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得知,大名县政府大院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并且大名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高的大楼是医院,最破的房子是县委县政府大院。”(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配图可知,此言非虚。大名一中和县医院的大楼,虽然跟其他省市同类建筑比还有差距,但和政府大院相比,却显得巍峨挺拔。图中县委办公场所,就如汶川地震后的危房。若说学校和医院,算得上“危楼高百尺,伸手摘星辰”,那政府大院则是“危房十几尺,伸手接灰尘”。
当然这种局域网内的对比还不明显,若打开各地“政府奢华办公楼大比拼”的网络链接,就会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危楼高百尺”了,比如闻名遐迩的“阜阳白宫”。而诸如模仿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双子塔的,更是不胜枚举。它们或金碧辉煌,或气象森严,虽则造型各异,却都造价不菲。
熟谙这一现实,才会理解为何一座破败的县政府大院,能招来如此强烈关注。或许,由于两厢对比太过刺眼,所以人们下起判断来也格外随意。从舆论反馈看,很多人都被政府大院的古旧残败而感动,认为在这样简朴的场所办公的公务人员,都该是清廉而勤政的。而最先下此判断的,应是这篇人们俗称“正面报道”的新闻作者。我们相信记者的报道如图片中的房屋裂缝一样真实。但既便如此,这种“正面报道”还是暗含一种情感预设,其直观反应就是跟帖中不假思索的叫好声。
不过,这种“正面效果”也未取得广泛共识。有一些自称当地人的网民提出质疑,表示不能一看到残旧的政府大院,就想当然地认为当地公权力运作与此成反比——办公楼越破,官员越清廉,百姓越受惠。也有网民以个人遭遇到的个别官员的失范行为,举出反证。当然,类似未经证实的情况,是不足为信的。
也有人认为,宁可小修小补在危房里办公,也不愿另建新楼,是一场政治秀。因为在危房里,不光行政效率低下,人们生命财产也可能面临威胁,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非理智行为。而即便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未必真无财力建一座简单的新办公楼。赖在旧楼里不走,会不会是出于保住“贫困县”帽子,争取国家扶贫款的考量?
我们可以说,有些质疑是毫无凭据的个人臆测,但各种质疑中暗含的逻辑却是不容忽视的,即我们对政府公权力的评价,不应只集中于办公场所的奢简程度。否则,这和对着一个人的穿着,妄加评判其人品能力无异。
但我们也实在不忍心说这些评论者的判断,是滑稽而肤浅的,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无奈之选。当各种豪华办公楼层出不穷,当纳税人的钱在互相攀比的楼堂馆所中被无情挥霍时,人们只能被迫放低对那些还固守着破旧老楼的公务员的道德要求。只要他们还没砸钱盖楼,人们就宁愿相信他们是好的,至少相对而言他们还不是最差!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辛酸,侧面映衬出的,是公民权利在面对可以肆意饕餮的公权力时的无助与尴尬。
吁请权力运作和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长期的民意诉求。而只要公权力运作还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制约,公众知情权还处于一种模糊朦胧的无力状态,那么舆论监督对公权的评价,只能局限于浅表的“穿衣戴帽”式的关注,就几乎难以避免。试想若只能通过门缝或窗沿,窥视公权力运行,民意评判自然只能集中于门窗缝隙够不够大了——这正是办公楼奢简程度,竟也成为公权力运作评分依据的现实语境。
' />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大名县委县政府大院的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用就是50年。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高的大楼是医院,最破的房子是县委县政府大院。”
无独有偶,多家媒体曾报道过河南卢氏县委多年来在土坯房办公的故事。卢氏县委大院的土坯房也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与县城里高大气派的医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破”的办公大院对于大名县委县政府已经够用了,土坯房办公大院对于卢氏县委也未有不妥与不便。这两个地方党政机关对于办公条件的实际需求,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并无特别之处,那么,其他地方的党政机关是否也可以在“最破”的“陋室”中办公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大名县县委书记所言,党政机关办公其实只需要“有房子,能办公,不就行了吗”,超出实际工作需要的部分,就是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更严重的就是对纳税人的犯罪。一个地方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动不动就修建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豪华“官衙”,都属于典型的奢侈性消费。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学校、医院、群众性体育场馆修得高档气派一些,但对于修建党政机关办公楼,则应当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1999年制定的,至今仍在执行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规定,中央国家机关正部、副部、正司局、副司局、处级官员办公室使用面积分别不得超过54、42、24、18、9平米,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正职、省级副职、直属机关正厅(局)级、副厅级、处级官员办公室面积不得超过54、42、24、18、12平米。据悉,有关方面正在研究修订党政机关公务用房建设标准等规定。这应该是一个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转变观念、调整标准的契机。应当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须严格从实际需要出发,以“经济适用”为限度,不能将办公用房的面积、规模、造价等标准与党政机关的级别挂钩。
大名县“最破”的县府大院和卢氏县委的土坯房大院告诉我们,“官衙”标准应当而且能够走出“官大一级,楼高一等”的陈旧等级观念。按照实际需要和“经济适用”的原则,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应经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论证,经过人大机关的审议、批准,得到当地群众的理解与认可。
果能如此,像大名县和卢氏县那样的“官衙陋室”佳话得以出现,将不只是依靠党政机关的自觉与自律,而是更多地依靠立法机关的权威和法律的保障。
' />
河北省大名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场所。小楼共两层,建于1921年,现在二层已成危房,原来在此办公的县委宣传部已经搬到别处办公。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大名县委县政府大院,一排排平房的屋顶上,前段时间突降暴雪留下的积雪还未消尽,屋檐挂满冰柱。大名县县委书记王晓桦说:“有房子,能办公,不就行了吗?让大名老百姓脱 贫才是当务之急。”(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堂堂一个县政府大院竟然用了50年,成为全县最破的房子,实在令人不敢相信,以至于新闻甫一公布,就引起人们的关注、热议。
当下类似这样的“新闻”的确太少,倒是哪哪又兴建了豪华办公大楼之类的批评之声时有耳闻。即使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政府大楼的豪华程度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学校等基础设施却简陋异常。
河北省大名县,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可是在该县最好的房子却是学校,最高的大楼却是医院。大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兴贵说,“大名县确实穷,办公房子修补一下还能用,改善民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县里有点钱,领导班子都考虑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这话值得一些地方官员时刻谨记。
常言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为民做了一些什么,老百姓心中亮如明镜。一些地方政府兴建豪华办公楼招来老百姓的骂声,河北大名县简陋的政府大院却能赢来一片赞扬之声,这就是明证。
执政为民基本理念和宗旨要求,不仅要讲在嘴巴上,更要做在行动上。有限的财力,是优先投向民生公共建设,还是先拿来建办公楼买轿车,检验着各级政府是真心为民还是权为己用、利为己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利益面前群众优先,艰苦条件干部先扛,群众自然会记在心里,挂在嘴边。大名县是贫困县,但生活在这样的“穷”县的百姓是幸运的。而那些生活在“富”县的穷百姓,又该作何感慨?
