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扩招浪潮中,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西扩,征用土地3700亩。4年之后,一部分教育用地变更为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由征地时的每亩6万元攀升至130万元。(1月13日《新京报》)

高校扩招浪潮,同时伴随着高校跑马圈地浪潮,十多年来,不知道全国高校一共圈了多少地,这些土地都是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被廉价征用,无数农民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可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换来了什么?换来的是高校大规模盲目扩招,是粗放式乃至圈养式高等教育,是众多高校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如果高校能够破产,倒是令人欣慰之事,问题在于,中国的任何一所公办高等院校,无论教学水平如何低劣都能忽悠来学生,无论怎样资不抵债都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于是我们看到,作为一所省属院校,燕山大学竟被要求扩招至5万人;当学校因扩招、扩建出现资金困难时,地方政府便大力支持学校“卖地求生”。

按照《土地法》的规定,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就该被收回。燕山大学能将土地“捂”4年后高价卖出,虽然不合法却一点不奇怪———那么多地产商都能轻易规避这一法律规定,何况一所受到地方政府大力呵护的高等院校?

高校廉价圈地之后高价卖地,恐非只有燕山大学深谙此道;众多高校如此热衷于圈地,恐非只为扩招、扩建之用。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就曾授意“高校可卖地圈钱”(2007年9月13日《北京青年报》),在此授意下,“圈地”几乎等于“圈钱”,高校俨然成了地产公司,将圈地、囤地、卖地这一套把戏玩得得心应手。与一般地产商比起来,高校这个“地产商”的优势更大、赚钱更容易:一般地产商买的是价格不菲的商业用地,而高校买的是价格低廉的教育用地,只要有门路变更土地性质,转手一卖便可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钱足可以让众多高校继续苟延残喘下去,无须担心因教育质量下滑而倒闭关门。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有关部门对高校肆意圈地采取限制措施,也没有看到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所警醒。不知道高等教育如此的“繁荣”景象还能持续多久?

' />

刘道伟 漫画?

河北某大学西扩,以6万元每亩的补偿金,征用农民3700亩土地。后来大学表示扩建中出现负债又把这些地以130万每亩的价格出让(1月13日《新京报》)。

学术成就难出手,倒卖土地却一流:

六万一亩征进来,转手利润廿倍厚。

负债转嫁农民头,敢问良心可安否?

培养人才是奢望,诚信底线都难守。

' />
2003年燕山大学扩建时,以6万元每亩征用后道西村村民3700亩土地,此后以130万元每亩卖出。后道西村支部书记廉亚杰说,燕山大学西校区目前还有1000亩左右的土地未加以建设,这些土地最好还给农民耕种。(1月13日《新京报》)

曾让国人引以为傲、抬头仰视的“象牙塔”,近两年社会美誉度屡打折扣,几乎快落魄到被市井小民平视甚至俯视的地步。大学声誉被搞得灰溜溜的原因,在公众印象里,主要被归结为学术论文造假、专家教授经商、学费连年暴涨,或者是天价修建豪华校门。

此类问题虽然不能称之为小问题,但还属学术圈的通病。沽名钓誉、崇拜金钱等劣习,国外的治学者中也不乏其人,号称韩国克隆之父的大科学家黄禹锡不就是因为造假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吗?所以,公众虽然鄙视国内大学的不良行径,但也能睁只眼闭只眼姑且容忍。客观讲,大学目前还未彻底名声扫地。


但是,卖地却有可能把大学的声誉彻底毁掉。我们且不说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崇高宗旨的大学,竟然把身段放低开发商同等地步,单单是燕山大学以教育用地的名义,回避商业开发征地要给予农民的高额补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饭碗”里抢食吃,就让人如同吃下一只苍蝇般恶心。

名誉对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求。法兰西共和国的法官们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时,反对革命维护王权,搞坏了自己的名声,以至于法国民众至今还有“防火、防盗、防法官”的说法,而且法官的社会认可度二百年来在法国社会也一直不高。我们的大学当以此为戒,若再执迷不悟的与农民争利,效法开发商做派,真得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那种损失可就不是卖地赚得3亿、5亿元可以弥补的。

维护大学声誉,除了大学自重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目前,国内还有一些大学急于“跑马圈地”或者“圈到土地仍未开发”。对此,土地、规划等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查,不该批的用地项目不批、占地过多的项目减量审批、长期不开发的教育用地依法收回,这才是对“走火入魔”的大学的爱护。

' />
相关评论:燕山大学卖地

10年前,很多有识之士对大学圈地运动忧虑重重,经济学规律告诉他们,资不抵债的结局就是“大学破产”。不过,今天燕山大学的卖地还债壮举,却再次证明了有识之士们的目光短浅。1月13日,《新京报》报道,6万元每亩从农民手中征来的教育用地,4年后变为商用以130万元出让,燕山大学不仅赚取了20倍的利润,而且作为交换,6亿元中的3亿元反哺当地政府用以旧城改造,可谓双赢。

