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内一律互称“同志”,到以职务头衔、行政级别代替“同志”的称呼多了起来,“老板”、“老大”不绝于耳,甚至发展出一套官场“称谓学”。该怎么称呼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自广东省纪委日前发出虎扑篮球: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以来,一场虎扑篮球: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表现的讨论随之掀起。

在讨论中,很多人提到这样一种现象,现在,不管是下级称呼上级,还是上级称呼下级,都有些无所适从。继续称“同志”总觉得很尴尬,于是,严肃一点的话,就以姓氏加职位称呼,再来就直接借用一些社会上的称谓,例如,“老板”、“老大”、“哥们”、“兄弟”等等。后一种情况,被认为是庸俗化、江湖化的表现。

姑且不论称谓江湖化是不是有那么糟糕,仅就称谓的尴尬而言,它在官场的出现并不特殊。换句话说,称谓的尴尬呈现于社会各个层面。

称谓其实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关系甚至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对人际关系以及相应的称谓作过一次重新界定。几十年来,这些称谓慢慢固化下来。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称谓如果继续沿用已显得不合时宜。这个时候,怎么称呼的问题突然地冒了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在街上相遇该怎么打招呼,称同志还是先生、女士?有些则是旧的称谓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两种意义同时使用,时而造成歧义,比如,吃饭的时候把女服务生唤作“小姐”。

进一步来看,社会不同方面的丰富化、多元化,既改变了此前用以界定称谓的社会关系,也引入了更多包括称谓在内的新词汇。反过来说,称谓上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各种社会关系调整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反映。

应当说,三十多年的发展转型,社会关系中“实”的部分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但名实关系的调整,具体到怎么定“名”、如何称呼,则情况不一。有些新出现的称谓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已经固定了下来,但有些没有完全固定称谓的地方,仍处于调整转型期,这也就形成了同一个称谓在不同领域相互借用的趋势。

官场内的称谓混乱,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政系统内部关系的变化。以“同志”相称的平等政治意识被打破,科层制等级意识变强,但系统内没有形成新的规则界定这种关系,于是,只好借用“老板”等系统外称谓。其背后的复杂性,不能草草地以庸俗化、江湖化作结。

脱离称谓困境,需要进行一场全社会范围的定名运动。其目的,在于给特定社会关系一个明确的称谓,同时,对原有社会关系定义下,像“瞎子”、“卖淫女”这样的,带有侮辱、歧视性的不恰当模式进行修正,即从称谓层面体现文明社会价值导向。可以看到,社会组织、舆论已经就后一个问题不断自发地进行修正,而领导称谓上,更多可能要依靠行政系统有意识的自我确立。

□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

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虎扑篮球: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指出党员干部间称呼存在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官员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儿”、“兄弟”等,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该省纪委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

除了官员所任职务外,官员彼此之间的称呼根据级别、亲疏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官场“称呼学”反映了一地的官场文化,尤其在讲究礼节的东方国家,怎么称呼同僚的确兹事体大。早在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就发出《虎扑篮球: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

但“同志”这个称呼近年来逐渐在公众视线中隐退,官员彼此之间称呼官衔是普遍现象,当然基于现代政治管理科学,称呼官衔也无可厚非。不过官场更流行“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谁都愿意在称呼中把自己头衔前面的“副”字去掉。

此番广东省对官员之间称呼作出规范,也是注意到了官场“称呼学”对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在省纪委通知中依旧提到了《虎扑篮球: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但是在如今逐步开放、活泼的政治环境下,回到一律称呼“同志”的年代并不现实。在2003年前后,各地党委曾下发通知,重申了“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的要求,但这一通知并没真正落实。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广东这次通知也主要是为了禁止官员之间的“庸俗称呼”,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同志”以外的其他称呼。

官场“称呼学”既要体现现代政治文明有序、合理的科层制关系,又要避免庸俗和谄媚。此次广东禁止下级官员称呼上级为“老板”,在中国,很多人会对此表示认同。但是在一些国家的政治环境里,“老板”称呼可能稀松平常。比如在一些美剧中不难发现在美国各级政府中,下属常称呼上级“Boss”(老板),“老板”们也乐于接受这种他们眼中平易近人的头衔。

