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正式开市,在股市激起一片涟漪。上市首日,首批28家公司的股价集体演绎了“一日疯狂”。在随后的交易日里,创业板又成为领跌股市的急先锋。

显然,“过山车”式的股价已成为创业板最为突出的“亮点”所在。遗憾的是,创业板为新兴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输血以及带动相关产业振兴的基本目标,却似乎并未成为投资者热议的焦点。如此本末倒置的市场反应,显然背离了创业板的初衷。

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较之主板的特征在于,股价想象空间大、股本盘子较小、市场波动幅度高。也正因此,如果既有创业板市场发行制度不做进一步完善,市场未来继续疯狂炒作创业板的概率仍然很大。纵览全球,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案例外,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市场基本都是乏善可陈。而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状况不同,当下国内的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纳斯达克首日有2800多只股票同时上市,而我国首批上市企创业板企业数量仅是其百分之一,且大都经营时间较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创业”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占比也并不算高。两个市场迥异的特征,恰恰成为国内创业板被恶意炒作的重要原因。

其实,监管部门对首批上市企业如此“精挑细选”,固然是出于“稳定市场”的良苦用心。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卓越的业绩表现,却成为助长二级市场投机炒作的重要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机构投资者涉足创业板者寥寥,市场缺乏真正的维稳中流砥柱。在创业板上市首日,占比97.37%的交易量均来自散户,这让高频率换手成为了必然。据统计,28只创业板股票首日平均换手率为88.88%,平均涨幅高达106.23%。如此高企的股价已严重透支了企业未来几年的成长性。试想,如果没有监管层精心的呵护,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会更庞大、企业的素质需要市场自行把关,甚至不乏直接退市风险,那么投资者们或许还能保持一份基本的冷静。

与创业板首日被爆炒一并受人关注的是相关公司原始股东的财富膨胀。以周五的收盘价计算,当天就炒出118名亿万富翁。更为让股民津津乐道的是,原本属于娱乐圈的一众演艺明星,也因其华谊兄弟原始股东的身份而身价陡增。可见,资本市场财富爆发的速度远远超越了实业资本的增值速度,即便是吸金能力超强的演艺明星,也不得不感慨股市聚财的速度更快,其间诱惑力不言而喻。但是,财富规模的膨胀与投资回报之间却缺乏必然联系。创业板首发让许多人跻身富人行列,只是提供了坊间的谈资,而并非创业板开闸的根本目的。

创业板对于科技企业的最大作用在于突破了资金瓶颈,从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巨大收益,这才是美国微软与思科受益于纳斯达克的根本所在。

创业板是为创业企业而设,其最终指向应该是相关创新企业与产业的提振。而从创业板本身的科技企业定位看,华谊兄弟等企业的首批入围本身就不乏争议。

以此观之,对于这一新兴市场板块,放手降低硬性的规模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属性导向,最终让市场机制去自我批判,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微软与思科真正诞生于其中。

' />
上周五,国内创业板梦幻开场,首批28家上市公司弹冠相庆。以下数据可简略勾勒出创业板的竭尽疯狂:换手率全部超过86%;成交额219亿元;28只股票全部遭遇停牌“降温”,其中20只股票被二度停牌;吹出2只百元股;平均动态市盈率81.2,4只股票动态市盈率过百;金亚科技收市涨幅达到209.7%,另有10只股票涨幅超过100%....。.

谁在上演不怕死的疯狂?首日交易结束后的统计显示,97%为中小散户。在97%的比例中,抢购股数在1万股以下的散户又占到了总量的97.22%。当日午后半小时,28只股票集体坐滑梯,截止收市,至少有近50亿元的散户资金在疯狂追高中被深套。相对于散户的疯狂,真正有实力的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和QFII资金,则集体做起了壁上观。直至收市,以上机构大鳄的入市资金只占全部交易量的2.63%。

被套的追高者,双休日在焦虑和煎熬中度过,此刻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已清醒,记起了当年中小板开市“新八股”被爆炒而旋即暴跌的痛不欲生。假如本周一机构大鳄的资金仍作壁上观,创业板的疯狂梦幻只能如“一夜情”那般短暂。

