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正在纳闷中国A股为何在上午沪综指大跌60多点后,午后突然拉升,全天沪综指大涨1.71%,上涨55.59点,从上午跌至全天最低点3179点算起,大涨123.9点。中石化大涨8.39%,中石油涨幅达3.63%。石化双雄的"怪异"表现,使得笔者当时就想,是否是来自中东方面有利好消息?果不其然,阿布扎比政府给迪拜提供100亿美元援助,用于偿还迪拜世界和地产集团Nakheel的部分债务的消息,下午出现在各大网站。受到迪拜世界获得紧急融资的消息刺激,亚太股市盘中普遍急速拉升,美国股指期货也应声大涨0.6%,美元指数则瞬间跳水。
原来如此呀!笔者认为,虽然迪拜获得了100亿美元的紧急融资,对于缓解近期、眼前债务危机有一定帮助,但是,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对全球资本市场概念化炒作大于实际效果。从本质上来说,迪拜债务危机是迪拜发展模式造成的,是迪拜石油开采完毕后,转向房地产盲目扩张,出现房地产巨大泡沫后,造成的金融风险。这种盲目推高房地产风险、吹大房地产泡沫的增长模式不改变,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迪拜风险。从数量说,迪拜世界集团总负债在590亿美元,未来风险敞口最少在300亿美元,是100亿美元的3倍。况且,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阿布扎比期待用金融援助换取对迪拜发展政策的长期影响力。"老大"阿布扎比方面对迪拜数年来以超出自身能力的模式发展感到不满,希望管一管"老二"。100亿美元援助背后的代价是什么?虽然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阿布扎比可能会施压迪拜接受代价沉重的援助条件,比如,可能要求对方让出酋长国航空公司的控制权。这样的话,对迪拜经济打击更加沉重。
迪拜获得100亿美元援助一时令世界资本市场非常兴奋,但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剂强心剂。因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过去许多国家高负债增长模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暴露出来。11月25日,迪拜的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随后,标准普尔又在本月8日对希腊的主权信用发出警告。希腊的主权评级被下调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亦被标准普尔下调。同时欧洲中央银行10日发表报告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将很可能面临新一轮的债务危机。一时间,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笼罩着金融市场。迪拜危机不可能是孤立的。未来几个月中东地区也许会看到类似情况,欧洲一些国家也可能发生类似情况。
100亿美元岂能阻止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因此,中国一定要汲取迪拜的深刻教训,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决改变过分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的现状,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广大投资者无论投资股市还是投资楼市都要保持高度警觉,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要激进、侥幸。
' />如果现在置身迪拜,仍然可以见证波斯湾明珠的曾经辉煌,最高的摩天大楼迪拜塔、最宽的高速公路、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最大的人工岛和最奢华的七星级酒店……不过这时候也容易让人生出感慨,“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债务危机阴影笼罩下的迪拜像是潮水退去后狼籍一片的沙滩,经济泡沫破裂了,众多的烂尾项目恐怕在未来十几年内都将难以消化,甚至会留下一些永久性的泡沫纪念碑。欠下800亿美元外债的迪拜世界房产项目,现在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烂尾工程。
还沉浸在欣欣向荣繁荣景象中的人,真应该好好倾听一下迪拜这个没有美好结局的童话故事。
迪拜原来只是一个14万人口的沙漠小城,几乎没有实业,不过却是“免税天堂”,炒楼的回报率极高,于是乎全世界的资本都纷至沓来。2001年当地一幢独立别墅每平方米只要8000元,到金融危机之前,房价涨至最高峰,每平方米涨到4万多元。普通公寓的价格在最高时也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3万元。一栋楼还在打地基,交10%作首付,过三五个月再交10%,这时投资者转手卖掉,就能有两倍的钱回到手里,回报率是100%。
只是这钱来得太快,去得也很利索。包括汇丰、渣打、苏格兰皇家这样的金融巨头,包括贝克汉姆、阿玛尼、舒马赫、“老虎”伍兹这些行业巨星在内,无不在迪拜栽了跟头。其中也有我们富裕的浙商,无奈地在“击鼓传花”的地产游戏中接了最后一棒,在100%的暴利疯狂中将惊人的泡沫引向爆破,仿佛一瞬间资产挥发了20多亿元。
不过回到国内的浙商更感慨的是,其实迪拜房价不及北京、上海。在北京,四环以内的公寓价格都在2万元以上。上海、广州、杭州核心区域的公寓房价也早已超过3万元。
中国炮制房地产泡沫的疯狂相比迪拜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如果算上房地产业的社会集资,数额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四分之一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