语言是反映现实环境的一种表述,与其刻意局限“称呼学”,还不如从中探究现实政治中是哪些因素决定了那样的称呼。如果党政机关一把手权力过大,一手操控下属的财权和人事权,那么下级称呼其为“老板”,实际上也是权力格局的真实反映。

曾几何时,“同志”一词被视为有训练官员“增强平等观念、训练民主意识”的作用。如今,政治文明的生态场越来越丰富,各地涌现了不少“个性官员”,“称呼学”理所应当该有所进化。除“同志”之外,称呼官衔很寻常,直呼其名也未尝不可,应容许个性称谓的存在,当然不能“庸俗”和“江湖气”。只有权力场的生态得以优化,官场称呼学才能展示更开放、自然的一面。

新华社报道,广东省纪委最近有令,不准在党政机关使用“老板”、“老大”这样的称呼,因为“这样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与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极不相称。”

此规定果然针砭时弊。类似规定还有,穗版纪委不久前出台“十不准”,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准与私企老板勾肩搭背。

不得不承认,这些规定表达了纪检部门对官员形象的良好愿望,但如果这些愿望就是重塑官员形象的全部,那么很遗憾,这种愿望注定要落空。

叫老大,容易让人想到马仔,想到帮派团伙,独断专行,搞乱官场风气,所以不能叫老大,也不能叫老板——这种逻辑很可爱,假如称呼就能左右官场风气,那不如再出一个规定,大领导叫青天,小领导叫公仆,一般领导叫好官,天天喊,天天叫,那官场岂不处处清正廉洁?

为什么会有老大和老板?存在必有理由。谁给他职位,谁就是他的老板,这是这样简单的法则。在企业如此,在机关也是如此。领导给他职位,他就是领导的马仔,民众给他职位,他就是民众的公仆。来源决定性质,叫“老板”也好,叫“青天”也好,本质并没有改变。规定嘴巴,不规定脑袋,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

最近一段时间,反腐的强力让人们对官员形象有了更多的期待。其实,官员形象怎么会是塑造出来,又怎么可能规定出来。与老板勾肩搭背就一定是贪官,对老板声色俱厉就一定是好官,要不就是这些逻辑天真到了幼稚的地步,要不就是纪检也无非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已。

我们大都有一个误区,反腐就是抓贪官。非也,作为小老百姓,我才不关心官员好不好,帅不帅,是温和还是彪悍,海归还是土鳖,我关心的是,他站的地方,是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站的那个位子,有没有如来佛划好的圈。官员本身既无原罪,也无原魅力,诱惑都来自他手上的权力,权力如水,管得好,造福一地,管不好,祸害四方。所以反腐,不是抓贪官,是抓滥权,不是塑造官员形象,是修补官员坐的椅子。“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句话被反复提及,问题是,谁来关,怎么关,关什么,关多久?当权力者本身成为被监察的受体,上哪里找主动力,把这些受体关进笼子里?

这是反腐需要思考的问题,制度反腐、贪官反腐还是口号反腐、规定反腐,这些都是渠道问题,形式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大约是,我们为什么要反腐?我们为了谁反腐?这大约也就能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反腐。

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老大”“兄弟”“哥们”,看起来只是一声昵称,其实是有很深的利害关系的。

你是老大,我们当然都是小弟,中国人素有各种形式的认祖归宗的传统,拜山头,论师承论出身论帮派,认了大哥,就如同结拜了兄弟,从此生死相随了。对老大来说,这是一种荣耀,从此我罩着你,你就跟我混吧;对小弟来说,这是一种誓言,叫一声老大,仿佛就像签了一张卖身契。

当然,历史证明,各种兄弟情最后往往以窝里反的结局告终。可是在那些称兄道弟的日子里,老大和他的一帮兄弟们血浓于水,一起吃香的喝辣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生死共进退,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既然是兄弟,那么好事当然得兄弟们先分享了,于是组织纪律旁落了,党纪国法让位给了兄弟情谊。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自然要被排挤,想不被排挤,唯一的办法也认个大哥。不是谁都可以叫声老大的,要叫得领导眉开眼笑,那必定是你有了当小弟的通行证。

