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4日两天,上海六所高校举行了自主招生考试,英语成为六校必考科目而号称“学科基础”的母语语文却被4所高校完全或部分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面对社会的疑问,一位招生人员解释:“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言下之意,母语对学生的学科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搞学术研究要不要它无所谓。(《长江日报》2010年1月24日)

对于这种荒谬至极的英语至上论者,稍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会表现出轻蔑和不屑。

记得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说过:如果允许复旦自主招生,第一堂就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其它的就不要考了。苏步青是位数学家,他却如此重视语文,其因何在?语文实在是搞科学做学问的基础的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什么发展都别谈。

并不是巧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数学家谷超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宣称,是多年的文学爱好帮助了他的数学事业,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很难想象自己在数学上会能有今天的建树。


谷超豪是苏步青的得意学生,两代数学家用自己的光辉成就实证了学好语文对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与今天上海六所高校的轻视语文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这次上海六所高校是自主招生考试,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应该给他们以选择的自由。但事实上他们一致选择了必考英语而大多数不考语文,这不是一个科目选择的问题,而是某些“精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理念的体现。他们在对自己的母语表示轻蔑的同时,无限夸大了英语的功能和效用。

不可否认,由于满清的腐败,近代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长达百数年的蹂躏,西方文化科技发展在一个时期内远远超过了中国,我们需要打开国门,大力引进。

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借鉴参考西方文明并不是以摒弃或者彻底否定中国文化为代价。再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点也不比西方文化差。今天我们中国教育未能培养出世界级的大师,恰恰是没有坚持中国特色教育的结果。试看我们身边,那么多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人人必考英语,他们考出了几个大师?


同语文学科一样,英语也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对学生的学习深造,后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但相对于母语语文来说,英语的从属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连母语都不学,都学不好的人,能为国为民做些什么贡献呢?

表面看,必考英语不考语文是一个学术之争,学科之争,实质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教育思想教育方针之争。如果连语文、英语对学生能力反映的主次都分不出,那还有什么必要谈教育,就请他去西方为他们的主子卖命去吧。

' />
23日、24日两天,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记者上午发现,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不考语文”的消息一出,各种大帽子纷纷乱舞,有“学科歧视”说,有“数典忘祖”说,甚至有“不爱国”说……(见1月24日《长江日报》)

其实,在这里,需要明晰一个基本问题——这是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高考。如果取得自主招生的高校,连这点权力都没有,还遑论什么自主招生?

尊重自主招生,就请尊重“不考语文”。多年来,坊间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自主招生,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下放权力,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诚然,如果权力继续集中,行政部门集万千权力于一身,说一不二,而高校毫无自主权,动辄得咎,教育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梦呓。只有给予高校一定自主权,一切才有可能。如今,众人翘首期盼的自主招生在逐渐破冰,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质疑,不乏有人甚至否决自主招生,要重回老路,这实在让人悲叹。

事实上,也正是自主招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自主招生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只有充分信任这些有改革意识的高校,并充分赋予它们自主招生的权利,而不是用过于上纲上线的激烈语言批判它们,高校自主才可能走得更好。

此外,报道中也提供了一个细节,六所高校中,有4所是理科生不考语文,既然是理科生,高校要在短短时间内考察理科生的水平,侧重于专业考试,不考语文,何错之有?再说,自主招生针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而语文学科是“大路货”,不考语文也可以理解。

一言以蔽之,对“不考语文”,既不必无动于衷,也不必上纲上线,从这是自主招生考试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来说,尊重自主招生,就请尊重“不考语文”。

' />
相关文章:既是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又何妨

观点>>>六高校自主招生为何不考语文

更多文章>>>

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近日密集举行,有4所学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一高校招办老师对此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1月24日《长江日报》)

高校自主招生,不考中国汉语,反考他国文字,的确引人质疑。可是,在笔者看来,“英语很重要”的背后不过是真实的生存寓言。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于考研,我们无不是从英语的关卡中冲关而过,这种考试体制和教育制度也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质疑的症结所在。

先看看中小学最流行的学科观点:语文皮厚,学与不学,成绩不会有很大改变;英语、数学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学科,好的能接近满分,差的甚至不及格。于是,学好英语和数学便成了教育升学的重要法宝。

到了大学,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可有一门课程却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英语。更可怕的是,许多高校还明令规定“英语不过四级者,不授予学位”——这很要命,青年学子的求学之梦就这样被系在了英语上。


这还不算,如果你要考硕考博,也得过英语关。除非你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即便专业成绩再高也不可能入选。这让我想到了清华教授陈丹青与北大教授贺卫方。一个出身绘画,一个出身法学,两位都可谓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可是,两位学者却相继拒绝招录研究生,原因就如陈丹青在某次访谈节目中所说——我想要招的学生,全卡在英语和政治上了,而英语和政治上了线的,专业却不怎么出色,所以我招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生。

由此观之,“英语很重要”不过是个真实的生存寓言。尤其对那些经高校自主招进来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是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若是英语不好,今后又怎能通过学历的提升,将来又何以在中外学术界进行人脉构建呢?

