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徒具围观价值
www.fjnet.cn?2011-06-13 16:59?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1日,中国社科院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首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考量包括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节奏、人均财富等。其中,广州、上海、南京名列前三;北京因环境质量低位列第八,排在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城市之后。(6月12日《新京报》)

这年头,五花八门的排名榜“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会儿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会儿是“中国十大最快乐城市”,引得网络上口水不断,板砖横飞。同以往一样,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再次引发网友“论战”。有人质疑广州排名第一的资格,有人为北京第八抱打不平,还有的为银川、呼和浩特等中西部城市进入前五强争论不休。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仍记得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时,就声称“首次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时隔六年后,怎么又冒出来“首个”来?

抛开首个争议不讲,单是这所谓“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生活质量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何转化成量化指标?再者,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同样不尽相同。即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千万富翁和街头乞丐的生活质量也会判若云泥。单凭一个数字怎能代表城市里的芸芸众生?

如果硬要“关公战秦琼”,为城市的生活质量分个高下,就难免带来三点质疑:一是计算方式的科学性。人均财富、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绿地面积等指标,能否全面体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每个指标的合理“加权值”应该是多少,这些显然难以有令人信服的说法;二是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以社科院的调查为例,受访者的主观感受占40%的比重,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整体结果。而在抽样调查中,受访者的地位、背景直接影响调查数据,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三是报告结果的实用性。除了吸引眼球外,实在想不出这样的报告能有多大用处。银川的生活节奏舒缓,北京的生活节奏超快,这些早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大可不必劳民伤财弄个争议性的指数来解释。

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生活质量高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不劳“砖家”们公布答案。报告上的“生活质量”,更像是一种“被满意”,不代表民众的感受。倒是各种榜单风起云涌的“排名经济”,值得反思。近年来,大学有大学排行榜,行业有“最具竞争力品牌”,城市的名堂更多,诸如“宜居城市”、“品牌城市”、“休闲城市”等不胜枚举。排名总伴随争议,不同机构评选的“十大宜居城市”,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即使同一家机构,不同年份结果差别也很大。对此,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翟宝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排除一些个人和机构通过搞排名,达到吸引眼球、炒作自己甚至牟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一头钻进排名热的“牛角尖”,是一种浮躁的表现。随着排行榜的越来越多,公信度和影响力却是越来越低,一些榜单像是发布者和上榜者的“二人转”,热闹过后一地鸡毛,没有任何思考品味的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排行榜都是由国家正规的研究机构调查发布,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其华而不实,不仅是一种直接浪费,也会挤占原本就有限的研究力量。与其鸠占鹊巢,做无用功,不如早点洗洗睡吧。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