所以,“老大”“老大”地叫本质上还是一种变相的裙带关系,是打着各种人情关系、披上温情外衣的圈子文化,是用私人感情替代了正常的工作关系,用任人唯亲替代了正常的组织人事关系。

可想而知,一旦机关单位成了老板老大的天下,风气会退化成什么样。在这种环境中如鱼得水,还可能把责任背在身上吗?这个亲密要不得,也很有害,理应禁止。

话说回来,老大、兄弟不叫了,这种圈子文化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恐怕也不能这么乐观。就像领导坐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一样,一把手不管叫什么,他都是事实上的老大。老大不怒自威,老大一言九鼎,老大一声令下,趋之若鹜的人多的是。

官场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并不仅仅是因为权力大小产生的,权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可一旦权力掌握着资源分配,又缺少监督和制约时,就会异化人的行为模式。在一些单位,与权力的亲疏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地位,想在这种权力裹胁中独善其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起窝案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在领导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了共犯,这并不意外。

如此说来,让大家改个口只是开始,要破除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江湖习气”等不良风气,还得把官场文化中的这些糟粕连根拔起。官员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也有人世间的感情,也难免被世俗文化感染。老大和小弟之间,不能说就没有单纯的感情在,大家共事那么多年,不可能没有感情,但显然,要把这种感情跟同志之情区分开来,也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所以,为还官场清明正气之风,也为了将官员从私人感情的包袱中解脱出来,除了纪委这样的部门严格管束、领导自律以外,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比如,让权力运行尽可能地公开透明,请群众参与监督,让他们也有知情权和话语权,换句话说就是,别把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尽可能少一点暗箱操作。那样一来,即使有做老大的强烈欲望,也无从下手。

称谓不是小问题2014-05-16 09:54

党政机关内不准称“老大”、“老板”或者称兄道弟,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的这一通知,是从细节处动刀纠正“四风”问题的又一举措。结合当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这个屡教不改的老问题好好晒一晒、洗一洗,正是群众广为期待的。

小小称呼可以折射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影子。为什么在党政机关内会出现江湖味十足的称呼,根本原因还是风气不正。一些领导干部从称谓中找到了优越感,一些人员也通过“哥们”、“兄弟”的招呼中结成了小圈子、小帮派。

长期以来,“同志”在党内是最亲切的称呼,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同志”是一种关系对等的体现,职务有高低,但是人格没有上下。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说“同志”的人少了,有时候如果谁喊“同志”,还会引来周边异样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先生”、“小姐”已经成为主流称呼,还有见商人称“老板”;见官员必称“官衔”;见朋友称“哥们”;见女士称“美女”……这么一些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叫法无形中带着市侩作风、江湖习气,逐渐渗透到党内,打破了原本对等的关系,无形中拉大了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距离。称呼的变化往往就是干部权力观的扭曲之始。

在社会高速发展、人际交往多样化的今天,要把党内称“同志”的好传统坚持下去,除了严肃纪律、三令五申之外,关键还是在于管住一把手。领导干部要在第一时间坚决制止庸俗化的称呼在身边泛滥,决不能打马虎眼,轻轻放过。一把手立场鲜明地反对如此“昵称”,就会对周围人员产生引导作用,杜绝一些人的小心思、小把戏。这样的领导同志,群众也一定最欢迎。

由此看来,称谓绝不是个小问题,在党内“老大”、“老板”的确是叫不得的。

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05月14日 新华网)

“老板”“兄弟”等庸俗化称呼看似亲切、接地气,实则却是以雇佣关系替换同志关系,以血缘关系代替同事之情。久而久之,当称呼入脑入心成为行为习惯,不仅会损害公仆形象,更会干扰正常的组织关系和党内生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让“老大”“兄弟”禁声,无疑是一次反四风的“大扫除”。但“老大”禁声了,同志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能回归正常么?

