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信息时报》在其“网事焦点”版登出了一则“致歉启事”,称其7月16日所刊登的题为《一盏吊灯价千万中石化再惹众怒》的报道与事实真相严重不符,向中石化集团公司致以深深的歉意。(7月28日人民网)

媒体因为报道失实而道歉,这是应该的,也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中石化该不该也给民众道个歉呢?

“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元天价吊灯”被曝光后,中石化站出来解释说,吊灯从设计、制作到运输、安装,全部造价不是1200万元,而是156.16万元。可是,1200万元的吊灯是天价,156.16万元难道就不是“天价”?156.16万元,在中石化眼里可能算不上什么大钱,可在一般老百姓眼里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贫困的农村,156.16万元至少可以盖好几所希望小学。一个吊灯就花了一百多万元,作为一个一再喊亏、找各种理由向国家要补贴的国有企业,中石化不该为这事向民众道个歉吗?

还有,针对网友“中石化2.4亿元奢华装修”的质疑,中石化也解释,中石化小营办公区始建于1986年,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于不符合抗震要求、设备老化等原因,需要重新维修。工程总预算2.4亿元,其中内装修费用5925万元。一下子拿出2.4亿元用于维修,这样的数字也太让老百姓心惊肉跳了。花2.4亿元装修一幢大楼,中石化是不是也该向民众道个歉呢?

另据报道,1999年至2007年6月,陈同海利用其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长的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9573亿元。他的种种腐败行为,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从报道看,这绝非陈同海一个人的问题,涉及中石化极严重的管理问题。中石化出了如此巨贪,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为什么就不能站出来给民众道个歉呢?

' />
最近,中石化156万元的豪华吊灯遭到舆论大加鞭笞。联想到中石油耗资数十亿元的新办公大楼、中石化前董事长陈同海每天挥霍4万元的奢华,让人不能不关注央企繁荣背后的公司治理隐忧。

大型央企的资源浪费印证了美国公司治理权威学者Michael 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根据他在1986年发表的论文,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完成所有NPV(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后所剩余的现金流量。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自由现金流量应以分红形式返还给股东,因为公司运用这些现金流量所产生的NPV为负数。但是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层则想方设法把自由现金流量留在公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难度并不大。一般而言,支配的资源越多,给管理层带来的满足感越大。

管理层运用自由现金流量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扩大在职消费,把自由现金流量转化为管理费用;一是不负责任地投资。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多元化浪潮,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应该说,第二种消耗自由现金流量的方式更为隐蔽,但从金额上讲危害更甚。从这一角度看,鼓励央企分红虽然可以减少自由现金流量,是正确的方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管理层会发明更为隐蔽的办法来留住自由现金流量。

作为对管理层在自利驱动下过度多元化的纠正,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恶意收购的浪潮。一批收购大师被称为“拆骨专家”,因为收购后把业务简单分拆即可大大提升企业的总体价值。垃圾债券(junk bonds)的问世,更是大大便利了敌意的杠杆收购(LBO),可谓是对董事会治理失效的一种外部补救。

对中国的央企而言,由于国资委一股独大,管理层任命和考核“官员化”,远未建立能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监督和制约管理层的治理机制。央企虽然实现了上市,在董事会引入了独立董事,但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国资委掌握了人事、薪酬等关键权力,董事会不可避免地沦为了橡皮图章。不幸的是,国资委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没有足够的信息对管理层实施严格的监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逃避国资委监督的手段可以说是用之不尽的。

尽管公司治理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现实世界的不幸在于,股东在公司里扮演的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角色,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关系只是一种人为的假象。加尔布雷斯(John K. Galbraith)指出:21世纪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公司系统建立在(管理层)不受约束的自我致富权力之上。他称之为“无罪欺诈”。加尔布雷斯尖刻地指出,董事会是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一个可爱的“和事佬”,董事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名誉学位获得者和大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在央企体制下,由于薪酬受到官僚体制的制约,这种“无罪欺诈”更多地表现为令人瞠目结舌的在职消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非常值得大型央企警醒。以前,在沉重的历史包袱、糟糕的财务状况重压之下,央企具有充分的压力去推进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如今,央企利润丰厚,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进一步改革的动力正在丧失。

