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第三十六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中医没‘钱’途”成为中医药专家们的共同感叹:中医不赚钱是其阵地萎缩、人才流失、难以发展的重要经济原因。(10月15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饱受“看病贵”之苦的公众更倾向于认为:是西医收费偏贵,并不是中医收费过低。中医药专家将之视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在眼下,一个没“钱途”的行业自然难以在竞争中胜出。可是,反过来看,在商品经济中,同等品质下,价格越低往往越受市场青睐,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仍然并不富裕的社会,“收费过低”为何没能成为推动中医发展的最大优势呢?

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倘若不能明乎此,提高中医收费,反而还有可能将中医推向更加艰难的处境。

粗略来看,首先应该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中医在国民就医选择中的地位下降,无关中西医哪个是科学哪个是伪科学,主要取决于各种因素冲击之下的消费心理。

当然,消费者的选择也未必是完全自由的。虽然医疗市场庞大,但公立的医疗机构其实是卖方市场,加之有关医院发展政策以及医保政策的配套,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并不具有自主选择更为廉价的中医医疗机构的自由。这主要是医疗政策的问题,必须改变公立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不能任由其什么来钱多就大力发展什么。仅从这个层面看,中医药专家的抱怨也并非毫无道理。

因此,要改变中医的发展困境,关键不在提高收费,而是应该积极改变过度内敛的形象,变得更能灵活适应市场的需要,强化品牌效应,净化自身队伍,恢复中医的纯洁和荣誉;同时医改政策应给中医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以“钱途”论定对中西医的支持力度,让中医的“收费过低”真正成为发展的优势。

' />
日前,中国科协第三十六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中医不赚钱是其阵地萎缩、人才流失,“收费过低妨碍中医发展”(《人民日报》昨日报道)。

医生行业有个不成文行规,那就是不给自己看病。至于原因,没有统一说法,想必与医生给自己诊断病症缺乏客观性有关。同样,诊断一个行业的病症也如此,关系过于密切者应采取回避原则,而不是本圈里几个人的高谈阔论。否则,利益关系很容易导致诊断有误。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不可或缺的四大方法。当前中医面临的尴尬有目共睹,中医的合理性还在遭到一些怀疑。中医要摆脱困境,最急需从科学角度寻找科学依据;用显著疗效消除外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不信任。简而言之,没能给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找到一个恰当位置,让中医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也是妨碍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专家们从经济学角度寻找原因并没有错,得出收费低、不赚钱是影响中医发展的结论,则未免过于离谱了。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交换要求被交换的双方遵循利益均沾原则。中医不是公益事业,其服务社会大众也不是无偿的。至于收费额度,更多来源于供需关系。中医收费水平不理想,责怪物价部门没有意义,向公众发牢骚更是自取其辱。治疗效果好,收费水平自然可以适当提高;如果有其他治疗方案比中医还划算并且方便,中医再涨价岂不是自绝生路?

收费低不是造成中医停滞不前的核心问题,中医研究力量的薄弱,中医从业者诊断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竞争才是关键。遗憾的是,专家们给中医行业号错了脉,以为是收费瓶颈惹的祸。果真如此,中医的发展也太容易了,只要全国中医门诊和住院收费统一提价,是不是中医就可以和西医平起平坐了?如果不是这么简单,这些没有披露身份的专家们所开的处方,其价值何在?

“准确地说现在只有中药,没有中医。”这句话算说到了根子上。眼里只有孔方兄,是对科学的贬低和羞辱。科学的大道不是独木桥,中医垄断不了医学界,而西医也无法独占医学界。“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巅上会合。”福楼拜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西医的共存互补。中医先要自强,然后让市场去给你“加薪”。自己喊穷或抱屈,没有意义,因为市场从来都不同情弱者!