笔者认为,禁“老板”“兄弟”称呼容易,回归正常的“同志圈”则很难。一者,庸俗化称呼泛滥,是拉关系、立“山头”的本位主义、宗派思想在作怪。用老板“致敬”上司表示效忠,用兄弟称呼下属暗示关照,在相互试探、“摸底”后,经过一段时间“老板”“兄弟”的相互磨合,就会慢慢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使不叫老大了,只不过是少了一个献媚的途径。只要相互勾结的心没死,同志关系很难单纯起来。

再者,庸俗化称呼受生活圈影响极大。试想,天天在生活中、微信里,老大、兄弟等词汇耳濡目染惯了,工作中怎么能不脱口而出?厚黑学、涉黑题材电视剧看多了,下属思想中就会产生巴结“老大”的影子,领导也会有拉拢下属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大”“兄弟”被禁声了,难道人家就不会其它“行为艺术”表达么?显然,生活圈不净化,很难保证“老大”“兄弟”不被随口而出。

事实上,一纸禁令只能在形式上消除“老板”“兄弟”等称谓,却没有让党内关系回归“同志圈”的功效。只要领导的权力还有撒欢的空间,只要党员干部的时间都沉迷在虚拟的官场厚黑里,泡在庸俗电视剧中、忙在与企业老板勾肩搭背上,禁止称呼“老板”“兄弟”就只是一纸空文。即使“老板”“兄弟”,因成为“敏感”而禁声,也会有其它马甲来表达。

因此,我们不能迷信禁令的功效,要把庸俗化称呼扫干净,一方面要“净化”领导手中的权力,不让领导真成“老板”。试想,上下级的关系理顺了,领导不在有一支笔、一言堂的待遇,谁还会挖空心思巴结领导?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该反思,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党内生活会有没有按时召开?禁止庸俗化称呼,党员干部也要净化自己的生活圈。

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5月14日,新华网)

机关称呼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很难再听到“同志”这个称呼,甚至有些人认为,叫“同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疏了,不利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和谐。1965 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就发出《虎扑篮球: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广东省纪委发出的党政机关禁止庸俗称呼通知在全国也不是首家。在此前,已有很多地方都出台过相关规定,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也只有发通知的机关知道。

一个小小的称呼,为何如此难以改正?笔者认为,这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信息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人与人的交往有了较大变化,过去的东西不再适应现代的需要,称呼也一样。在党内,称呼“同志”再正常不过。但现在若也如此,别人恐会把咱当怪物。若在严肃的场合,用严肃的语气喊别人“同志”,或者就代表着极度的不满;更有人以“同志”指代同性恋。这些将变异的“约定俗成”已经将纯洁的称呼变得乱七八糟。

然而,党政机关称呼庸俗化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所致。其实,禁止庸俗称呼不难,难的是将“老板”、“老大”等称谓背后隐含的庸俗关系和江湖思想改变过来。也只有解决了称谓背后的隐含关系,才能真正杜绝不正之风。这就要求党政机关对称呼有所规范,白纸黑字下明文规定。当然,对领导干部,只叫“同志”就真能瓦解江湖习气吗?不加职务真能解决官僚主义吗?我看不尽然。笔者认为,改口更要改心,只有从心里把这些背后的庸俗关系学去掉了,“同志”才能脱口而出,更不致丢失了意义的本真,亲切之余,瓦解权力寻租。

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人民网5月15日)

从古自今官员称谓都在发生着变化,不说每朝每代的官员称谓不同,就连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差异。现在官场流行的“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称谓属于应用语言学词语变迁的正常现象,但这种新的变化好不好,值得商榷。从我们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来看,这种新的称谓并不好。

纠正不符合公务员身份的称谓,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改变称谓的同时,更要改变深植于官员心中的角色定位。如果官员的思想认识没改变,就算四海之内皆叫“同志”也不能根除“四风”之弊。

官场称谓是位置的反映,更是关系的反映。怎么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摆正和上下级、同事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人民才是公务人员的老大。很多人称呼自己的上级为“老大”、“老板”,这是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容易助长“只唯上,不唯民”等现象的蔓延,很多腐败窝案就是这种思维导致的。谁是公务人员的老大和老板,是单位一把手?显然不是,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供养公务员的财政收入的来源是每一个纳税公民,因此,人民才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才是官员的老大。