其实,央企目前的丰厚盈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垄断优势而非管理效率。不断暴露出的公司治理问题告诉我们:央企改革仅仅棋至中盘,下一步的改革推进阻力更大,改革迫切性更容易为表面的高利润所遮蔽,改革的努力也更容易为既得利益所围剿。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 />
近日,一则“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元天价吊灯惹众怒”的网帖在网上迅速传播,很快成为各大网站和论坛上的头条和置顶。中石化有关人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价吊灯1200万元的说法与事实不符。据这位人士介绍,位于中石化大楼中厅的吊灯高4米、直径6.5米,主要材质为水晶和钢板镀铜,从设计、制作到运输、安装,全部造价为156.16万元。

从疑似1200万元到坐实156.16万元,中石化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良苦用心”,回应了愤怒得已经咆哮的公众。这一回应颇具喜剧色彩,让人忍俊不禁。1200万元的天价吊灯是超豪华的奢侈,156万元的吊灯同样难洗奢侈之气。

说实话,当初有网友揭曝吊灯价值1200万元时,我是坚决不相信的。我不相信现世能有千万元价格的吊灯,也不相信中石化财大气粗到如此烧钱的地步,我更不相信中央屡屡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石化敢顶风作案,然而我错了,即便吊灯没有价值1200万元,156万元同样雷人,同样骇人听闻。

156.16万元是什么概念?当下我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一般在每月1000元上下,156万元可以供1560个职工生存一个月;目前,捐助一个失学儿童小学阶段花费不过1000元,156万元够1560名失学孩子读完小学。即便与中石化的一线职务的待遇相比较,156万元花在吊灯上也让人发指。据称中石化的一些一线底层员工月薪不过千余元,156万元可以养活1560名一线员工生活一个月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56万元对于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天文数字,有网友感叹他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这是实话。可在中石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只吊灯的价格,这是多么冷酷的对比?

尤其让人无语的是,156万元的吊灯,数亿元的豪华装修,在中石化眼里还是很节约了,是节约的需要。且看报道:“(装修)工程完成后,将用于改善中石化部分在京单位租用办公地点的情况,实现集中办公,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中石化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原来还是“节约办公成本”的需要,如果不是“节约办公成本”呢?是不是一只吊灯真的需要1200万元?是不是2.4亿元的装修预算还远远不够?这真是,中石化一说节约,地球人都笑了,都笑喷了。

可笑完我要问,早在1988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出虎扑篮球:清理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通知。2007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坚决刹住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的歪风。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大楼,严禁建设豪华楼堂馆所。去年地震发生之后,中央又多次强调要节约,禁止铺张浪费。为何中石油将这些禁令当作耳旁风?

' />
?

一盏吊灯居然能成为7月16日各大门户网站的特大新闻,这怕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前所未有的稀罕事;同样,一盏吊灯竟然汇集了这么广泛和强烈的民愤,怕也是空前绝后。如若不信,打开当天的各大网站,浏览下题为 《网友曝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天价吊灯》的新闻后面,那成千上万的网友跟帖就知道,中石化大厅上的这盏天价吊灯已成千夫所指,而相关方面至今没有否认与回应。(7月16日《信息时报》)

当然,吊灯本身无罪,它只是引燃公众万千怒火的导火索,矛头直指中石化。身为时评作者,笔者一向告诫自己要理性、要克制,但当读到这样的排帖:“王八蛋、龟儿子、不要脸,某……”禁不住被滔天怒火所裹挟,忍不住要怒喝一声:如此糟践民脂民膏,天理不容!