微软是纳斯达克的骄傲,但“微软离倒闭永远只有18个月”却是纳斯达克最经典的风险警示语。那么“中国微软”离倒闭又有多少个月呢?不知道,也不好说,但对决意“虎口夺食”的散户有一条须永远切记:相对于主板上市公司大多以做实业为主,创业板更多依赖于创新“概念”。前者看似玩不下去时因部分主业仍值钱,还可借助资产重组继续玩下去,而创业板的“轻资产”或“零资产”性质意味着,一旦玩不下去时只能直接退市清场———这正是创业板没有ST或*ST退市过渡之缘由所在。

创业板匆匆开场,但创业板会否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实难判断。创业板虽说以“成长”和“创新”为其使命,但目前并无清晰界定“ 成长”和“创新”的标准。如是,一方面因中国经济要转型,必须培育中小创新型企业为转型接棒,期待如当年纳斯达克助美国“新经济”腾飞那样,能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直接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市场监管者、机构投资者、散户乃至已在创业板“圈”到钱的上市公司经营团队,从监管手段、监管经验、投资心态到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实在是问题多多。需求特迫切、时间等不及、问题一大堆、边上市边规范,系匆匆上路中国创业板的现实生态写照。

纵然,买者自负风险系股市交易的不二法门。然,一个承载着政府、监管者、机构投资者、散户共享上市公司创业创新成果的创业板市场,在开场首日就吹出令人心惊肉跳的泡泡,实在让人难以高兴起来。赶紧为泡泡减压,所有创业板的参与者都有一份责任。

' />
相关制度设计与风险防范,相关的投资教育与公众引导,应集中于如何让创业板公司物有所值,让公众理性投资

有谁,会花70到90块钱,买一个实际价值1块7、一年盈利不足6毛的东西?答案令人吃惊:成千上万人,争抢着,动辄数万、数十万元地买进,在中国新生的创业板市场。

他们买进的,是一家总资产不到8亿、年收入不过4亿、净利润不到4000万的影视公司股票。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还下降17%,但一夜之间,其股票市值却超过100亿元,堪比王府井,赛过同仁堂。如果没有火箭般的业绩增长,该公司股价将难免暴跌。

十年风雨历程,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10月30日正式上市交易。这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又一标志性进展,其长远价值不容置疑。但从第一天堪称疯狂的市场交易,以及公众对其财富神话的狂热追捧来看,创业板从一开始显然激情过度。

经历了当年的互联网狂热,加上去年的华尔街风暴,对于过度透支的资本市场风险,我们本应抱有足够警惕。即使是成长性较好的创业板公司,也不能高估其盈利能力。

这也是此次启动创业板过程中,监管层和有识之士最看重的地方。从新股发行、开户限制,到暂停交易、退市机制,监管者为规避其风险而设计的制度安排并不少。即使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创业板的启动准备,也可算是相对充分的。

而事实却触目惊心。国庆节前后,28只创业板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接近57倍,不仅高于纳斯达克市场近一倍,更相当于A股市盈率两倍以上。至10月30日收盘,28只新股平均上涨106%,市盈率升至111倍,总市值约1400亿元,超过净资产20倍!至此,我们并不陌生的非理性疯狂在创业板市场重现。其典型特征是,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如此投机迟早要付出代价,差别只在于何时付,谁在付。

为什么,我们对这种有内在规律的投机,仍然缺乏足够警觉?为什么,在创业板启动前后,从媒体到专家,从证券分析师到各公司高管,只津津乐道于令人鼓舞的前景,“基本合理”的估值,以及创业者和股东们如充气般迅速膨胀的纸上财富?

为什么,这些增长速度虽快,但缺乏核心技术或经营优势的创业板公司,没能置于风险评估的放大镜下,进行更全面的体检?为什么,其中或明或暗的危险,没有被广泛提示?