不过,仔细打量这笔买卖,公众会发现有识之士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上世纪90年代开启扩招的大门后,穷的叮当响的大学哪有闲钱,只能靠银行大规模举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2008年到了,各大高校恰好迎来了还债高峰。保守估计,这个债务规模超过两千亿元。

当年一哄而上的各个大学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很多校长甚至想都不敢想怎么还”。到2006年,燕山大学的债务加利息达十二三亿,其中欠工程款就超过三个亿,早已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可以说,中国许多高校都坐在了火山口上,以至于教育部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作为2009年的工作要点。


这场金融战让我们惊叹资本攫取财富的路线是多么惊人的一致。郎咸平说,明知迪拜是个建在沙滩上的泡沫,明知迪拜连债务利息都还不起,欧美银行依然拼命借贷,为何?资本看中的是阿拉伯人的石油。中国一些大学也是这个资本餐桌上的肥肉,银行不用担心你还不起欠债,反正教育征地几乎接近零成本,资本真正看中的是杨白劳的这个喜儿。

本来土地性质的变更是件天大的事儿,不过看着大学已经“财务破产”,秦皇岛政府怎么可能坐视不管。更何况大学大跃进也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政绩工程,这几年,中国大学的边界能够超常规地扩张,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给予大学的赤字财政政策。解决办法就是,不要用法律和土地政策给自己“画地为牢”,走走形式、卖地求生。

银行放贷、大学举债、政府兜底成了一条教育地产产业链。结果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没长出来,世界一流教育地产公司先盖了起来。大学校长成了土地倒爷,大学精神成了建筑垃圾。

巴菲特说海浪退潮时就会发现谁是裸泳者。燕山大学成功“上市”,我害怕等着包装上市脱困的大学会排成排,水下的裸泳者还会有多少呢?金融创新成了教育界的头等大事,一代人的教育和梦想就要被拖下水了。

' />
相关评论:燕山大学卖地
??????????? 张磊向耶鲁捐款

高校扩招高潮中,燕山大学西扩,征用3700亩土地。土地被征用4年后,农民发现部分土地被变更性质后高价出让。燕山大学表示扩建中出现负债问题,“卖地”是为筹资。不过,6万元每亩的补偿,130万元每亩的土地出让金,这样的对比让村民无法接受。(1月13日《新京报》)

大学缺钱就卖地,恐怕绝不只是燕山大学一所。2007年9月12日新华网报道,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大概2000多亿。以吉林大学为例,他认为,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全部债务。现在燕山大学征用的一亩地就有120多万元的差价,3700亩土地一转手,就可以收多少钱还多少债啊。

大学缺钱时,想办法增加收入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美国,当大学出现缺钱时,很多是通过募捐的方式来解决资金困难。就拿1988年来说,哈佛大学获得累积达41.5亿美元的捐款,普林斯顿大学23.1亿,耶鲁大学20.5亿,斯坦福大学15.5亿,哥伦比亚大13.7亿,麻省理工学院11.4亿。2003年,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所获得的捐赠收入高达239亿美元。

美国大学为何不通过卖地来解决缺钱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政府不可能帮助大学征用到这么多土地,募捐可能是美国大学解决缺钱的最好方式了。一所大学要想募捐到钱,只有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们认可大学,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捐助。还有一个就是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出的人在社会上有一定实力后,才会回报大学。这种情况下,大学想不重视教育质量都不行,否则的话无疑会让自己倒闭。

可看看我们的大学就不同了,一旦缺钱,可以跟政府要,可以卖地。而卖地必须要和政府搞好关系,在政府的帮助下才能征到更多的土地。所以,很多大学一旦没有政府的帮助,早就破产关门了。

下一页:大学卖地,谁在裸泳


大学卖地,谁在裸泳

10年前,很多有识之士对大学圈地运动忧虑重重,经济学规律告诉他们,资不抵债的结局就是“大学破产”。不过,今天燕山大学的卖地还债壮举,却再次证明了有识之士们的目光短浅。1月13日,《新京报》报道,6万元每亩从农民手中征来的教育用地,4年后变为商用以130万元出让,燕山大学不仅赚取了20倍的利润,而且作为交换,6亿元中的3亿元反哺当地政府用以旧城改造,可谓双赢。

不过,仔细打量这笔买卖,公众会发现有识之士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上世纪90年代开启扩招的大门后,穷的叮当响的大学哪有闲钱,只能靠银行大规模举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2008年到了,各大高校恰好迎来了还债高峰。保守估计,这个债务规模超过两千亿元。

当年一哄而上的各个大学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年息就是很大一个数字,“很多校长甚至想都不敢想怎么还”。到2006年,燕山大学的债务加利息达十二三亿,其中欠工程款就超过三个亿,早已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可以说,中国许多高校都坐在了火山口上,以至于教育部把“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作为2009年的工作要点。

