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建议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日常化
www.fjnet.cn?2011-10-17 21:38? 马长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建议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日常化第七届北京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日前启动。学习周期间,市民不仅可以聆听大学教授讲课,高校、图书馆也适时向市民开放。(《新京报》10月17日)

我不知道北京有多少公共图书馆,但我认识很多在北京打工的人,极少有人知道北京哪里有图书馆。并不是他们都不爱读书,也不是他们没有时间读书,大多数打工者在北京就没遇见过图书馆。这种情况在其它城市也差不多,我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实在太少。我去过一座中部城市,人口200万左右,可公共图书馆竟然只有两三个。这种情况不时就有新闻报道给予印证。我记得前一段曾经看到一则报道提及,国家图书馆节假日读者常常爆满,有很多读者根本就找不到座位。如果北京有足够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也不至于成为闹市一样的地方。

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公众的需求,何况很多地方对公共图书馆这样的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够重视,众多读者想借书看书该怎么办?哪里还有图书馆呢?当然是各所大学了。一座城市高校有几十所甚至上百所,大大小小都有图书馆,要是这些图书馆也能够向公众开放,让大学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难道不值得考虑?再说了,我国很多大学本身都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大学图书馆当然应该属于公共文化资源了,怎能不对公众开放呢?

进一步说,大学图书馆或者其它设施能够向公众开放,也可以使公众跟大学有更多的接触,对大学自身也是有益的。大学不妨趁此机会向大家宣传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提高大学自身的亲和力及竞争力,毕竟内地大学的竞争力实在底气不足啊。我以为,大学不妨借自己的盛名和实力,张开臂膀欢迎公众的到访,充分发掘大学的教育资源,开放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发挥大学的社会价值,使大学教育的影响力不限于在校学生,而是惠及全民。这也是大学应尽的义务吧?大学各项设施的开放,一方面因自身的文化内涵得到公众的认可,使大学显得更自信,另一方面必将使大学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使公众对大学更了解更信任——这里的确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而且,大学的学术信誉也会通过与公众的亲密接触传达出来,大学的竞争力也愈发峥嵘。

据我所知,国外很多大学图书馆,甚至包括中小学图书馆都对社会公众开放,在这一点上,我国各所大学也应该考虑“跟国际接轨”了。我很希望我国大学图书馆也作为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开放,而不是应景似的只开放那么几天。我还建议,各地中小学的图书馆也积极考虑向公众开放,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读书气氛,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影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素质教育活动吧。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