用可以建多少所希望小学的钱去安装一盏吊灯,这吊灯发出的光不是金光,也一定是银光了,总之是光芒万丈。沾它的光,我们终于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中石化不差钱,此前的种种哭穷都是假的。15日披露的消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受贿被判处死缓,其中一笔单笔受贿竟高达1.6亿元。两者可互为印证。行贿是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中石化太有钱了,否则人家哪会贿赂他那么多!中石化钱多得无处花了,否则哪会去安装1200万元的吊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发改委又来替中石化说话了。发改委网站挂出头条消息解释“油价”,价格司在“虎扑篮球:成品油价格有关热点问题的说明”中表示,中美油价“基本相当”。对此,知名石油专家、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坦言:“美国各州油价差异很大,发改委价格司提到的三个地方是美国最贵的油价。”原来如此!发改委是拿国内价格较低的93号汽油与美国三地的最高油价比,这哪能相当?你看,这又是在忽悠谁呢?当国人都是不懂外国事的土包子?

现在,就请用常识告诉我们:陈同海受贿的两亿元是怎么来的?这两亿中有多少来自虚高的油价?这1200万元的吊灯又是怎么回事?有多少来自虚高的油价?实际价值是多少,回扣是多少,这些回扣又落到了哪些大小陈同海的腰包里去了?凡此种种,中石化应给愤怒的公众一个答复。

' />
国家发改委网站日前挂出头条消息解释“油价”,表示中美油价“基本相当”。但记者调查获悉,其列举的美国三地油价都是美国最贵的油价,作为比较的国内油价则是价格较低的93号汽油;事实上扣除税负后美国不少州的油价还是要低于国内油价。(7月16日《广州日报》)

不久前,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针对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提供了一份中美成品油价对比数据,力证“国内油价目前仍低于美国”,引发了一轮声浪汹涌的质疑。同样的结论,中石化被质疑在先,没想到发改委竟也趟进了“浑水”。

有意思的是,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出面为垄断巨头证实言论,不外乎存在两种可能:其一,中石化的言论不虚,事实不容颠倒,政府部门出面来证明事实的准确性;其二,政府部门与垄断巨头达成了某种默契,论点保持一致。目前,中美油价“基本相当”不仅受到舆论否定,也让一些石油专家站出来反对,很难说是一种正确的结论。那么,发改委与石油垄断巨头的关系显然就要成为关注点,是被逼宫,还是被“绑架”,抑或是一种无奈的“代人发言”?

中美油价之外,我们不妨也对比一下中美“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作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导者,几乎每一次调整油价都会引起舆论的诟病,被认为缺乏调整依据,甚至形成了“涨价如箭发、降价如拉纤”的市场印象。当然,美国没有国家发改委,却也有油价监管部门。查阅去年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油价高涨后的反应,我们或许会得到“基本不相当”的印象。

去年6月,美国油价和其他商品价格大涨,给美国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联合美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能源部和农业部等其他美国市场监管机构,共同宣布成立跨部门工作组以监管商品市场运作,“坚定地想知道”石油价格究竟怎么高上去的。去年7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指控一公司涉嫌非法操控油价并从中获得巨额收入,向纽约地区法院提出起诉。去年9月,一度连跌两个多月的油价悄然发力,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随即宣布对此展开调查。

由此可见,美国的市场价格监管机构,对市场商品尤其是汽油的价格上涨,是异乎寻常敏感的,并且好像更愿意站在价格上涨的对立面进行调查和监管。在如此高密度和“坚定地想知道”的态度下,美国油价无论是高是低,消费者或许都会放心。而反观我们,每一次油价上涨都会激起一轮舆论质疑甚至市场波澜,半夜涨价几成定势,消费者突击排队加油已经不是新闻,油价上涨而经销商降价的尴尬局面悄然出现,这些难道不值得发改委进行反思吗?

当然,或许可以说美国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来决定成品油价格的,政府市场监管机构更多的责任是监管价格和市场;我国是根据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定价,主管部门很难避开油价调整的责任,二者在很多方面不具备可比性。但是,中美油价已经被多方专家和社会舆论论证为不具可比性,何以要强行对比呢?既然政府部门要对比中美油价,不妨也对比一下中美“发改委”和中美民众的承受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