……

银行放贷、大学举债、政府兜底成了一条教育地产产业链。结果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没长出来,世界一流教育地产公司先盖了起来。大学校长成了土地倒爷,大学精神成了建筑垃圾。

巴菲特说海浪退潮时就会发现谁是裸泳者。燕山大学成功“上市”,我害怕等着包装上市脱困的大学会排成排,水下的裸泳者还会有多少呢?金融创新成了教育界的头等大事,一代人的教育和梦想就要被拖下水了。 >>>详细 (钱江晚报:付瑞生)

下一页:大学卖地凸显盲目扩建后遗症


大学卖地凸显盲目扩建后遗症

?低价征地,高价卖出之举,即使不是大学而是房地产商恐怕也还要被扣上个“不义”的帽子,更何况此次“投机倒把”的是一向被民众视为社会道德楷模的大学,因此民众对此的责难之多也是可想而知了。且燕山大学的过错并不止于此,倘若大学当初并非依靠教育征地之名低价拿来的土地,对此民众的愤怒也许还会来的少些,但事实上燕山大学的土地托教育征地之名却并未行教育使用之实,反而是拿出来出售。因此,于情于理,燕山大学无疑都难以自圆其说;而在民众看来,燕山大学无疑是“罪上加罪”。

舆论的指责自然是风起云涌,不过燕山大学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因扩招、扩建而负债累累,出让土地解决资金也是被迫之举。指责归指责,燕山大学的解释,却无疑道出了当前中国高校普遍面临因盲目扩建而带来的诸如资金缺乏这样的后遗症。上溯至十年前,全国高校掀起了扩招高潮,伴随着学生人数的快速扩张带来了高校用地紧张的普遍问题,于是,高校扩建校区或建设新校区成为一时之风潮,而伴随高校扩建之风的不和谐因素便是不少高校不辨实情的盲目扩建以及扩建过程中的攀比行为。

于是,高校越建越大、越建越靓,明明只是专业院校却按综合大学规模建设,明明普通配置即可符合使用要求却要豪华装饰……如此一来,高校的用地问题虽然得到解决,却因扩建的盲目或攀比而让自身背上承重的财政负担。何况大学非盈利机构,自身资金来源有限,虽有国家拨款但巨额的建设费用毕竟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大学焉有不负债之理。如同燕山大学,为了完成长期扩招目标达到在校生5万人的目标,2003年燕山大学扩建共征用3700亩土地投入西校区建设工程,但工程建设后却负债累累。到2006年,燕山大学的债务加贷款利息达十二三亿,其中欠工程款就超过了三个亿。但是燕山大学真的就需要去征地3700亩建设一个新校区吗?

燕山大学想必不会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财力去支持新校区的建设,也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财力究竟能建设一个多大的新校区,而就在明知自己无力支持一个3700亩校区建设的状况下,学校却依靠贷款去盲目的勉力上马项目,那么造成今日负载累累以致要靠卖地来还款,这也只能说是燕山大学自食恶果了。

…… >>>详细?(东南网:叶青林)

下一页:莫让大学成为圈地囤地的“天然良港”


莫让大学成为圈地囤地的“天然良港”

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几个问题:燕山大学把教育用地变更建设用地程序是否合法?从6万每亩到130万每亩的土地出让金对农民是否公平?农民收回部分土地继续耕种是否合法合理?笔者无意逐一回答上述问题,“低价买入、囤积居奇、高价卖出”,燕山大学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有变相圈地囤地之嫌。

我们姑且推定燕山大学4年前教育征地补偿是公平的,4年后把教育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程序也是合法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燕山大学这样的做法就合情合理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种做法有圈地之嫌。4年前,在高校扩招高潮中,燕山大学西扩,征用3700亩土地,而根据我国法律,教育征地属于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征地,在征地补偿款上通常低于商业目的的征地,也就是说当时燕山大学是低价买进的。教育用地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50年,到期可以申请续期,通常是无偿的;而商业用地使用年限一般也不超过50年、住宅用地使用年限不超过70年,到期可以续期,通常是有偿的。也就是说燕山大学持有这些土地的成本也是较低的。如此低价买入,低成本持有,不管实际开发与否,先征地3700亩再说的做法确有圈地之嫌。

……

当然,像这样变相圈地囤地的又岂止燕山大学一家。前几年,东北某大学就变卖部分校区偿还银行债务;北京也有某些学校在校区临街的地方建起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级写字楼。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件事情时,不要死盯着失地农民的利益是否应该再补偿,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这种变相圈地囤地现象;我们有关部门在处理类似事情时,也应该放宽视野,不要“只打苍蝇,不打老虎”。莫让大学成为圈地囤地的“天然良港”。? >>>详细(东南网:禹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