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或许并不复杂。但解决背后症结,却非易事。

与中国股市初创时的使命有所不同,推出创业板,既不为国企改制,更不是各地区、各行业的名额分配,而是为进一步打通产业与金融投资的阻碍,让拥有创新活力与创业成就的中小型企业,更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获得更好发展。这也是加快调整结构,不断增强活力,并有效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推出的创业板,应始终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相关制度设计与风险防范,相关的投资教育与公众引导,应集中于如何让创业板公司物有所值,让公众理性投资。如果因引导不慎,创业板沦为新一轮圈钱,另一种炒作,投资者闻之而色变,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如何让公众保持冷静,不跟风乱炒,手握重权的监管层,颇具影响的分析师,还应更有所作为,避免创业板从一开始就偏离轨道。

' />

????尽管此前监管部门与媒体反复提示风险,深交所还特别采取了三档临时停牌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止爆炒,但不幸的是,28家公司上市首日仍然被投机资金狂热追捧,导致28家公司一上市,便整体上呈现“三高”体质——高市盈率、高换手率和高价格,而这一亚健康体质与当前A股市场整体氛围形成了巨大反差。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周五收盘,这28家公司基于2008年年报计算的市盈率平均为109.57倍,最高的华谊兄弟高达174.78倍,最低的上海佳豪也达到67.69倍。同期,沪深300和中小板10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23.70倍和42.48倍。当前创业板的估值已经达到中小板的2.58倍。通过对这28家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进行统计,这些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4%左右,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6%左右,显著高于目前的中小板公司。或许高成长性是市场给予创业板公司高估值的关键,但是,总体而言,这28家公司的增长步伐能否匹配如此的股价涨幅值得警惕。

????其次,周五这28家公司的日换手率最低者也超过了86%,平均换手率为88.9%,其中红日药业的换手率高达91.02%,创下今年新股上市换手率最高记录。从盘面看,高换手主要集中在开盘后的半个小时内,可见申购资金套现意愿相当强烈。而在上午连续狂飙后下午出现的大面积回落走势,则表明资金已经有了“心虚”迹象,只是早盘的无量推高行为已经为相当多的资金留出了获利空间,后期再出现如此高的换手率的话,只能说是资金的“自弹自唱”了。

????第三,周五收盘时,28家公司的股价全部站上32元,平均股价为50.6元,红日药业和神州泰岳分别收报106.50元和102.90元,与贵州茅台一起成为A股“百元三巨头”。28家公司共成交219.08亿元,几乎相当于A股前27大流通市值股的成交金额总量,平均每只创业板公司成交7.82亿元,而这28家公司的平均流通市值仅为8.95亿元。

????当然,“三高”不是重病,更不是绝症。我们相信,理性的投资人面对那些仅仅依靠资金的投机和炒作导致的虚“高”品种,一定会作出理性的选择。而那些被事实证明难以长期维系的虚“高”病症,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会将其治愈。' />
酝酿10年,一朝开市,有些人的财富冲上云霄。

创业板首日遭遇疯狂爆炒,再次暴露市场上最不缺的是资金,而是缺少与资金相对应的“好产品”。

财富不是纸币,而是与纸币相对应的物品。市场上的财富,如同浮云,聚也容易,散也容易。

在通胀预期逼迫下,市场上的纸币,必然有泛滥的冲动。在“创业型”公司业绩不可限量的预期下,大量的资金,如洪水涌向28家小公司。

红色的盘面上,攀升的曲线背后,是浮云般的财富。谁能将这些财富聚拢在一起,与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高效率结合,必将创造奇迹。

在资金面前,许多企业是渺小的。以华谊兄弟为例,尽管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已经是明星企业,但在资本市场上,它只是扁舟一叶。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收入仅只有84.33亿元。这个数字,与资本市场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财富面前,华谊兄弟股价暴涨,冯小刚面对股价攀升欣喜的表情,被摄影师“抓拍”。这位公众人物超过2亿元的“身价”,更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华谊兄弟的上市,将揭开中国资本市场与民间文化市场结合的新篇。文化与资本联姻,前途与钱途不可限量。

但创业板首日的爆炒,只不过是浮云般的财富聚拢。这个炒作的过程创造了神话,但并不创造财富。要留住这些财富,并创造更多的财富,需要华谊兄弟这样的公司借助资本做大做强,实现投资者的“创业”预期。

首日的爆炒,显示了资本的饥渴,自然揭示了风险。这并不可怕。至少说明资金对创业型企业的认可。市场上的风险无时不存在,也正是监管者需要面对的。而作为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创业型公司,只要充分利用好聚拢来的资金,必将开启公司的新时代。如此,创业板有望开启创业型公司的新时代。

' />