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话里,我们多少能窥见一点“央企将设新闻发言人”的背后玄机。新闻发言人或许确是被各类央企“负面新闻”倒逼而出的,但这不表明国资委或央企体悟到了,主动进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而似乎只是打算在原有的不甚透明的信息幕布后,新推出一个新闻发言人而已。
而该发言人的工作就是,当媒体爆出央企丑闻后,立即展开“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工作,为央企涂脂抹粉,去污增白,尽量消除丑闻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其实这个工作,公众并不陌生。没有专设新闻发言人之前,每每“出事”之后,也曾有大量的专业公关公司进行这一技术性的“灭火”工作———我们管这叫“辟谣”。那么,此次国资委准备专门发文隆重推出的新闻发言人,若仅为了引导舆论,为了“辟谣”而设,就不免让人万分遗憾了。
因为这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之举。本来企业设新闻发言人,也应和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样,更多应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增进与公众的交流沟通,达到良性互动,而非将“披露信息”的使命,替换为封锁负面消息的“舆论引导”或事后灭火式的紧急辟谣。
不妨举例说明。“躲猫猫”事件后,云南省曾筹建网络发言人制度。旨在通过政府部门实名回帖,及时化解网络舆情事件。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央企发言人制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单纯的网络事件并不存在,许多网络事件的肇因,就在于政府信息发布的迟滞缺位。如果不检讨公权运作的积弊,网络发言人制度也只是为网络引来一双控制的大手。其新颖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公众与公权之间高质量的沟通。若只是将现实中的打太极搬到网上,则这种空虚的形式感,只会耗尽公众的信心。
化解网络舆情需要求解现实问题,同理,央企的各种丑闻,也都是内伤,外敷未必能治本。不管是中化方兴天价拿地、中石油的“团购门”,还是中石化的“吊灯门”、中海油等多家国企的“洋贿赂门”,事实上都并非公共舆论的非理性起哄。因为调查发现,很多此类新闻的“负面性”最终都指向了涉事企业自身。
这时,本不该简单指责这些企业“宣传意识不强,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水平不高”。因为国资委郑重其事推出的这个定调为“引导舆论”的央企新闻发言人,现实疗效估计也不容高估。毕竟,这就像庸医的“锯箭疗法”,即便截掉了体外的箭杆,箭头上的毒素还是会在体内发作。
假如不将“丑闻”缠身的央企的内毒彻底祛除,不致力于推动央企信息公开,让包括企业运营成本、利益构成,以及高管薪酬、员工福利等,成为公众可方便查阅的信息,那么就很难让涉事央企“自证清白”。你越是“引导”,舆论只会越反感,任凭一个新闻发言人舌灿莲花,长期固化的央企的“负面形象”也难以轻易改观。
所以说,不大力推进央企信息公开的现实进程,只期待一个发言人事后紧急辟谣,就能“引导舆论”,化腐朽为神奇,恐怕只能是黄粱一梦。
' />李文静/图 来源:红网
如何在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中有效表达自己的声音,中央企业可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近日,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国资委将适时出台有关文件,指导央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工作,包括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等。据报道,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不少央企“负面新闻”缠身,相关事件也引起了国资委的关注。黄丹华坦言,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已经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公共舆论,一张永远紧闭着的线条分明的嘴巴,传递的只能是一种傲慢,一种高高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是政府及公共机构对过去“无可奉告”的做法及行为方式的一次重大转身,而与此相伴相随的,则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且无比珍视的字词,那便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便是民主、公开与透明。我们对于政府部门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感到欣慰,同样,我们对即将现身的央企新闻发言人也抱以期待。
那么,出于“在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中有效表达自己的声音”之目的,也为了从“负面新闻缠身”的困局中脱身,央企新闻发言人将怎样担负起“引导舆论”的使命?我很担心,在“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面前,仅一个新闻发言人将显得多么单薄与无力——要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民间舆论早已不只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以仍然备受民间舆论关注的“中石油团购门”事件为例。最新的爆料称,中石油曾经贷款6亿元给太阳星城的开发商冠城,而贷款利率只有2.63%,是当时市场利率的一半。作为交换条件,除了中石油以800万元受让冠城正业40%股权外,便是此次每平方米9000元的低价团购。这一爆料,几乎给中石油方面致命一击,更让中石油方面此前的说辞无以遁地。此前,8月26日,相关方面称,1480套房子由中石油员工团购,中石油没投入一分钱。8月29日,中石油发表书面声明,称20亿元房款全由员工个人支付,公司没有给员工任何补贴。
如果爆料属实,那么全然混淆视听的中石油方面的解释与声明,将如何能够“引导舆论”,又要将舆论引向何方?尽管,“中石油团购门”事件中没有新闻发言人的身影,却绝非没有新闻发布制度。“中石油书面声明”正是一种新闻发布。但是你能够想像,未来央企的新闻发言人,便是将类似的书面声明照本宣科一番吗?这意味着,如果央企新闻发言人制度仍不能等同于足够的坦陈和真正的公开,仍不能以公益为念、公共为要,那么它的“表达自己的声音”只能是自说自话,它的“负面新闻缠身”也只能愈缠愈紧。
