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1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教育部的通知的主观愿 望和目的也许是好的,按理说,对于这样的良好愿望,是不应持反对意见的。但面对“给祖国拜年”以及教育部的部署,网络舆论却并不叫好,一网站投票七成人认为“无聊,形式大于内容”。也有论者认为此举是“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组织,难道不是把官意强加于民俗吗?”这也证明,一切民间的美好风俗,只有一有公权力的介入,公众自然而然的会引起反感的,这与官民关系紧张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由这个话题我也联想到不久前的一则新闻: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已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这则新闻曾引发了一场网民口水战。反对者说他不爱国,没有良心;支持者却由此引发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引用一组数据: 2000年~2005年间,中国大陆(含香港)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这一数字与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惊人的一致: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81.5万人,而学成后选择留在国外的有61.7万人,比例超过75%。


不能简单的说这些学成不归国的博士留学生不爱国;更不能简单的说他们在国内没有受到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假如教育部早几年推出“给祖国拜大年”活动,留学生回国的比例估计不太因此而有太大的改观:单说国外的收入这一项,再搞几个类似的爱国主义活动恐怕也不会有多大实际效果的。

这里涉及到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强制教育,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依靠这些阵地和强制灌输的方式,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则可为更多人接受。美国人比我们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是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渗透教育。如他们的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以及美国杰出人物和总统画像。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爱国情感和行为变成人们自觉的情感和自觉的行为。

美国以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德育的自主选择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生活即教育”,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在生活之中,就象盐渗透在每顿饭菜中一样,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回到教育部要求的给祖国母亲拜年这件事,拜年本来是一种民俗,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不需要谁来发号施令,更不适宜强制推行。教育部真要让学生们热爱祖国,就让孩子们在寒假中尽量减负,亲近大自然,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那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亦乐乎?

' />
中国人最大的节是春节,春节临近,拜年自是在情理之中。近来民族传统这个概念虽然位置被放得很高,但是其实,拜年的行为,可能已经不得不与时俱进。教育部刚刚发起的“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不知会不会从此改写传统的拜年概念。

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

看到这个宏大的计划,不知更多人作何感想,但至少,这份规划比寻常的给长辈磕头给晚辈发红包亲朋好友间真诚祝福的内容,多了太多。

通常,春节时段,大学生们都已经放了寒假离校回家。因此,今年的“活动”,如果不仅限于写文章发短信网络发贴等等表面文章以外,必然就会把一些学生招集到校园当中来,失去和家人长辈团聚的机会,倒是可以大大减少春运压力。既是活动,学生们应该是大年初一一早起来集体“六拜”,绝不会是大家在宿舍里自行大礼各拜各的。那么,学校各级行政单位、老师们的加班就不可避免。不知像这样的活动,是不是也得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气,派专人进行治安秩序的管理。这样一想,没有一定的成本付出完全不可能。也许,比起春运的那点成本,这个“大型团体操”,可能要花掉更多的人力物力。


其次,仔细看来,六项“规定动作”中,偏偏没有给家中长辈拜年,没有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新春的祝愿。这一项内容,当然可以理解为被并入了“六拜亿兆黎民”的内容之中。但是,坦白地说,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家族的长辈、家人的情感完全等同于“亿兆黎民”,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凡人,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一定不是个正常人,他心中不会有人应当具有的爱的最本能的载体。这样的人多了,不论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可能都不是什么幸事。

大家其实都明白,组织这样的活动,是要让大学生们打头阵,在这个春节“掀起全民爱国热潮”。可是,想来所有人都明白,爱国的情怀,并不一定从对“壮美河山、炎黄始祖、历代英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亿兆黎民”的叩拜中产生。爱家人、爱学校、爱老师,认真把功课学好,把就业需要的本事练好,懂得礼义廉耻,实际上就是合格的大学生,这样的大学生,日常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就是最宝贵的爱国行为了。换个角度说,我们是需要特别服从管理或者特别热衷于各种大型活动的“团体操”成员呢,还是要勤奋务实懂得表达真情实感的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呢?