' />本报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大名县医院。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
大名一中教学楼。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当豪华办公楼屡屡蝉联年度新闻热词榜之后,不管什么“白宫”啊,什么“人民大会堂”啊之类的,在达到一定饱和程度,形成审丑疲劳之后,这个使用了50年的破敝办公楼,从媒体掀开盖子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舆论的热点。果不其然,在新闻后面的跟帖中,网民出现了少有的分歧,尽管支持者看来占大多数。
然正因为支持者占了多数,所以这个新闻才更有嚼头,很是耐人寻味。一面是我们当下的实际国情——发展中国家,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三座大山压的人们抬不起头来;一面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政风。从这两个方面无论哪边看,豪华办公楼都不应是常态,偶尔的个别才该是新闻。而简朴甚至破敝的办公楼才应该是常态,不足以成为稀奇和看点,本不该成为新闻热点。从这个颠三倒四的现实逻辑看来,事实是正因为太多的豪华奢靡之风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根除,所以“坏人”不挨板子,做了本分的就反过来成了“典范”。
很显然,我们考量一级政府的标准,不能仅仅限于官员是否清廉这一单项指标,更应该考虑其务实的政绩。我们必须考虑政府究竟为群众做了哪些好事,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做了多少实事?如果仅仅因为作风清廉而不考量其实实在在的政绩,就把一级政府推上“神坛”大加颂扬,那么,只能证明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反过头来再说,如果我们再能稍微细心点,就不难发现这座办公楼裸露的电线纵横交错,安全隐患很大。而尤为严重的是,在县委组织部的大门之上,已经出现了相当明显的裂缝,已然属于危楼。从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先扒去这些政府公务人员的公职身份,还原其作为个人的人的本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办公,危机四伏,万一哪天出现意外,谁来承担后果?这个后果是谁也承担不起。以人为本与艰苦朴素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甚至恰恰相反,以人为本正需要的是克服某些极端的、甚至是作秀式的“艰苦朴素”。
我们无法去深入实地调查,仅能从媒体的报道得到一鳞半爪。但就现有的媒体资料看来,这座使用了50年的破敝办公楼,怎样都不该成为一个被竖起来的典范。
' />河北省大名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场所。小楼共两层,建于1921年,现在二层已成危房,原来在此办公的县委宣传部已经搬到别处办公。
本报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大名县医院。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大名一中教学楼。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怡波摄
政府如果想把自己的办公场所弄得气派一些,住着舒适一些,办法总是有的,大不了让群众勒紧裤带,与政府“共渡难关”。但是,大名没有这样做,尽管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名陋室”仍在使用,说明在他们头脑中紧绷着一根弦,如果要给这根弦命名,那就该叫着“以民为本”。
古代范仲淹身居陋室而心忧天下,在大名的陋室之中,也蕴含并诠释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等思想。在现代语境下,要求领导干部一事当前,必须首先考虑民众,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群众没有摆脱贫困,领导却躲进富丽堂皇的场所办公享受,那就是失职,那种上任伊始,便大兴土木,挥霍浪费,改造“行宫”,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顾百姓冷暖疾苦的领导,注定难以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礼赞“大名陋室”,并不是鼓励人们回到茹毛饮血时代,也不是要大家向陋室看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办公场所和条件也要与时俱进,渐趋现代化。而大名县委县政府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办公,并非故作姿态,而是情不得已,是在财力不济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如果一个地方政府长期在陋室中办公,说明当地经济落后,也就并不值得称道。
现实倒逼着大名“穷则思变”。目前,大名领导已经认识到自身不足,找准了发展支点,正在设法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端上“四个饭碗”——农业产业化的金饭碗;招商引资的工业饭碗;文化旅游饭碗;商贸流通饭碗。只有让百姓碗里有粮,政府心里才能不慌,再住进宽敞的场所办公才能心中无愧。
期盼着大名与民共富,机关办公早上告别陋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