' />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似乎正走向复兴之路。国学热、历史热,一波接着一波。遗憾的是,这并不等于汉语教育受到了足够重视。不信的话,从刚刚举行的上海六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便不难看出某些端倪。

六所高校这次自主招生测试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考语文且偏重英语。这个消息引起不少网民反感。其实,自主招生只是高校招录工作的一项措施,而不是参加自主招生就不用高考了。既然考生仍要参加高考,且一定会考语文,自主招生测试不考语文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如果把高考科目都拿到自主招生考场上折腾一遍,岂不成了高考预演,还有何意义可言?

问题是,如今的自主招生不仅没能实现真正的政策效果,反倒成了一种加分手段,它的笔试还真就像另外一场高考。这样来看,为何偏偏不考语文就让人深思。倘若再拿英语所受“超国语待遇”对比,更不难发现,母语教育(主要指汉语教育)被边缘化实乃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这么解释: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言下之意,可以不考语文,但绝对不能不考英语。

重视外语并无不妥,但是我觉得:英语固然很重要,母语教育难道就不重要吗?近年来,各种翻译作品“事故”不断已众所周知,有人就说了,这不光是外语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翻译者连自己的母语都没学好。这也说明,我们的汉语教育是否过关,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轻视母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最近,有人在网上质疑号称权威的CSSCI期刊目录,认为这个国内各高校科研考核与职称评定的“硬标准”,存在严重歧视本国语言学研究与教育的倾向。“CSSCI语言类刊物的排序,排在前五名的刊物,外语专业占了三种。前十名中,外语与语言教学类占了八种。”这更加反映了,当前汉语教育受排挤、遭冷落的现状。

由此不难看出,六高校不考语文错不在自主招生,问题在于国内高校本就普遍轻视、忽略汉语教育。说起来,这又是汉语文化在近代发展中处于弱势,遭遇西方文化不断打压,进而国人丧失文化自我认同感的一个结果。近年来,虽说传统文化日渐受到重视,却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汉语教育的积弱局面。

回想起,某大学校长居然把“赓续”硬生生弄成了“脊续”,所谓“重振国学”的口号委实令人发噱。无怪乎学贯中西的陆谷孙教授一再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是啊,母语凋零,谈何人才培养?

' />
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1月24日《网易新闻》)

看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的演讲《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这个演讲谈的是教育,确切地说,是我国在教育上的失败,具体表现是中国的优秀人才大都到美国工作,郑强教授认为,这是多年来过分强调英语学习重要性的结果,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对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对外国文化乃至方方面面的接受和认同。相比之下,日本很善于将自己本民族的东西注入到青少年心中,他们的优秀人才只会在本国发展,却决不可能到美国去工作和定居。这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没有人去关注这个问题。

英语的确很重要,学好英语,无论是国际交流还是开阔视野,都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况且沪上这几所高校都是名牌大学,难以想象英语不好的学生能够如愿以偿地考上这些学校,尤其是外地生源。


可是语文同样重要,语文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英语。首先,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生,母语怎么能不考呢?怎么能不考核一下考生对母语的掌握情况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咱中国才有,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绝对不可能出现这类怪事。其次,同样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汉语和英语就像人用来走路的两条腿,你很难说究竟哪条腿更重要,哪条腿都必不可少,而且两条腿的长短、粗细必须相同,否则你就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走路必定非瘸即跛。上述高校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等于人为弱化了汉语这条腿的生长和发育,势必造成汉语这条腿萎缩、畸形甚至退化,尽管英语这条腿粗大而又修长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步履蹒跚或只用英语这条腿蹦着走路,是不可能把学业和事业的路走好的。再次,汉语和英语同属于语言,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就像人的两个眼睛一样,一旦其中一个眼睛因疾病或外伤视力下降,另一个眼睛的视力也必将随之迅速降低。沪上这些名牌大学这种做法,相当于给语文这只眼睛以致命地一击——当不管母语这只眼睛视力如何的时候,英语那只眼睛的视力能够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吗?根本就不可能。

英语和语文二者不可偏废,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只能给现在的中小学生这样的暗示,哪怕母语方面近乎文盲,英语学得很好照样进名牌大学。试问这样的教育理念岂不是让无数个“吃”母语这个“母乳”长大的中小学生,在“娶了”英语这个“媳妇”以后,彻底忘了“母语”这个“娘”吗?

当我们抱怨培养了众多“白眼狼”的时候,总不肯检点一下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什么总是要“引狼入室”?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当年以自轻自贱闻名于世,当我们得知沪上众多名牌大学将英语强调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将语文贬低到无底深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伟大——阿Q踏着新年的脚步,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沪上高校放弃考试语文的做法,仅仅是阿Q新年现身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