这个年,拜得有点大发。

' />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但出乎意料的是,该倡议竟然遭致部分网民的批评质疑。这就令人纳闷了,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何错之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迅速东渐,颇受一些年轻人欢迎;相比之下,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则略显落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社会诉求和民从呼声,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对全年休假制度进行了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期望人们在这一天从事更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无疑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如今,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也是对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为。今年的春节是2月14日,正好是西方的情人节。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让更多人的不忘春节,教育部此举无疑具有现实针对性,值得肯定和倡导。

当前,各国在国际上的比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是包含了文化软实力在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国力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持经济实力领先的基础上,已开始进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推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影响其他国家。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非常重要。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当从娃娃、从年轻一代抓起。因此,如何做到这一点,政府的积极作为,社会的支持响应,无疑是关键。

' />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1月17日新华网)

通过开展“给祖国拜年”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出发点和用意是好的。然而,却遭到网民的批评,原因何在?大约,“给祖国拜年”活动,需要的只是倡导或倡议,而不是压任务式的“组织”。

拜年,本是一个感情色彩浓厚的个人行为,它发乎个人的感情而行之于外,属于私人领域的范畴。“给祖国拜年”活动虽然意义重大,但一旦变成政府部门压任务式地组织“拜年”,无疑会让这一活动变味。这也是教育部这一 “命令”引发民众反感的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给祖国拜年”呢?显然,对于这种拜年活动,应当是提倡或倡议,而不是组织和要求。显然,如果教育部门说“倡议”学生参与这个活动,就不会引起网民这样强烈的反应。相对于“要求”来讲,“倡议”给了学校和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倡导爱国,这是民众也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我国百姓向来不缺乏爱国热情。

在如今这种提倡法治、私人权利日益伸张的时代,民众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民众不喜欢公权力之手伸到私人的领域,在拜年这一小事上也是如此。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厘清权力的边界,需要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用行政的方式去“要求”,哪些却只能倡导的。只有真正了解民众的心理需求,坚守公权力的边界,遇到类似于“给祖国拜年”之类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确的做法。否则,原本很好的初衷,却因为方式方法的不对,就事与愿违,贻笑大方了。

' />
在传统习俗之外设置那么多拜年的对象,还要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组织,难道不是把官意强加于民俗吗?

1月17日中国政府网消息,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项活动将于春节期间在网上开展。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因地制宜地做好宣传组织。

教育部的通知开宗明义地申明了开展“给祖国拜年”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于这样的良好愿望,谁也不会非议。但面对“给祖国拜年”以及教育部的部署,我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拜年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或长幼之间,或尊卑之间,或亲友之间……无论是拜者,还是被拜者,双方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而“祖国”只是一种抽象的组织形态,虽然它常常被称为“母亲”,但那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壮美河山”是物不是人,“炎黄始祖”、“历代英杰”和“革命先烈”是故人,而“英雄模范”和“亿兆黎民”只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这六大对象当然都可以拜,但与“拜年”何干?


拜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按照过年的传统,拜年时对方也要有所表示,比如拿出点心、糖果等加以款待,对卑幼还要送上红包(压岁钱),甚至必须“还年”,即以回访的形式给对方拜年——“宁欠人家钱,不欠人家年”,可见“还年”的重要性。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因为在“互动”之中,情得以传递,年才有气氛。可“祖国”或“六拜”的对象怎么与国人“互动”呢?

拜年是一种民间的习俗。过年是民间的事情,拜年当然也是民间的活动。政府为年节安排放假,只是依法行事或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不意味着过年或拜年是一种公务。虽然过年期间,会有一些官员走进民间,但那只是一种慰问;若有拜年之举,那也只能是个人的行为。自有过年习俗以来,拜年从来都是老百姓的自主行为,与公权向来无牵扯。可是,“给祖国拜年”如今成了一项行政性的任务。教育部等部门应该知道:拜年是一种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它的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的,岂是一纸文件所能改变的?

诚然,传统或习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千百年来,过年及拜年的内容也一直都处在不断的丰富之中。比如,拜年的对象起初只有长辈,后来逐渐扩展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等。但这种丰富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由广大老百姓逐渐赋予并慢慢得到认同的,从来都不是出自官府的规定。作为政府部门或官办的团体,在传统习俗之外设置那么多拜年的对象,还要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组织,难道不是把官意强加于民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