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如今很多公务员考生的智商“升级”了——借用他人身份证或编造虚假姓名注册报名,造成自己想要报考的岗位看上去报名人数很多的假象,从而吓退部分竞争对手。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这种“刷人数”的招数,比以往增多了。

听起来是个费神的招数。对没有编剧潜质的考生而言,虚构人物、编排姓名、制造简历,生产一个“李鬼”要耗死不少脑细胞呢,更何况要生产一河滩的“李鬼”,方能期待莫须有的“震慑”效用。有人很同情造假者,认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弱势群体”,估计没什么后台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只能下这种“笨功夫”。

就现实而言,“刷人数”的确钻了制度空子,但充其量是个道德问题,很难上升到罪与罚的层面。网上报名确认和缴费,是在报名结束之后,用来凑人数的注册号,将来可以不确认不缴费,只是在报名阶段吓唬吓唬对手。要说副作用,也只是在初期制造了报名“泡沫”而已。不用太多成本,便能有如此效果,难怪一些考试培训机构要将“刷人数”作为报名技巧“传授”给考生了。

有人说这无伤大雅,笔者以为不然。公务员考生可以称为“准公务员”,他们是把考上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目标的。“刷人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进入公务员体系之前的一次作假演练——如果他们不觉得作假是件错误的事情,也就不排除将来会把这种“作假精神”用到公职岗位上去。今天如此“刷人数”的人,将来编假数据、耍小聪明、欺骗组织,自然是小菜一碟。

从遴选德才兼备公职人员的角度而言,“刷人数”或许不只是耍点小聪明,而是心术、品德受质疑的人,他们比其他老老实实报考的考生,更具备犯错误的“潜质”。国家选拔公务员是一件严肃的事,如若甫一上场便现出谍报、暗战般的闹剧特征,不可想像,一旦这些“演员”将来登上舞台,能干出什么事来。

做人要厚道,做官更要厚道。为避免老实人吃亏,避免劣币驱除良币,有关部门还是应该拿出点规避和应对措施。比如河南省这次招考便只向社会简单公布报名总情况,每个单位以及岗位的报名情况没有公布。这种“不显示”未尝不是个办法。另外,对同一IP地址狠命注册同一岗位的情况进行甄别,当前技术也不难做到。

此外,还要提醒埋头批量生产“李鬼”者,“作假笨功”即便有用,注定有限。“纸老虎”能吓退多少小绵羊?在目前动辄几千选一的激烈竞争态势下,你敢弄虚作假,焉知他人就不敢横刀立马?结果,充其量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罢了。与其在这瞎耽误功夫,不如多翻几页“备战秘笈”吧。

' />
考试之所以成为选拔人才的工具,是因为它的公平。这个公平不仅仅限于考场上,与考试相关的、影响公平竞争的一切“游戏规则”都应该遵循公平法则。

前有重庆高考考生民族虚假加分窝案,近日又曝出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者“刷人数”吓退竞争者的丑闻(东方网 10月20日),两者都破坏了公平,使得这两大考试面临诚信危机。

高考是被视为“一考定终身”的大学入学考试,寄托着中国千万家庭的育人梦想,国家公务员考试是被称为“国考”的中国第一考,寄托着无数青年成才的愿望,两大考试影响面之广,牵涉利益之广,非其他任何考试所能及。若这两大考试中有悖公平的作法被漠视,则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在所难免。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对这样的作法予以抨击。国考“刷人数”,这不仅有悖于考试公平,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刷人数”者若能考上,这相当于是为政府肌理注入了毒素。

相比享受民族虚假加分的高考考生而言,“刷人数”的公务员报考者显得十分龌龊,其行为相当可耻。民族虚假加分,往往是由高考考生的家长一手操办,考生知情而不报,充其量是连带责任;“刷人数”的公务员考试报考者则是亲自上阵,投机倒把,忽悠、排斥、打压竞争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人的行为丧失了诚信,违背了公平,其品性相当低下甚至有些肮脏。让人更为气愤的是,重庆享受民族虚假加分的考生均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其家人也受到了严重的处罚,而这种人却可能更加顺利地、堂而皇之地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很难想象,这种人任职后还有心思为民服务,投机钻营这一技之长自然而然会被带到工作岗位,倘若能混得一官半职,这一技之长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可谓后患无穷。