把经济发展押宝到楼市上,很不厚道并略显无耻。当下电视剧《蜗居》热播,房奴们的心灵强烈地共振了一下,一平方米的格子间,每日挤公交车,中午一个盒饭,每个月几千元的房贷。城市里小白领光鲜表面背后承受着高房价压迫,还有无数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在网络上持续地愤怒着,骂开发商暴利、卑鄙的帖子层出不穷。住房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掏腰包不能把两只手都伸到民生的口袋里。况且,很肥很强大的开发商们在纳税方面却是“侏儒”。
更为关键的是,房地产绑架了整个经济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旦崩盘就会重演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悲剧。“凡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破灭的一天”,“房地产泡沫必破是铁律”,经济评论家马光远评论迪拜危机如是说。
俯瞰中国大地,各地方经济无不是挽手房地产商,坐到了一把椅子上,各大银行也跟房地产业仿佛是系一根皮带,“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想要实现房地产业调控能不难吗?可是不调整的结果是一层一层的危机因素堆积起来,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另外,房地产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依附型的行业,消耗资源并且不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国家支柱产业这担子对于它来说太重了,它但不起来。
英国杜伦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戴维森在《迪拜:脆弱的成功》一书中写道,在迪拜房地产最热时期,曾出现开发商在尚未购入土地前就开始卖房的疯狂行为。但全球经济大势不利局面的持续,资金偏好转移,需求不足等因素最终导致“烂尾”项目涌现、盈利模式难续,企业偿付无力。现在的迪拜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盲目扩张的例子”。
“建在沙子上”的高楼,基础不牢,随时可能轰然倒塌。但愿迪拜危机会给中国的房地产“高烧”打上一剂退烧针。
' />11月30日,一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财经报纸发表社论:《迪拜危机或非第二波海啸亚洲泡沫模式需紧急遏制》。这家我一向非常尊敬的报纸,竟然不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先入为主地给出了一个轻佻的结论——称其“是由人傻钱多速来电报所召集的泡沫”。
? 该社论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同其他海湾国家一样,迪拜在建设市场经济所需的制度基础方面,却进展寥寥;尽管迪拜王室施行了对商人、企业家和投资者十分友好的政策,也为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但这一切却没有一个可自我维持的制度加以保障,而只是建立在统治者个人的开明和善意之上,甚至只是策略性友善之上。”如果作者只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也就罢了;如果他说的确实就是这次危机的正主儿——迪拜酋长国,那么请问:证据呢?
我倒是听说,为了“建设市场经济所需的制度”,迪拜甚至请英国法官在这里建立了专门的法庭。迪拜政府没有外汇管制,货币自由汇兑,资本和利润可100%汇回本国;无需交纳营业税、所得税;实行4%的低税率关税;进出口不实行货物配额限制,等等。这样宽松的近乎“零管制”的制度环境,堪称作为近数十年来经济学主流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国,连里根、撒切尔夫人都要自叹弗如,又岂止是“策略性友善”而已?
单凭“统治者个人的开明和善意”、“甚至只是策略性友善”,就能把全球的投资者,包括汇丰、渣打、苏格兰皇家这样的金融巨头,贝克汉姆、阿玛尼、舒马赫、“老虎”伍兹这样的行业巨星吸引过来?到底是谁“人傻钱多”呀?
类似如下的指责——“制度建设的缺失,一方面激励了商人和投资者的短期行为,让他们热衷于可短期内盈利的生意和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人民基本上被排除在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之外;尽管迪拜人民享受到了王室所恩赐的高水平福利和繁荣带来的资源租值,但由于没有国内市场制度保障,且生产性资源几乎为王族所垄断,普通国民很少有机会以企业家的角色参与经济发展。”——恐怕也是欲指桑骂槐,却没有对所指的“桑”进行认真的研究。
迪拜酋长国只是很小很小的阿联酋的一部分,迪拜城原本就一没有多少人的小镇,现有居民的80%以上是外籍人口。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其土著居民既已“享受到了王室所恩赐的高水平福利和繁荣带来的资源租值”(已远远超过了美国人民所能享受到的水平,如医疗、教育全免费等),那就不能说“基本上被排除在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之外”;至于“普通国民很少有机会以企业家的角色参与经济发展”,全世界无不如此,迪拜普通民众经商办企业,与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所占的比例多寡,也要靠调查数据说话。
该社论还称,“王室的垄断和支配地位,脱离了市场化分散决策所带来的淘汰和纠错机制,使得经济行为不可避免的倾向于片面乐观和盲目扩张”;紧接着又说,“与集体乐观情绪所酿就的美国地产泡沫不同,迪拜泡沫是少数垄断和支配者的狂热加上众星拱月式的鼓动追捧所造就的吃大户式泡沫,是由人傻钱多速来电报所召集的泡沫”。这就已经是既不讲实际,更连基本逻辑也不讲了。
请问:迪拜的“片面乐观”和美国的“集体乐观”到底有什么不同?从字面上看,应是“一部分人傻乐”与“全体傻乐”的不同,对吗?迪拜“脱离了市场化分散决策所带来的淘汰和纠错机制”,难道说汇丰、渣打、苏格兰皇家银行等等背后都是同一个老板,贝克汉姆、阿玛尼、舒马赫、“老虎”伍兹都聘请了同一个理财顾问?
