受内涝、交通瘫痪之患。北京更是遭受了61年未遇的强降雨,截至7月22日凌晨2时,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据报道,目前有10人在北京大雨中丧生。截至22日1时30分,各山区县共组织近一万五千人转移。

21日,北京城一天内,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这也是北京市气象台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发布的首个暴雨橙色预警。这些官方气象预警层面对暴雨给出的制度性反馈,而当日出行被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进退尴尬,被“泡”在雨中一时回不了家的京城民众,一定有自己更具象更切肤的感受。公共应对上,北京启动今年首个二级应急响应;机场方面,表示将最大限度减少航班延误;防汛方面,千人出动抢排积水;交管方面:7000名交警全员上路。还有一派出所所长在救人时不幸身亡。

而除了这些公共管理层面的多方联动紧急响应,市民自发的援救行为更是可贵。中国人的公共情怀在灾难中,特别是自然灾害面前,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前的地震、洪灾等地质灾难面前,八方驰援的大爱已无须赘述。在这次京城暴雨中,民众也广施援手:微博上,有单位或市民发帖称愿意敞开门,提供免费食宿条件,给附近受困民众暂避或借宿。对于有车辆被淹搁浅,司机受困的,民众自发组织营救,拖车救人,紧急送医。对因航班延误取消造成的首都机场约8万滞留旅客,一些网友自发组织免费救援车队,接送滞留乘客。

如此民间爱心接力,我们看了很多,民间第一时间织起的爱心大网,温情涌动。民间救济,也是对公共管理完善的倒逼。都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怎样让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更牢固,及时排患,尤为关键。

每逢下大雨。“到城市看海”,变成民众最无奈的打趣。北京内涝,位于团城的建成于600年前的明代集雨排水涵洞就会被媒体翻出来。到22日上午,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古代排水系统都还在完美“服役”中,现代巨资兴建的基础社会为何屡屡在一场暴雨中被淋得狼狈不堪,原形毕现?这值得我们深思。

有网友在微博上说:“21日暴雨以及今日善后有几个地方不能释怀:一是预警机制没真的预警;二是应急机制启动缓慢;三是机场高速对自发接滞留旅客的车收费;四是政府机构、公共建筑没开门为被困者提供庇护;五是很多暂时停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违章停车的罚款单。”这也表明,公共服务在关键时刻还不尽如人意,亟待改善。

雨灾无常,那些坊间大爱、官民抗灾,固然感人,可感动不能代替公共预防机制的“亡羊补牢”——预防措施,理应“做最好的憧憬,做最坏的打算”。如果那些排水系统“不堪大用”,紧急救灾机制动辄失灵,那雨灾到来我们也只能“阿弥陀佛”了。只有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少些“祸上添堵”,才能避免天灾后面是人祸。

' />
大雨中坚守令人难忘

一个饭馆儿里的小男孩儿,一直站在没过膝盖的雨水里,告诉路人有个井盖被顶起来了,小心别掉进去;几名环卫工人,在北太平庄桥下,在雨中把自己作为“路标”,提醒路人绕道而行;还有一个环卫工人,为了尽快把堵塞井口的杂物清开,竟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湍急污浊的积水中,直到积水能顺畅地排放……

媒体有关京城近日大雨的这些报道,不仅让人见识了什么叫职业操守,更有什么叫“有志不在年高”。想那小男孩儿和那些工人们,不一定说得出什么动人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一个人在危急时刻该有怎样的担当。在这场特大的暴雨中,我们已无法数清京城各处有多少这样动人的情形了,只记得那是一个个在雨中坚守的身影,感受着一种默默的奉献。

北京爷们儿真给长脸

前天晚上的大雨,让很多汽车在路上趴了窝。仅广渠门桥下,就有5辆被淹的车辆拖不出来。情急之中,一名警察对着围观的人群里大喊:“谁来帮忙拉一把”,结果一嗓子,立马就有几十个大老爷们儿冲了上去——前晚发生在广渠门桥下的这一幕,让人振奋也令人动容。

谁说北京人只爱起哄架秧子看热闹?危急时刻,看咱北京的爷们儿够多威武。从“在北京看海”,到如今的奋然一跳,现场的那些哥们儿爷们儿们,你们可给咱北京人长脸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在这种时刻,就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雨夜的双闪映照爱心

500多架航班因雨受阻或取消,8万多名旅客在机场滞留。前天的首都机场,可能既遭遇了建场以来最大的一次旅客滞留事件,同时也见证了北京人爱心的一次大爆发——一场“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的活动,经由微博不胫而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为一场集体救援。

事儿最早是由望京的部分居民发起的——但随后就引发了很多市民的踊跃参与。从第一批的二十多辆“爱心车队”开始,到后来其他区县市民的不断加入,包括还有来自天津网友的参加,“爱心车队”按照约定,一路打着双闪,在京城的雨夜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蔚为壮观。

还是在现场执勤的一位民警说得好:当他刚看到那一排“齐刷刷”的“双闪”停在接机平台时,开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及至明白这是北京居民自发组织的“爱心车队”时,才恍然大悟,继而感动不已。对困在雨中不能回家的很多旅客来说,这种感动更是不言而喻。

一场风雨中爱心接力,虽然未能使首都机场的全部旅客解困。但那“双闪”映出的爱心光芒,无疑会长久地映照在每个人的心里。

暴雨无情京城有爱

前日的那场大雨,不仅让首都机场一时人满为患,就是在市区各处,也有不少行人被大雨浇在了半道。急促且持续的大雨,使不少道路尤其是立交桥下积水颇深,很多道路交通一时中断。公交车辆难以通行不说,就是相对灵活的出租车也不敢贸然上路,这样,就使很多乘客不得不冒雨在水中艰难跋涉,以求早点回家。

然而,风雨中也有这样的温情场面上演:一位网友发布微博说:他们一家三口趟水走了一公里,没有出租,没有公交,一辆起亚越野停下来,把他们送到家;更令人感动的是,就是那位助人者,回家后立刻在微博上发出倡议:呼吁还在路上的开车朋友顺路捎带还在走路回家的人。瞬间,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上千次,并有大量网友留言自己拉送路人的经历。

大雨无情,京城有爱。北京的这场大雨让人们遭了不少罪,也使大家感受到平日里难得的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