因此,这种行为不仅要斥责,而且还要想办法扼杀。

' />
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公务员考试报名中,一些考生为了减少竞争,竟然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虚假报名,造成自己想要报考的岗位看上去报名人数很多,以此来吓退部分竞争对手。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刷人数”成为考生的热门话题。(10月20日东方网)

毋庸质疑,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中国第一考。从报名开始,激烈竞争的大幕就已经拉开。本来快捷便利的网上报名系统,也被少数考生利用,衍生出“刷人数”的弊端,而在此后的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过程中,各种损招迭出,有人竟然拔刀相见,加害竞争对方,以至酿成血案,“刷人数”暴露的不过是公务员考试不正当竞争的冰山一角。

从“刷人数”的非理性举动中,反映了公务员热的非典型症状,也凸显出当前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逼仄。但是,尽管一职难求,也须取之有道,靠“刷人数”这样的雕虫小技,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丰盈收获,相反,还可能使自己陷于弄虚作假的旋涡之中,难以自拔,即使侥幸成为一名公务员,若此习性不改,将会自毁前程。

第一个想到“刷人数”的真是“太有才”了,而如今被大面积推广,则缘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的“点拨”和“提醒”,这种不健康的培训不但让国家公务员考试付出了大量无谓的选拔成本,也误导了一些考生,以为靠走捷径就可以端上公务员饭碗。而实际上,“刷”来的人数不过是“纸老虎”,既经不起审核,也缺乏实战能力。

利用规则的漏洞来“刷人数”,是在公务员岗位诱引下的急功近利之举。要消除这种不正当竞争,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解决公务员报考热的问题,通过社会范围的利益调节,使公务员热降温;而当务之急,则需要考试组织部门规范公务员考试流程,科学设置审核程序,联合公安网络,加强报名资格审核,杜绝报名、考试、录取中的漏洞,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不让那些投机取巧者沾到一点便宜。

' />
公务员考试已开始报名,有些考生为了吓退竞争者,借他人身份证注册来刷高岗位报考人数。(东方网 10月20日)

对于影视界来说,今年是“谍战年”,《潜伏》、《风声》、《冷箭》……从各种算计的桥段中,人们感受到了“暗战”的无穷魅力,并且“学以致用”,把它们引入到职场甚至婚姻。不过,在公务员考试报名阶段就展开的“暗战”却有些出人意料。

乍看这一手段,头脑中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高明。但是这高明的背后隐藏的更是公务员考试竞争的白日化形势:往年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只是体现在“独善其身”上,更多的是体现在自身的应试技巧、辅导材料的选择上。但是,从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人借身份证注册刷人数这一招来看,公考的“暗战”已经提前到了网上报名的阶段。

把公考的考场当成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最为合适不过,并且还是一场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战争”,考场上的“正面厮杀”固然重要,但是要在考公的千军万马中拨得头筹,“功夫在考场外”渐渐成为了很多考生们的“共识”。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规范,“暗箱操作”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权利、背景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显得异常小心翼翼甚至不敢轻举妄动,而打着规范的擦边球,算计对手或者给对手使绊成为公考中的“阳谋”,虽然不违背法律规章,但是看到他们的“阴谋诡计”去让人很是心神不宁。

首先,它破坏了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原则。我们对于公务员的选拔都希望组织招考的部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网络统一报名、成绩统一公示等这些措施使得公务员选拔制度愈加的完善。制度是完善了,可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有空子可钻,正如法庭上的“讼棍”,公考中“刷人数”者正是利用报名人数公示这一公平的制度做起了文章,通过虚张声势的方式从心理上压制对手。事实上,目前的网络报名以及公示的方法无法杜绝此类人的出现,但是这确实存在公平制度之外的不公平竞争。

其次,它很可能导致“引狼入室”。公务员的选拔主要依据的条件就是能力,而能力中最主要的又是智慧,脱离了道德来讲,这些“耍人数”的考生在从他们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就显示出他们在智力上要胜人一筹,好一招虚张声势,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心理战的专家,通过钻制度的空子,给别的考生唱了一出空城计。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公务员,需要选拔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不是商人。试想想,进入宦海之前就如此精于算计,如果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如果把这些算计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倒是民之幸甚,反之,岂不是引狼入室?