' />
日前,中国科协第三十六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中医药专家,就中医药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中医院收费过低问题,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中医没‘钱’途。”有专家感叹说,现在中医医院面临收病人就赔钱的尴尬。专家称收费过低妨碍中医发展。——10月15日《人民日报》

此语一出,不出意外又是一阵抨击。被高价医疗搞得神经紧张的公众,对于此番高论自是一肚子火。将中医发展滞后归结为收费过低,怎么看都有转嫁责任的嫌疑。作为一个产业,其生存状况是多方因素决定的。中医的困境不能用“谷贱伤农”的简单思维解释。问题的关键恰不在患者花的银子少了,而是中医院本身。

虽说中医一直顶着“国粹”的光环,但现实语境中还是不能避免给人“江湖郎中”的印象。这样一个科学崇拜的时代,中医已经跟不上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大环境如此,中医院的困境也就是必然了。

如今,中医从业者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来抱怨收费过低实在滑稽。不妨换一种不那么搞笑的理解,大可以把这句话看成一个广告,其不过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医院治病便宜。即使这样,这种广告的效果有多大也很值得怀疑。一方面,廉价是不能以低效为代价的,中医院首先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至少不会比西医院差太多。再者,虽然专家悲情地阐述中医院收费如何如何低,但是现实中医方里动辄出现名贵药材的事情也很是普遍。中医院如今可怜兮兮的处境,完全是自致的,因为在效用与名声层面上其都没有给民众足够信心。

但是把专家这番言论理解为广告似乎过于乐观了,其实这更像是一个暗号,暗示了日后中医院的提价。涨价之后会是怎样的结果?想想就可以知道。原来就不信中医的人自然更不会去了,谁都知道这种提价并不会带来多少疗治水平的提高;更有甚者,本就不多的中医信徒也可能由于涨价转而寻求西医了。毕竟,同价的情况下,西医院费效比似乎更高。市场经济下,公众拥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中医院的提价势必会带来一部分需求的流失。

专家们虎扑篮球:中医收费过低的悲情论调虽然震撼,却不甚高明。用来博得一点同情和关注尚可,若是当真就犯傻了。在自身还没有得到足够认同的情况下就想着涨价牟利,不免操之过急。真要捞钱也容易,提高自己水平先。否则,只喊着涨价,治疗效果却不见提高,价值对等原则合在?

' />
日前,中国科协第三十六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中医没‘钱’途”成为中医药专家们的共同感叹。与会专家认为,中医不赚钱是其阵地萎缩、人才流失、难以发展的重 要经济原因。专家建议将中医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增加中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对收费项目合理定价。(10月15日《人民日报》)

收费过低妨碍中医发展,这样的观点在消费者听来,就像一声涨价的冲锋号,尖锐而且刺耳。由此生出很多批评的声音,其中,“中医纯属伪科学”的高论也借势再度热炒。就本人而言,我很反感这样的言论,我不认为现代人有权仅凭自己的好恶简单否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可我也不认为中医有价值就应该高收费。

所谓收费的高低,显然是互相比较的结果,这里主要是中西医的比较。总体而言,中医收费低于西医,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因为比西医收费偏低就要涨价,显然是得不到饱受“看病贵”之苦的公众认同的。事实上,当前医疗领域不管中医西医收费,对比百姓的收入水平都不低。

也许有人认为,在商品社会,一个没“钱途”的行业自然难以在竞争中胜出。可是,在市场经济中,同等品质下价格越低往往越受市场青睐,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仍然并不富裕的社会,“收费过低”为何反而没能成为推动中医大发展的优势呢?

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倘若不能找出其中原因,那么中医低价收费时,尚不能战胜西医,高收费后,市场岂不是会更加萎缩?

粗略来看,首先应该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即使中医比西医便宜,很多人也不愿意看中医。中医在国民就医选择中的地位下降,无关中西医哪个是科学哪个是伪科学,这主要取决于各种因素冲击之下的消费心理。某种程度上,这和中国的“七夕”明显比不过西方情人节,似有共通之处。因此,在那些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较少的地方,民族医药往往发展得更好。

当然,消费者的选择也未必就是完全自由的。虽然医疗市场庞大,但公立的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卖方市场,加之有关医院发展政策以及医保政策的配套,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并不具有自主选择更为廉价的中医医疗机构的自由,或者不能选择到有政策保证的可资信赖的中医医疗机构。这主要是医疗政策的问题,必须改变公立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不能任由其什么来钱多就大力发展什么。仅从这个层面看,中医药专家“因为没‘钱’途所以难发展”的抱怨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我认为,收费相对便宜依然应该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优势予以保留。要改变中医的发展困境,关键不在提高收费,而是应该积极改变过度内敛的形象,变得更能灵活适应市场的需要,强化品牌效应,净化自身队伍,恢复中医的纯洁和荣誉,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不再只是固守祖宗传下的一两张验方。与此同时,医改政策在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础上,应给中医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相对低廉的收费也与国家降低百姓医疗负担的大方针相契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