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由头是进入2010年,将迎来首批年满30岁的“80后”。以“三十而立”作为名目,研究“80后”的生存状况,看似一个师出有名的关怀创意,实际毫无意义。
过三十而不立并不能作为80后过得艰困的标签。很简单,现在与孔子提出这个概念的年代大不一样了。如今教育发达,三十岁的人,要么毕业不久,要么还在读研读博,留学未归,不立很正常。29岁市长引起拍案惊奇,就是连升三级“进步太快”,有违常理使然,哪能与甘罗十二为相的古时相比。三十而不立也不是始于80后,俺们70后,前辈60后,50后,三十而不立的也大有人在。革命战争时期,40多未娶媳妇的都不稀奇。
而且,工作吃力,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等,是社会压力大的现实中,各阶层各年龄层都须概括承受的问题,并非专门“欺负”80后。我70后都没车子,房子还是银行的呢。“君未成名我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与80后何干?
再过10年,又可以“三十”的同样题目调查90后,恐怕依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断代”调查能说明啥?虽然90后富二代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跟70后,80后一样,是要靠自己双手奋斗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城乡差别,上层与下层的差别都会存在,代际的差别则不一定。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际遇,无论好坏,惟有面对,不值得放大。
但总有一些调查令人莫名其妙。比如,公务员的幸福感高,女性就业的首选是公务员之类。闭着眼睛都想得到的,也要劳权威部门郑重其事一番,再跟发现新大陆了一样发布“来之不易”的结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实践出真知的必要程序,一直是大力提倡的。特别是关乎民生、研究问题的调查,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比如拆迁困境、醉驾之祸,对这样的研究是多多益善。而无厘头式的调查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误导公众。比如,八十后本来就有“生不逢时”的情结:“我们上小学时,上大学是不要钱的,我们上大学时,上小学不要钱了”。抛出八十后“生存状态并不理想”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只会助长80后的宿命感,悲剧感,挫折感,纯属无事生非。
任何劳民伤财,“脑筋不转弯”之类的调查,都可以休矣。
'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立”的含义在今天恐怕已经异化为房子和车子。年满三十却还是无房无车的单身状态,其焦虑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其实,并不只是年满三十的无房无车,许多过了四十、五十的还比拚不到自己的安居之所。现在城市的房价节节攀升。北京上海的房子连白领都无法承受,更何况是刚刚三十的“80后”?
居住在大城市里,拥有房子恐怕是最重要的条件,这个条件也关乎能否如愿结婚。没有房子,或者说为了房子打拚,其生存状态自然就不理想。当上了房奴很痛苦,而当不上房奴的则更痛苦。虽然有些年轻人将眼睛投放在小城市,但还是有不少年轻人仍旧将梦想寄托在大城市里。在房价这一点上,一些二线城市同样高不可攀。杭州的二手房均价已破1.5万元;11月杭州商品房成交价格为17188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2.05%,达0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也是11月全国各城市中涨幅最大的城市。又比如南京,连市长都说,“说实话,以我的工资来算,大概也要十多年才能买到一个小房,还买不起大房。”
三十难立不是“80后”的错,而是社会之痛。太多的三十难立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为何现在的房价如此之高?政府难道没有责任吗?专家早就说过了,房价能否降下来,最为关键的还是政府。
重庆市前市长曾经面对对30余家新闻媒体做出承诺,要用8000亿元进行宜居重庆的打造,让老百姓工作10年能买房。这个表态能否实现暂且不论,但能够如此表态的市长却是太少。龙永图说过,没有必要都去买房。这话是有一定道理,但房子总是要住的,不去买房,住哪里?这就需要政府建设大量的廉租房,但政府愿意吗?
以房子和车子来衡量30岁的年轻人,这个标准太苛刻,但年轻人的焦虑之情却是需要释放的。这就需要政府做出努力,使民生的幸福增量,不仅仅是改变30岁“80后”的生存状态。
人生有几个三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