新闻发言人制度好比是一道门,如果这道门依旧从里面锁死,则公众依旧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在央企新闻发言人制度即将出台之前,仍有必要清醒的是,有一种舆情,不是因为有了新闻发言人就能够纾解的;有一种“负面新闻”,不是光靠舆论引导就能够如愿以偿地导向正面与积极的。一言以蔽之,央企的舆论形象,非系乎新闻发言人一身,而仍在于央企体制改革的进程。
塑造央企形象,功夫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外。这不仅在于央企改革如何破解行政性与市场化的悖论,合理平衡行政与市场的力量,还在于央企如何在体制中找到顺应民意的自身定位。固然,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有其垄断的某种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垄断并不意味着央企可以关起门来自行其是,如饱受诟病的央企高薪;同样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民意翻云覆雨,如油价等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领域产品定价问题。这是因为,央企除了其企业特性之外,它更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 />央企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了,不为别的,只为近期“负面新闻”缠身,所以,要“对舆论加以引导”了。言下之意,是公众“不明真相”,误解了自己。——这实在让人费解:自己掉了裤子而走光露丑,不是先把屁股遮住,却反过来埋怨别人在看到了自己的私处后说长道短。当然,作为皇帝的女儿,央企哪里受得了普通公众的指指点点!因此,它要“引导”。可是,“引导”什么?又怎么引导呢?不过是设法让公众闭嘴罢了。即便是达不到目的,起码也可收掩耳盗铃之功效。不过,在我看来,央企此举注定是徒劳的,因为,没人会相信,丑女扎上一根丝巾就能变成美女。因此,所谓引导,不过是诱导之后的强奸而已。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明白,一个企业,何以不老老实实地接受舆论监督,借以改进工作,提高效益,却要摆出一副官老爷的臭架子,要凌驾于舆论之上,甚至狂妄到要企图引导舆论的地步?
没错,央企的负面新闻的确不少,它的社会形象也的确糟糕。它凭借着大量垄断性资源和政策性优惠,赚得钵满盆满,却很少上交红利;它享尽各种“超国民待遇”,却没有对投入者上缴一分利润。按道理讲,国民才是国企真正的主人。主人当然希望从自己的企业里获利,而事实上,国民却常常遭到垄断企业的盘剥。2005年七、八月间,广东一些城市出现“油荒”,其主要原因之一,竟是中石油大量出口成品油赚取差价。总之,央企要涨价,就涨了;要买数百万元一盏吊灯,就买了;要给自己发天价工资,就发了。要给高层团购低价房,便购了……所有这些“负面新闻”,有哪一个委屈了央企吗?远的不说,就说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石油团购门事件,当它受到普遍质疑的时候,作为央企负责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查清事实,追究责任,改进工作,消除影响,给舆论一个清楚的交代,却搞起了什么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对舆论进行引导。似乎一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负面新闻”就不会再有,从此就天下太平了。好比一个讳疾忌医的病人,只把溃烂之处贴一片狗皮膏药,就万事大吉了,就又可以居高临下地教训医生,说他误诊了。这种愚蠢的傲慢固然可笑,然而,民意被蔑视的现实,不更凸显了舆论监督在中国的尴尬和无奈吗?
央企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关注度更高,热点问题更多,社会对于其信息发布的要求也越高。诚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央企应该改进旧有的工作习惯,并将舆论、民意评价进入考核机制中,而不是自欺欺人地搞什么舆论引导。
' />很显然,正是超高额利润、超国民福利、行贿受贿和无风险运作等与市场经济不容的垄断特权和违法犯罪行为,可能要逼出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让人不知说什么是好。照理说,信息公开透明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应该赞扬一下。我们这个传统上的封闭社会,虽经30多年改革开放,但是当权者和无权势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或者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
我们知道,央企是有行政级别的,内部管理与政府十分相像,很多央企涉及的领域是非竞争性的领域。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所言,央企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与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关注度很高,热点问题很多,社会对于其信息发布的要求自然也很高。
但是,时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流行所谓“危机公关”,把本机构社会形象不佳归咎于公关不力,具体而言就是对付媒体和记者不力。他们可能以为赶个时髦,配备一些最好有记者背景或学过新闻专业的人员充任新闻官就可以大事化小、文过饰非。这是不可取的,别忘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记者也不那么好糊弄。在新闻发布会上发红包、让一批被豢养的记者照通稿发新闻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曾几何时,国企改革步履维艰,人们一度把国企作为“老大难”。可是近年来,许多国企不知何来神力,从烂山芋变成了金娃娃,以至于国企,尤其是央企如今风光无限,财星高照。理论上说,国企扭亏为盈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幸事。可是人们今天也不无忧虑:社会中贫富悬殊严重,地方上官民对立明显,而兼有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央企收入那么高,买个吊灯花上百余万还辩称不贵,在价格高的令人咋舌的北京楼市上出手那么大方,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我想,这些问题是期待中的央企新闻发言人不能回避的,否则要他们有何用?(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