难道美国金融危机不是已经证明,在缺少监控的金融体系下,市场化分散决策并不足以自行纠错并熨平高风险波动,就像过去经济学教科书一再教导我们的那样?
最后,该社论就迪拜危机后果的描述——“现在,先知先觉的投机大鳄获利而走,来自穷国的数十万建筑工人,多半也已卷铺盖回老家,大量外籍人士抛下名车豪宅债务以及道歉信,迅速回国,只留下沮丧的王子们在这里应付着已收起笑脸的众多债主”,似乎也不符合事实。众所周知,迪拜危机的爆发点是,王子们突然对众多债主们收起了笑脸,说:“非常Sorry,孤王眼下手紧,欠各位的债只能延期了。”旨意既下,放假过宰牲节去也。而以英国人居多的众债主们,则沮丧地看着股市盘子变绿!
经济有周期,潮落又潮起。华尔街如今已经渐渐复苏过来,迪拜也不会从此就变成一片废墟。摔了跟头到底怨脚还是怨石头,需要非常专业、不带偏见的研究和总结。因为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中国没事儿,就以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美国还先进,那是昏聩。但反过来,连危机都分出个三六九等,嘲笑“亚洲泡沫”不如人家“美国泡沫”高级,也同样是昏了头。
而嘲讽迪拜“人傻钱多”,更是高烧到50℃以上才能说出的昏话。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那可是地球上最擅长经商的两个民族。就是侃爷遍地的北京城,也没人敢说“温州人傻”吧——温州人正好比中国的阿拉伯人!而据说,这次精明的温州人在迪拜炒房赔进去了不下十亿。
' />我们可以观察到,迪拜当局处理危机的态度表现出,他们还未正视这一问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政府11月30日首度就迪拜世界公司债务危机公开表态:迪拜政府不为这家主权投资机构的债务提供担保。迪拜财政部官员认为,外界对迪拜世界公司延期还债消息反应过度。而最初忽视危机严重性的当地报纸,已经开始赞扬迪拜及其领导人,批评外媒小题大做。阿拉伯语报纸Al-bayan的头条是“迪拜是投资目的地的典范”。当地英语报纸《海湾新闻》则称:“全世界对迪拜世界重组计划的关注被夸大化了。”《海湾新闻》刊登的一封信件称:“这不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攻击迪拜的成就了。”“迪拜改变了全世界的贸易理念,而那些对此暗暗不平的人不愿看到一个将沙漠改造为梦想之城的沙漠之子的成功。”
迪拜此举不得不令人回想起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广国投破产案。当时的外资幻想中国政府对广国投提供担保,当后者的声明击破了这种幻想后,此后三年,中国企业在香港几乎没有融资机会。迪拜政府的上述表态,也将大大减少外资进入迪拜的速度和规模;号称中东金融中心的迪拜,将难以避免地进入通缩,同时,中东的通缩必然极大打击当地消费,从而使得欧洲连带出现出口下降,以及债权难以回收等连锁反应。
想来,现在拥有大量中东金融业资产的欧洲银行们绝不轻松;仅英国银行业就拥有300亿美元的迪拜世界债权。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欧洲银行业在阿联酋的风险暴露总额为837亿美元。本来就已经一身财政债务问题的欧洲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吗?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会引爆吗?迪拜等阿拉伯国家可能抛售这些欧元区的主权债券,来挽救自身可能面临的危机吗?
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担忧是,由于当地信息严重不透明,在迪拜和阿拉伯世界房地产价格普降30%-50%,一些地方的降幅甚至高达70%的情况下,到底有多少资产是以这些房地产资产作为抵押的?阿拉伯世界的财务杠杆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迪拜世界只不过是将这一问题摆上了台面而已。以银行业10%的资本充足率计算,一般至少都有10倍的杠杆。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迪拜世界面临着的数百亿美元债务,迪拜房地产价格挫跌超过40%,那么银行业中还埋藏着多少坏账“地雷”?地产价格的损失,将以十倍的杠杆体现为银行业坏账。如果再想想迪拜目前已经高达国内生产总值103%的外债总额,就不难理解为何迪拜的主权信用风险水平已经升至全球第五,超过了冰岛和拉脱维亚。
全球金融就是这样一个连锁链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阿拉伯国家的债务问题,才刚刚暴露而已。随着全球金融链条的自我强化过程,笔者相信,这一问题将在未来越来越显著,中东地区必须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换回另一波经济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