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记者是不是也该享受公务员待遇
www.fjnet.cn?2009-11-09 17:18? 李兆清?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记者节,除指记者的节日外,也可指记者的节操。今年的教师节,有媒体呼吁,希望给予教师公务员待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把老师作为公务员,正说明了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其实,为专门行业的人设立节日,除了教师节外,还有护士节、记者节。

去年发生的辽宁西丰县委书记进京抓捕记者案,再次把记者的遭遇推向了前台。先前,央视的《焦点访谈》,以反映社会问题为主,但同时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些著名记者下去采访时,经常会受到不法分子的盯梢,很可能有生命之虞,这就在考验社会良知了。东莞市也要发放“专用采访证”,无疑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因子作祟。尽管之前有文件下达,要充分保障记者的采访权,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记者的采访权是否充分得到了保障,这是整个社会都该思考的问题。

记者什么时候成了“过街老鼠”,落到“人人防之”“人人喊打”的地步?一是可能由于社会风气败坏,二是可能由于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出了问题。记者的地位缘何如此之低,不得不令人反省。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忠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应该是比较神圣的职业。如果能够有公务员的身份,记者的社会地位就能得到保障,也就不会落到这种狼狈的地步。如果有了公务员待遇,某些受社会浮躁世风影响的记者,就不会受制于灰色收入,而是专心致志地履行记录社会生活的职责。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实行“高薪养廉”,如果记者的待遇得到了保障,相信我们的记者,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很多地方,尽管记者是事业单位编制,但实际情况是“僧多粥少”,有更多的新闻民工在为新闻行业服务。他们的工资待遇少得可怜,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为了谋生存而发生的灰色收入,让他们垂涎三尺,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编的记者们,无须为衣食而担忧,提高新闻民工的待遇,则需要提上日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记者们的职业操守,会在更好的自律中得以实现。福利待遇上,“绩效工资”的模式,也可借鉴。很多在编辑者,养尊处优;而“新闻民工”却辛勤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当然,有居心叵测者浑水摸鱼,进入了记者队伍。比如在去年的“真假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中,那些假记者是冲着灰色收入去的。这也说明了记者行业的门槛过低。提高行业门槛,用最少的人完成最多的任务,这是提高效率的问题。让记者行业真正成为人们尊重的行业,让每个人都能给以记者应有的尊重,并积极地配合记者的采访,才能真正减轻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的负担。

给以记者公务员待遇,让他们真正受到尊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利于他们维持职业操守,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