公务员竞争在近些年的就业瓶颈期必然会是越来越激烈,其激烈程度思考不亚于高考,高考制度实施的对象是高中生,所以更多的是靠知识的能力水平的“正面交锋”,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也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而公考制度所对应的往往是“精英”,他们智慧超群、思想成熟,因此在制度的完善上应该花更多的功夫,并且根据每次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公考报名刷人数的“暗战”让人心神不宁,我们不仅要考虑招考部门和选拔制度本身会出现什么漏洞,同时也应该防止考生利用制度的漏洞制造不公平,维护所有考生的利用,维护选拔的公平。

' />
为了减少竞争,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报名,造成自己想要报考的岗位看上去报名人数很多,以此吓退部分竞争对手。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刷人数”成为了不少考生当中的热门话题。相关专家也提醒考生:最佳报名时间已经到来,考生要对自身实力有信心,不要坐失良机。(10月20日《上海青年报》)

盗用他人身份证信息注册报名,制造所报考岗位人数很多的假象。公务员考生如此“刷人数”真能吓退众多竞争者么?考生不好好复习备考,做出如此雷人举动,不仅动机不端,做法也幼稚可笑,荒诞不经。如此不诚信之人,当上公务员如何诚信工作?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考生使出自欺欺人“刷人数”的雷人伎俩呢?在我看来,“刷人数”背后透露出考生缺乏自信、情绪浮躁、故意捣乱等多重心理焦虑。

考生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刷人数”吓竞争者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公务员考试火爆现象倒是事实。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的首日。有些热门岗位就呈现出“千里挑一”的局面。人力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公务员考试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约为46∶1;2009年的全国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更是一路飙升,达到百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公务员考试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考者“刷人数”打心理战确实不正常。但是我在想,为何考生就业视野如此逼仄,牢牢抓住公务员这根救命稻草呢?应该承认,考生心理焦虑、缺乏自信,是他们“刷人数”的重要原因。考生“刷人数”动机不端,甚至触犯了法律底线。但是传递出公务员岗位炙手可热的残酷现实。

以前是千军万马过高考、研究生考试独木桥,现在是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这座奈何桥。这么多人拥挤在公务员奈何桥上,谁不想自己留在桥上,把别人挤下去?在一个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家本有多种就业选择,为何那么多人对公务员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我看,除了当下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职业视野不开阔外,主要是公务员职业吸引力太大,通过公务员考试是不少人实现就业乃至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虽说公务员职业并不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薪资待遇不算很高,“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现象正在发生改变,但是公务员上班时间网上种菜、炒股之类的消息仍然时常见诸报端。而且公务员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体面,还有职有权,完备的福利体系让人青睐,工资外的灰色收入与“三公消费”就足以令人艳羡。一些公务员贷款不用审核,按公务员职务、级别决定信用卡透支额度。公务员的车辆违章,机关可以协调交警部门免除驾驶证扣分;公务员还可享受公费按摩待遇。住建部专家一针见血指出或明或暗的“福利分房”正在卷土重来。公务员如此雷人的权力福利怎能不让人眼红?只可惜僧多粥少,公务员录取比例之低也创世界之最。这或许是考生不择手段,使出下三滥“刷人数”招数的根本原因。

由于公务员退出机制不完善,公务员岗位也十分“保险”。据原人事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共有1.9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2500人。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而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

考生“刷人数”恶意竞争固然让人不齿。但是,有关方面不能把“刷人数”的个案当新闻看,一笑了之,而应该有所反思,有所行动。一方面,有关部门与社会舆论要引导多元化的择业观念,不迷信公务员岗位。另一方面,社会分配体制应该进行改革。公务员退出机制应该得到完善。改善其他行业就业预期,逐步缩小其他职业与公务员职业的差距,改变公务员职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或许是给“公务员热”降温的一剂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