官员自己只是一名公务人员。很多官员职务不高,“官气”很重,说话做事经常表现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些人没有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想的是自己怎么做好领导的“小弟”,而不是怎么做好人民的“公仆”,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很多人出现上班脱岗、不假外出,工作不在状态,对待办事群众冷硬横推、吃拿卡要、拖拉迟缓等“衙门”作风,这些都是没有认清自己公务员角色的表现。

对同事和下级不能讲求哥们义气。有的官员爱和同事称兄道弟,帮助同事朋友,而不是公道正派地帮助人民群众。有的官员做老好人,不敢也不愿指出同事身上的“四风”问题,不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都是同事之间不良定位的表现。至于把下属称呼为兄弟的领导或许从内心就没有把下属当成兄弟,虽然官场下级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是做事原则之一,但下级用兄弟感情来处理上级交办的任务有可能造成盲目服从,因为兄弟之间的任务不一定全是工作任务,有些是“私人任务”,长期以往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官员和下级全都拉入犯错的陷阱。

官场称谓是党内民主和良好公仆形象的直接反映,每个公职人员在正确使用规范称谓的同时,更要改变内心深处对官场不同角色的定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良的称呼,建立良好的官场心态。

称呼自己的领导不能叫“老板”,同事不能叫“兄弟”了。记者今天获悉,广东省纪委发出“虎扑篮球: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虎扑篮球: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中发〔65〕71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广东省纪委特别强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5月14日 人民网)

其实在此之前,此类规定已有先例,2003年3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即下发了《虎扑篮球: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内互称同志优良传统的通知》,5月11日,云南团省委下发通知,规定团内互称姓名或同志,不称呼职务。广东纪委的最新通知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如何称呼,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理性与智慧。

广东纪委通知的精神源自中共中央《虎扑篮球: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但搜索一下我们就能知道,此中央通知已下发整整半个世纪了,最早见于毛泽东1960年10月20日的相关文章,那泛黄的时代烙印,明显并不能完全契合当代人的文化、思想观念。

从“志向相同自有国同志者在”,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诠释着“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词后来逐渐成为党内相互称呼共识,1965年12月14日,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在那个时代,“同志”不单单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一种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但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先生”、“小姐”、“女士”、“老板”等称谓纷纷随着新思想、新时尚登陆中国大地,并一时成为代表着尊敬的时髦称呼。

正如同当年的“的确良”与“喇叭裤”一样,称谓也在随着时代和流行在时刻改变,并影响着人民的认知观念,曾经代表尊敬、亲切的“同志”逐渐让人民感觉到老土和尴尬,因为不知从何时起,“同志”、“小姐”、“老板”都增加了更多的含义,我们不禁感叹时代文化思潮让人伤不起。

对官场称谓影响最深的还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虚荣心、名利心、庸俗化现象。2013年10月,《人民日报》发出声音:“不知从何时起,互称‘同志’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一些脱胎于江湖绿林,裹挟着浓厚封建陋习的‘老板’、‘总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称呼,在某些部门或单位已渗透到党内。”而另一方面,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的官场“称呼学”都在严重腐蚀着党内平等的优良传统。

不再称呼领导为“老板”、“老大”,同事不能叫“兄弟”,那么以后如何称呼呢?笔者认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与彼此关系,以“同志”为主,以“姓名”为辅,以互尊为补。如干部与群众之间互称“同志”,上下级之间可以姓名加同志,同事之间可直呼其名或“小”、“老”加姓氏,同时,不论哪种关系都要避免那种充斥着迎奉、拍马的姓氏加职务式称呼和“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的官场潜规则。

带着江湖习气的各种不良称呼严重破坏着党内民主,损害着公仆形象和党和政府公信力,而让“同志”真正强势回归,整个社会在文化、思想、价值观上还需统一认知。一个《香港同志电影节》让“同志”一词充满了尴尬,资本主义文化也在时刻嘲笑着“同志”,但只要13亿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摆正无愧心态,“同志”所代表的质朴与优良传统,依然能打破各种居心不良的诋毁,成为主导整个社会认知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并从思想上真正破除官老爷习气,增加官民血肉联系,凝聚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